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兩省協議(2 / 2)

協商達成共識之後,河南省省長文敏生、湖北省省長張體學欣然命筆,聯手寫下“河南管遷,湖北包安”8個大字。

“河南管遷,湖北包安”8個大字,是即將改變淅川丹江岸邊8萬人命運的8個大字,是讓庫區移民“遷得出,留得住”的8個大字!字字重如千鈞,至今還熠熠生輝。

當這一消息通過電波傳到北京後,周總理連聲說好,立即指示,要盡快據此落實。所以,中南局會議結束,兩省相關領導留下來繼續開會,對“遷”“安”有關事項作深入商討。

會議開得很成功,但是也有分岐。

遷出方河南代表認為:襄(襄樊)北地區與庫區較近,兩地間生產生活的習俗差異不大,希望把外遷的移民安置到襄北一帶。

可是接受方的湖北代表則認為:襄北地區與庫區相鄰,安置移民有有利的方麵,但是考慮到土地、受益、基礎等情況,以及移民的持續發展和長居久安,打算把移民安置到荊(荊州)北地區。

一說“襄北”,一說“荊北”,都有其中的道理。究竟安置何處,因為“湖北包安”當然應該由接受方的湖北說了算。不過河南的代表心裏也清楚,荊州素有“富甲天下,名傾九州”的美譽,曆史上楚國人少地多,曾實行過“廣虛之地”“移民墾殖”政策,這片土地是一個天然的大糧倉,如今移民們能安遷此地,對於移民來說應該也算是幸運的了。

“千萬不能大意失荊州喲!”雙方代表在笑聲中作出了最終的決定。

…………

轉眼已是金秋。鄂豫兩省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就丹江口庫區淅川移民遷往湖北安置問題於9月1日至4日在荊州古城再次召開會議,具體研究“河南管遷,湖北包安”的落實辦法。

翻閱那一張張蠟黃的《會議紀要》油印件,我們可以看到這次會議所決定的事項:

——淅川淹沒區147米高程以下的65000人遷移湖北,由荊門縣、鍾祥縣各安置一半。

——安置在鍾祥縣大柴湖的辦集體農場,以公社或大隊為核算單位試辦;安置在荊門縣的,根據當地情況,適宜辦集體農場的就辦農場,不適宜辦農場的以生產隊或大隊為單位,成建製插社建隊。

會議根據丹江口工程預計進度和蓄水情況,詳細地列出了遷往荊鍾兩地移民的時間表。為了確保遷安工作如期完成任務,會議還對“組織領導”、“建房問題”、“搬遷運輸工作”、“經費材料問題”、“大柴湖圍墾工程問題”提出了詳細要求。

會後,河南的代表徐世傑、呂華、劉彤、遲金續、齊熙俊在湖北代表王海山、汪進先、梁忠宏、饒民太、王憲卿、劉天德及長辦沈濟安等同誌的帶領陪同下,登上了荊州古城牆。

“真沒想到,昔日古人借荊州,今日我們也來了!”

“沒關係,你們借荊州,我們借天下,我們本來就是一家人嘛!”

是啊!荊州有楚都紀南城,淅川有楚國第一都,兩地4000年前就是一家人呀!

想來,移民們沿著祖宗遷都南移的足跡一路走來,往後的日子定會如新都超前都般的更加繁盛美好!

人們憧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