正文 第十五章 透視貧困(1 / 3)

先天不足,埋下了貧困的種子,很深很深

柴湖移民的貧困,由來已久,且貧出了大名。社會經濟提速後,提速越快,發展越快,這裏就越顯得落後,越感到貧窮。

請先看一看下邊這組2003年的數字:

當地老居民區共有二層以上居民住宅樓1659戶,平均4戶一棟樓;

移民地區共有二層以上的居民住宅樓697戶,平均24.4戶擁有一棟樓。

老居民區共有各種車輛1410輛,平均4.7戶一輛車;

移民地區共有各種車輛1436輛,平均11.8戶一輛車。

老居民地區安裝程控電話670部,平均9.7戶一部電話;

移民地區安裝程控電話849部,平均20戶一部電話。

2003年,移民村人均純收入為980元,移民比全鎮人均純收入少1018元。

有人不禁要問:同在一個柴湖鎮,同為一方熱土,同有一片藍天,為何新老居民的差別這麼大?

是移民不努力嗎?

非也!一窪死水,一片蘆林沒了,“動物世界”沒了,那一條條的大路小路,那一道道的大渠小溝,那一塊塊長著蔥綠的麥苗和油菜的地塊,不是最好的回答嗎?在紅升管理區見到一塊隻有分把地的水稻田,那是承包地的主人把低處的土往高處挪,讓低的地方更低,以減免大麵積的淹沒想出的辦法,可以說,是用心在種地呀!那怕是一分一毫。但是,他們吃不飽!

是地方政府不想辦法嗎?

否也!

從棉花種植3000畝發展到3萬畝,從單產15公斤到後來的70公斤,從種普通玉米到推廣雜交玉米,單產由200公斤到400公斤往上,政府到省農科院,到華中農學院多次請來專家教授給農民講課,從70年代養長毛兔到80年代引進奶山羊,90年代以後,又提倡種魔芋、種土豆、栽甘蔗以及大力發展鄉鎮工企業,搞產業結構調整,付出了多少心血啊,但是卻不見湊效,努力付諸東流。

是上邊的支持不夠嗎?

不是!

自打移民遷入柴湖後,上級黨委和政府一直沒有忘記柴湖這片貧瘠的土地,除了及時輸血給以經濟上的支持之外,還在政策上進行傾斜和照顧。從1983年起,省政府批準減免37個移民村的農業稅250.68萬元,並決定從1986年到1988年的三年內免除“四稅”,即農業稅、工商稅、所得稅、牲豬屠宰稅,每年“四稅”達155萬多元,三年累計減免465.66萬元。在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中,黨和國家與移民始終心連心,救濟款、救濟糧、救濟物資源源不斷,聯合國捐助的奶粉人們也喝過,每一個有良心的人都不會忘記。

那麼,究竟貧困的原因是緣何呢?難道這是一道永遠也揭不開的謎嗎?是“哥德巴赫猜想”嗎?

多年來,已有眾多的領導和專家對柴湖貧困的原因有過調查,有過分析,雖然智者見智,仁者見仁,但大體可以歸納為:

——多次搬遷,大傷元氣,家底子薄;

——人多田少,土地超載,無可供開發的資源;

——自然條件差,低勢低窪,排灌設施不配套,有雨便澇,有澇就災;

——農業結構單一,耕作方式原始,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雙低;

——人員素質低,癡呆憨傻,思想守舊。

除此之外,還可以再列舉一些。但是,這已經有了,現在缺少的不是查找貧困的直接原因,而是缺少對這些原因的深度剖析,缺少對原因的原因的了解。

譬如說人多田少的問題,為什麼會人多田少呢?土地不是移民從河南背來的啊。按照中央和省裏的規劃,移民的土地應該不少,現在人平土地不足8分田,除了人口自然增長較快外,難道沒有別的的曆史原因嗎?

1966年8月25日,中央水電部文件指出:“圍墾大柴湖主要是安置丹江口水庫移民。”省革委會1968年4月10日文件指出:“移民每人按2畝耕地安排。”然而,落實到4.9萬移民手中的耕地隻有6.3萬畝,短少3.4萬畝,每人0.7畝就被打了折扣。後來開溝、修路、建房又占用了部分土地,人平隻有1.1畝,另有17個大隊、101個小隊,人平還不到1畝。2002年,鍾祥移民局蘇金德同誌帶領人馬,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柴湖土地進行測算,柴湖圍墾區內的總麵積是225平方公裏,其中柴湖鎮10.5萬新老居民占有153平方公裏,而7.5萬移民,所占麵積僅有76平方公裏,隻占圍墾區版圖麵積的三分之一,實際情況完全背離了“圍墾大柴湖主要是安置丹江口水庫移民”的中央文件精神。

移民搬遷安置的年代,是無政府主義猖獗的年代,不要錢的土地誰都想要,移民忙著搬遷,圍墾區周邊的舊口、羅集、文集、皇莊以及部隊卻忙著圈地,都把腿伸向柴湖,當上了“地主”,使三分之二的土地成為非移民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