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兩省協議(1 / 2)

文敏生、張體學聯手寫下“河南管遷,湖北包安”8個大字

世上萬物,相生相克。

水庫、移民,相伴而生,又相互克製。

1958年,丹江口大壩工程開工,1959年淅川縣23000多人移民青海。

1961年,大壩圍堰壅水,是年,丹江岸邊有26000多人搬出庫區。

1962年,大壩工程因質量問題暫停建設,遷出的大部分移民又返回故園。

1964年底,中央同意丹江口工程恢複施工,一度略顯平靜的丹江忽又濤聲大作,熱鬧起來,移民問題再次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

此時,最為焦急的莫過於移民地區的地方領導了。一方麵,“大躍進”的陰影還未消失,三年自然災害的傷痕還在滴血,另一方麵,兩次搬遷,兩次失敗,折騰的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移民們仍沒能找到個長居久安的棲身之地。此時的淅川縣委既要領導全縣人民發展生產,又要擔負移民搬遷的巨大任務,特別是當他們看到蝸居在丹江岸邊草庵內的移民們靠親朋借濟維持生命的時候,他們深感對不起這些父老鄉親,對不起曆經磨難的這一特殊移民群體。縣委、縣政府的領導走進庫區,走進移民們的家裏,征求意見,問計於民。

據移民楊書義先生回憶,在舊中國時期,丹江人若遇到災年,人們討荒要飯去的最多的地方是關中腹地渭河一帶。現在修水庫要人們遷離丹江,人們自然想起了渭河,想起了陝西,想起了渭河富饒、肥美的土地,想起了陝西人的純樸善良和誠實。縣委根據移民的要求,派出王玉貴等數名地方幹部前往陝西聯係移民之事,但因兩地沒有因果關係,陝西沒有答複淅川的要求。

梁西崑,時任淅川縣委書記的山東漢子,在淅川工作多年,對淅川的山山水水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在縣委擴大會議上不僅要求領導幹部“要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還嚴肅鄭重地向大家表態:“移民問題解決不好,我自動辭職。”

其實,關切移民問題的豈隻是梁西崑和他身邊的人?

曾經被毛澤東譽為“長江王”的治水專家林一山,早在1953年向中央提交的《關於治江計劃基本方案的報告》中針對修建丹江口水庫所麵臨的移民問題,就明確指出:“丹江口水庫移民太多,……因完工時限、工程效益與移民投資等問題就需詳作比較,並需將為移民而興辦的各項工程通列為移民工程,以重視移民,明確規劃範圍……”他進一步分析說,做好移民工作,最經濟有效的辦法就是首先做好移民工程,使被移民群眾容易得到明顯的好處,使移民工作具有充分的物質保證。他強調指出:“移民工程不能單純視為過去的一般籌備工作,它應該是人民政府水利事業中一個新的規劃思想……”

說的多好啊!這是迄今為止,最早見諸正式文件對丹江口移民權益問題的權威性論述。他的思想深刻地體現了長江水利委員會老一代水利專家對丹江口移民的深切關懷。也許,正是因為專家們更多地了解泰國的南蓬水庫建成後許多人成為流浪者,墨西哥的阿羅曼水庫使2萬多印第安人破產無法生活,斯裏蘭卡的一座水庫由於移民到水源不足的地方,以至於後來用汽車拉水吃的故事,更深地懂得庫區民眾與在建工程的關係,更多地知道做好移民工作的重要性。他們提出了“移民工程”的理念,並經過多方求證,將大柴湖圍墾工程作為新中國“移民工程”的試點工程首先推出。

陽光是明媚的。

1965年4月21日的陽光更加燦爛。

武漢沐浴在陽光之中。這天,鄂豫兩省最高級別的領導人相聚武昌參加中南局召開的特別會議,共同研究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問題。會議由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河南省委書記劉建勳主持,兩省領導人就丹江口庫區河南淅川移民問題進行了磋商、討論,一致認為,丹江口初期工程主要任務是攔洪蓄水,河南省受淹不受益,加之人口密集,人多田少,安置移民有較大困難,擬將部分移民遷往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