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走進新家(2 / 2)

藏身於葦林之中的移民房,10間為一排,排與排之間相距10米左右,一個生產隊或一個大隊集中蓋在一片,若無蘆葦遮擋,看上去很像是部隊的營房:統一的機瓦房,統一的磚山牆,統一用蘆葦杆夾起來糊上泥巴的前後牆……從外表上看,這些房屋一模一樣,似乎沒有什麼區別。

室內的情況則有點不同,當時為了節省材料,房與房之間不壘牆,戶與戶之間共堵山牆。所以,3間房以上的房間,看上去空空蕩蕩,活像個堆放雜物的廠房。室內地基高低不平,坑坑窪窪,有的地方還有小水坑。每戶家庭發給150塊打灶磚和30斤柴草,還有一個小墨水瓶做的煤油燈。這些是僅有的實物分配,並且已經提前放置在每家每戶的房裏邊。

建房經費,每人289.74元,1人半間房,麵積8平方米,誰也別想多,一個標準,絕對的均等。

依據政策,移民老家的房屋,無論你有多有少,是土坯房還是磚瓦房,一概歸公拆遷處理。那些房子多的、房子好的,直呼“吃了大虧”。那些從青海返遷又隨遷的移民,本來就是住的窩棚,隻有“一筐擔”的家產,看到今天能有這個棲身的地方,心理上稍微還有些平衡,稱這房屋算是“過得去”。

賈蛋爹是個直性人,敢於說實話:“國家修水庫搞建設,是造福人民的,需要我們搬遷,我們二話不說就搬,我們舍了自家為了國家,連老祖宗也搭上了,可是我們又得到了什麼好處呢?別的不說,一百多人一個廁所,大清早起來屙屎拉尿還要排著長隊等半天,有人急得屙褲襠,天底下怎麼會有這個搞法呀!”

荒涼、無奈,這就是現實。

麵對現實,又必須要逾越它,這也是現實。

身處異鄉的移民們,有什麼辦法才能改變眼前的狀況?國家能不能多為他們想點辦法呢?

國家想了,並且早就想好了。

林一山不是早已提出要把柴湖辦成“移民工程”的試點嗎?也就是說,要把柴湖建成移民工程的樣板。可是,移民搬遷之時,正處於“文革”動亂時期,老幹部被炮轟了,“臭老九”被批鬥了,學校停課鬧革命,機關部門不辦公,各派忙著搞鬥爭,被毛澤東譽為“紅色專家”、“長江王”的林一山,也是在劫難逃,他和他的“移民規劃思想”被關閉在一間小小的樓梯間內。這個時候,替代他那“移民工程規劃思想”的是醒目的大幅標語“把移民區辦成毛澤東思想大學校”。

差不多同時,荊門縣受無政府主義的幹擾,傳出拒絕接受移民的消息。這還了得,丹江口庫區移民什麼時間移,移民任務多少,是經國務院批準了的,誰想不接就不接了?淅川縣向國務院直接發去電報,請求解決。

1967年3月27日,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圈定,國務院和中央軍委聯合傳出“特急密令”,指示武漢軍區迅速介入並負責協助鄂豫兩省搞好移民的遷安工作,確保移民群眾的生活和度汛安全,保證丹江口水利工程的順利建成。毫無疑問,當時若不是中央英明決策,若不把移民工作納入“軍管”之列,移民的整個安置問題將會是一團糟,後果不堪設想。

專家的夢,於動亂中破滅了,試點工程隨之流產了。柴湖移民工程之路變成了一條漫漫的貧困之路,並且,苦果的種子從此深深埋下。

一首“大柴湖,算個,鋼柴長到屋裏頭”的民謠,開始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