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植培信心(2 / 2)

再看看那密密麻麻遮天蔽日的蘆葦林,一根根大姆指般粗細的蘆葦丈把多高,從其間不時傳來野鴨、野雞、野豬、水鳥尖聲怪氣的叫聲,直讓人毛骨悚然,又畏又怯。

橫在移民麵前的是一道道難以逾越的壕溝,惡劣的環境條件威脅著人們的生存,動搖著移民紮根柴湖的信心和理想。前營村一組有個姓陳的,看到環境這麼差,拖上木板車,拉上家用,返回淅川投親靠友。

一日,原鍾祥縣委組織部部長、鍾祥縣移民指揮部副指揮長黃益洲同誌,傍晚時分拄著一根探水棍,滿身泥巴從移民村返回柴湖區臨時駐地,倒頭便往蘆葦鋪墊的“床”上躺,有人走過來關切地問:

“黃部長,累了吧?”

“我累點算什麼?真正苦累的是難以安身的移民啊!”

大雨過後的淩樓村,移民家庭百分百地都灌滿了水。一位姓高的同誌因此遭到移民的圍攻,有人還摑了他一嘴巴。黃益洲聽說急忙趕到,站在沒膝深的水中說:“老鄉們,如果打人能讓這洪水退去,你們就打死我吧!”移民指揮長發出了由衷的感歎。

1968年,移民們陸續結伴開始上訪,規模最大的一次是當年的8月份,近百人搭乘汽車同上武漢,住進了漢口揚子江飯店……

柴湖移民問題很快引起各級領導的重視。但是限於財力,限於國情,限於時代,國家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來解決柴湖問題,最根本的還是要動員移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這時候,原淅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吳豐瑞同誌奉命走馬上任柴湖區首任黨委書記。他是一個好漢,是一個硬漢,在區、社、大隊的幹部會議上,他堅定又充滿信心地說:“大柴湖即使是塊砸不爛的硬骨頭,我們也要把它嚼碎咽下去!”

他的家屬屬於移民,按規定已遷至荊門縣,可是為了穩定柴湖移民情緒,老吳動員他的家屬和其他16名在柴湖工作的移民幹部妻兒老小從荊門轉遷到柴湖落戶。移民們看他決心這樣大,把他親切地稱為“領頭羊”。

“聽老吳的,沒有錯!”移民們相信這位吸吮移民浮汁成長起來的兒子,老吳講的話聽起來鏗鏘有力,能讓他們激動得心跳加速,夜裏睡不著覺。

偉人說:“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老吳說:“我們要用我們的雙手作筆,用我們的汗水作墨,繪出我們新家園的藍圖。”

偉人說:“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

老吳說:“治理天上來的水,刨掉地裏的蘆葦根,好日子就到了。來,咱們一起幹!”

毛澤東的話,叫他用活了。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越聽越精神。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當過宣傳部部長的吳豐瑞深明其中的道理。他清楚,一旦人們喪失信心,便會喪失鬥誌,以致於見到隻老鼠也會被嚇得哇哇大叫。

為了鼓舞士氣,“樹立信心,迎難而上,紮根柴湖”的12字經,老吳是逢會便講,逢人就說。區委還要求各公社成立宣傳隊,利用文藝手段正麵去引導移民樹立起熱愛柴湖、安心柴湖,今生後世永遠紮根柴湖的遠大理想。

有耕耘就有收獲。陳營村有2戶人家,看到柴湖荒涼的樣子感到沒有生命希望,坐以待斃,什麼活也沒心幹,後來在強有力的攻心戰的宣傳下,精神為之一振,不僅積極出工參加集體勞動,還動員親屬安心柴湖,建設柴湖。

從迷惘的逆境中醒悟過來的絕大多數移民,找回到真實的自己,找回到曾有的與命運抗爭的頑強不屈精神,點燃了胸中的希望之火,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荒湖開戰,拉開了改造大柴湖、重建家園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