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故園丹江(2 / 2)

範曄,這位南北朝的史學家,喝丹江水長大,從丹江岸邊走出去,為後人留下了不朽名著《後漢書》。

還有東漢的大將軍鄧曄,晉朝的尚書右丞範堅,經濟學家範寧,南北朝無神論學者範縝,唐朝集賢殿校書範傳正,元朝的禮部尚書孛術魯羽中,明朝的內閣禮部侍郎彭淩宵,清代的文學家全臻,民國詩人餘杏雨等文臣武將,亦都出生於這片土地,靠吸吮丹江的乳汁,成為曆史名人。

丹江岸邊有眾多的名勝古跡,被庫水淹沒的老淅川縣城,修建於明成化七年,城郭方方正正,街道縱橫交織,東南角建有一座摩天塔樓,名曰“魁星樓”,其雄姿天下少有,有“半截插在天裏頭”之說,使人歎為觀之。

坐落在丹江北岸白崖山中的香岩寺,與號稱中國第一古刹的洛陽白馬寺、禪宗發源地的登封少林寺和開封大相國寺齊名,是中外名聞遐邇的四大名刹之一,從山腳到山腰470多間古代建築隱於千頃古柏綠竹之中,幽雅神秘,處處藏秀。唐朝的宣宗皇帝因躲避宮廷鬥爭,藏身於此當了7年的和尚後,才回到長安即了皇位。現有“大宋太平興國三年菊旦立”、“重修唐宣宗殿碑記”的石碑遺存。

丹江岸邊還有許多古老的故事,從遠古傳至今日。老人們憶傳,哪吒鬧海的故事就發生在淅川埠口街西丹江名叫“遁陸口”的地方,荊紫關的猴山則是孫悟空保師傅唐僧西天取經路上鎮妖的地方,丹江北岸的“愁斯嶺”因王莽追劉秀,劉秀看到眼前難以攀越的山嶺仰天歎道“真是一座愁死嶺啊”,而得名。這些,無不為美麗的丹江、厚重的丹江增大了流量,增添了色彩,增強了丹江人的自豪感。

清淩淩的丹江水滋潤著一河兩岸的沃土。那東接南陽、西連鄖陽、北通定陽、南達襄陽的順陽川,自古以來就是頗有名氣的“糧食窩子”,糧食產量占淅川縣總產的一半,人們稱45裏的順陽川李官橋為“橋半縣”。

提起被大水淹沒的李官橋,無人不深感婉惜,人們在一聲長歎之後便會滔滔不絕地向你訴說它的曆史。據原李官橋人,離休幹部趙艮安回憶,李官橋相傳因一李姓官員架橋而得名,位丹江東岸,是淅川縣的四大古鎮之一。李官橋修有土寨,寨牆周長10餘裏,頂寬8尺多,可駛小汽車,並建有寶塔式城門5座。城門與城門之間,各建有三層碉堡一座,在步槍未興起之前,碉堡上配置有大中小近百門鐵鑄土炮,其中有一種叫“將軍炮”,上麵還鑄有“大明洪武”字樣。城寨內有縱橫街道7條,街名因段而異有30多個。集市繁華,貿易紅火,酒坊、醋坊、油坊、麵坊、豆腐坊、染坊、絲坊、蠟坊、香坊、炮坊、中藥坊,坊坊相連;飯鋪、茶館、旅店、藥店、螺馬店、鐵匠爐、銀匠爐、篾匠鋪、故衣鋪、日雜鋪、掛麵鋪、殺鍋(專宰牛羊)、燒鍋(專製白酒),無所不有;錢行、布行、鹽行、糧行、牛羊行、竹木行、柴草行、木炭行、山貨行……七十二行,行行不缺;賣菜的、賣肉的、修腳的、理發的、張羅的、釘秤的、為騾馬掛掌的應有盡有。抗戰時期,有卷煙廠7家,機製卷煙廠發展到3家,香煙遠銷西安、上海、武漢等地。這個鎮上有大商家30多家,其中有七八家還發行過區域性鈔票。1930年之前,這裏已有長途電話設施,兼營電報收發服務業務。鎮中心建有50畝大小的廣場一個,是群眾盛大集會的聚散地。除此之外,另建4個大戲院,專供劇團演出使用。

曆史上,李官橋為兵家必爭、商賈雲集之地。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務院曾決定增設丹江縣,“丹江縣籌備委員會”的牌子掛在李官橋鎮上,並且對主要的幹部也進行了調配,上級發至縣級的文件也有丹江縣一份,但後來規劃丹江口水庫建設,“丹江縣(籌)”的機構遂被撤消。

李官橋是淅川淹沒區的一個縮影,移民搬遷時,統歸三官殿區管轄,這裏147米水位線以下的居民隨著移民大軍一道遷入湖北,遷入鍾祥、荊門兩地。

類似於李官橋集鎮的還有秦楚丹陽之戰的主戰場馬蹬。據史料記載,明成化七年以前淅川縣治所在此,修建丹江口水庫後,它的命運如同淅川舊縣城、李官橋古鎮一樣,成為水下的故事,147米以下的居民全部遷置柴湖。

一夜大水來,萬般皆無蹤。丹江口水庫蓄水後,豐產糧食的順陽川、板橋川、淅川,這三大川幾乎所有肥美的土地全部被淹沒,丹江口水庫二分之一強的庫水成為這裏的“主人”。從此,這裏少了許多熱鬧和人氣。

但是,遠離故土的移民,卻永遠不會失去對這裏的記憶。因為,這裏是他們的根,是他們的母親。

丹江水在流,丹江的血脈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