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故園丹江(1 / 2)

美麗厚重的故園,是深藏楚國第一都的地方

有一條古老的河,從莽莽秦嶺深處發源,納山泉、彙澗水,迤邐而下,自陝西商南縣一路南奔,流經河南淅川,由丹江口注入漢江,因其河水清秀澄澈,古稱之“粉清江”。後因堯帝之子丹朱到此地治水有功,死後葬於江岸留下塚丘,人們為了紀念他,遂將粉清江易名丹江。

丹江全長384公裏,號稱800裏丹江,流經淅川一百多公裏,已為河段的下遊。“煙雨茫滄滄,一線穿南北”,把丹江與淅川的形象關係刻畫得盡然。

丹江是古時南方通往古都長安的惟一水上通道,是鄂、豫、陝水路運輸的天然橋梁。航道上至陝西龍駒寨,下達湖北老河口,順漢江入航長江。2004年3月18日《楚天都市報》刊登《丹江口庫區曾是舟楫相會之地》的文章指出:

在古代,丹江口庫區一帶文化相當發達。公元前20世紀至公元10世紀以前,中國政治中心一直位於以西安、洛陽為中心的關中和伊洛地區,這一地區與華東、華南的聯係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漢江和丹江進行。在主要依賴水運的古代社會,丹江一帶盡享地利之便,陸路則可以借助著名的“隨棗走廊”。當時丹江一帶地理位置之重要,不亞於今天“九省通衢”的武漢。

我國最早的地理書籍《禹貢》記載,丹江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通航。書中記述九分天下時的“荊州貢道”輸送路線是,“浮於江沱潛漢,逾於洛,至於南河”。其大致意思為:自長江而行,可進入沱水;自沱水而行,可進入潛水;自潛水而行,可進入漢水;自漢水而行,可進入丹江;自丹江溯流而上,可進入塚嶺(即秦嶺);越塚嶺北行,可進入洛水;自洛水而行,可進入黃河,而後到達京師。

明清時期是丹江航運的黃金時代,每日有上百隻船上上下下,來來往往,“北通秦晉,南接吳楚”,百舸爭流。即使日曆翻到了移民們搬遷的日子,庫區移民外遷時需運的物資和家產,無不是憑借丹江的運力。

丹江的支流遍布如織,位於下遊的黃水河、滔河、淇河、鸛河……一條條如銀絲鍛帶,神韻纏繞。

丹江兩岸群山聳立,淅川境內的三尖山、四峰山、玉皇山、岵山……一座座無不巍峨壯觀,爭奇鬥豔。

“河身如帶勢環彎,一線中流兩岸山。”清代詩人徐光弟的詩句絕妙地勾畫出了丹江的美麗。

“船在水上漂,山在水中走,人在畫中遊”的風光可盡收眼底!

這裏,就是柴湖移民們的生命搖籃,是他們祖先世居生息的地方。

在這裏,人們發現了一億年前的大量恐龍蛋化石,發現了50萬年前的大象牙齒化石,發現了20多種古脊椎動物化石和猿人牙化石,發現了30多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並發現了最早的楚文化和楚始都。

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在《史記·楚世家》中記載:“熊繹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氏,居丹陽。”這一記載表明,商末周初,約在公元前11世紀末或公元前10世紀初,楚人始祖祝融後裔的一支由北方遷徙到了“丹陽”。

以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為代表的眾多楚文化專家指出:丹陽位於丹水(即丹江)和淅水交彙的地方,因在丹水之北,故稱為“丹陽”。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高崇文指出:楚國發展路線是由丹江到漢水中遊,再到江漢平原。要了解楚先人的足跡還得從丹陽去尋找。

可以斷定的是,在傳統印象中,人們以為楚國發祥於江漢平原,荊州紀南城作為楚國郢都也更廣為人知,但今日專家考證,對楚國第一都丹陽建都丹江的說法已深信不疑,這便是丹江東岸的“龍城”城址。

在龍城一帶,近年來相繼發掘了28座春秋楚墓,發掘了20多座楚國貴族墓群,出土文物萬餘件。迄今為止,全國共發掘4處高規格的大型貴族楚墓群,其中有3處就在丹江之畔的淅川下寺附近。尤其是楚令尹子庚墓,出土文物數量之多,造型之美,工藝之先進,在國內外都很罕見。

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屈原列傳》中,有“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的記載。

操吳戈兮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旗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偉大的詩人屈原登上淅川馬蹬岵山,憑吊秦楚大戰陣亡的8萬多將士,在丹江岸邊寫就了《國殤》,留下遺響千古的詩篇。

丹江,源遠流長,厚重無比,孕育出楚都,孕育出良才。

範蠡,一個人們熟悉的名字,這位春秋戰國末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商聖”,就出生在丹江河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