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浙南沿海倭寇肆虐,溫台二州軍民喋血剿倭匪(2 / 3)

二、溫、台地區大力加強軍事設施建設防禦倭寇侵犯

倭寇的猖獗肆虐,倭患倭亂的頻頻發生,使浙南沿海溫州、台州地區的廣大人民群眾飽受摧殘,為了抵禦抗擊倭寇的侵擾,自明初起,溫州、台州地區就根據倭患發生的情況,不斷地加強府、縣城牆的修建和衛所等防禦倭寇的軍事設施建設。這些防禦倭寇的軍事設施建設雖來能製此倭寇的進犯,但對減輕倭寇侵擾的禍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極為重視沿海海防建設,浙南是倭寇侵擾的重點,自然更受關注。明朝一建立,洪武元年四月初一,為防止倭寇侵擾,明太祖朱元璋就下令在溫州府城設立了溫州衛,衛指揮使司設在府治東原郡署處(今鹿城區公安局),下轄前、後、左、右、中五個千戶所。建立溫州衛平陽守禦千戶所,有千戶等官18員,旗軍1232名,隸溫州衛。平陽守禦千戶所設立江口和鎮下二關。江口關設在蒼南地,駐總哨官1員、領哨官1員,船19隻,兵455名,屯泊洋嶼,守肥艚、炎亭、石砰、五嶼一帶,南與鎮下關,北與飛雲關,下接南麂遊兵交相會哨,專禦金鄉、平陽、墨城一帶地方;鎮下關駐總哨官一員,領哨官1員,船17隻,兵436名,屯泊官嶴,哨守洋孫、大嶴、竿山、潼頭一帶地方。北與江口關,南與福建烽火門,下接南麂遊兵交相會哨,專禦蒲壯、金鄉大小嶴一帶地方。同時,為防止倭寇侵擾,在平陽縣城增設備倭守備。海防承宋製,設陸汛13處,其中右營遊擊所轄陸汛均在甌江以南。城守營都司所轄陸汛,有7汛在現永嘉縣境內。分別為羅浮汛、楓林汛、西洲汛、韓埠汛、河田岸汛、烏牛汛、碧蓮汛。

洪武五年(1372年)溫州衛設沿海巡檢司10處,管轄93處烽堠。建梅頭巡檢司城。朝廷將溫州等地660艘海船改造成多櫓快船,用於抗倭。八月初十,詔溫州海上造舟禦寇。

洪武六年(1373年)為防衛抵禦倭寇侵擾,興建樂清縣新城。

洪武七年(1374年)為防衛抵禦倭寇侵擾,平陽守禦千戶繆美增築平陽城,周長632丈,城牆高1丈6尺,城牆頂麵闊9尺,城牆地闊1丈3尺,堞58O口,廣100丈,袤258丈。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抗擊倭寇侵犯,信國公湯和奉命巡視浙江沿海諸郡,整飭海防,於沿海建衛城。浙南溫、台地區防禦倭寇的軍事設施建設得到高度重視和加強。溫州府作為抗倭重鎮,洪武十九年(1386年)湯和命溫州衛指揮使王銘修繕整治了溫州府城,增築外垣,疏浚城壕,城周18裏,高3丈2尺。設7門。同時,明廷在溫州地區設置溫州衛、磐石衛、金鄉衛三個衛,設指揮使司。溫州衛轄海安所、瑞安所、平陽所,金鄉衛轄蒲門所、壯士所、沙園所,磐石衛轄寧村所、蒲岐所、後千戶所。同時在永嘉、樂清、瑞安、平陽等縣下設寧村、蒲岐、海安、沙園、蒲門、壯士等8個千戶所,有兵約2萬多人,超出一般郡縣20倍之多,並設置烽火台22座。在狀元嶴島沙角設砦,置烽堠。

其中,金鄉衛城涉臨東海,扼浙閩邊陲,地處東120度36分與北緯27度26分之間。衛城三麵環山,山外臨海,山海回環,獨攬我東南海疆形勝,是浙南沿海軍事重鎮。金鄉衛設衛指揮司,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等官共97員,分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旗軍4928名。下轄蒲門所、壯士所、沙園所。金鄉置衛築城,城內以八卦乾坤布局,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鮮明的軍事特色。城牆以條石砌建,內夯黃土和礫石,衛城周圍9裏30步,高1丈9尺,趾厚2丈,有堞1650口、窩鋪43室。有城門4座,各設城樓;東為迎旭門,南為靖海門,西為來爽門,北為望京門,四座城門均為拱形磚砌,各門均有甕城,現僅存西門。水門原有四座,現剩兩座。城牆外有完整的護城河圍繞,濠深3丈,護城河上有吊橋,城內河道通過水門與護城河相通。城內建營房3167間,設5所,每所官兵近千人。東門內建上下二校場和一演武廳。演武場,周圍250丈。衛城內衛廳前麵有廣濟大倉和小倉,收支衛所俸糧。衛廳充設在金鄉獅山上,配備了瞭望台。金鄉衛共設有11寨,15堠,14煙墩。金鄉衛中心處是大、小倉橋,為部隊囤積軍糧之所。整個金鄉衛城體現了設計者嚴密布防的匠心。

金鄉衛統率平陽縣沿海所有水陸關寨,南至蒲門千戶所、壯士千戶所(現馬站鎮屬),北至沙園千戶所(現瑞安市屬)、寧村千戶所(現溫州市甌海區屬)、海安千戶所(現樂清市屬)。金鄉衛共設11寨(堡)、15堠、14煙墩。11寨為:廟後寨、嶼門寨、巴艚寨、大嶴寨、炎亭寨、大鑊寨、小鑊寨、石塘寨、石坪寨、大漁寨、小漁寨。其中,小嶴堡位於大漁鎮小嶴村,依山臨海,為明代金鄉衛前哨城堡,城呈方形。白灣堡位於赤溪鎮白灣堡村,堡前有赤溪至蒲北所城的古代通道,並置有二道防堵牆:第一道牆近海,第二道牆距北城牆67米,城堡呈方形。南北兩麵置堡門,北門為拱券門,南北向主幹道長130米,寬2.5米,堡外有護城河。15堠為:半塘堠、尖山堠、白崎堠、馬跡堠、鳳凰堠、猴頭堠、上洋堠、畢灣堠、東岡堠、嶺門堠、東山堠、蒙灣堠、蘭頭堠、巴艚山堠、奠山堠。堠下還有許多墩。如大煙墩山煙墩,位於漁鎮漁嶴村大煙墩山巔,海拔約250米,高低兩處兩座,係明代抗倭的報警設施之一,占地麵積100平方米,高約7米,極目海天,頗為壯觀。鳳凰山煙墩,位於金鄉南門外“鍾”形山頂,它呈正方形,山石壘砌,長寬各12.30米,城高5米。還有琵琶山、北嶺山、寨山等共14個煙墩,就像天羅地網一樣布置在金鄉衛城周圍。

洪武二十年(1387年),為防禦倭寇,金鄉衛城所轄蒲門、壯士兩個千戶所城相繼建成,蒲門所城,城牆用不規則石塊砌築,內夯實碎石,城周長604丈,高1丈5尺,趾闊1丈3尺,設東、南、西城門3座、蝶口610個、觀敵台6座、窩鋪20座。城外有護城河、吊橋,城內有軍營千餘間。駐蒲門千戶所千戶等官14員,旗軍1232名。駐壯士千戶所千戶等官15人,旗軍1232名。明正統八年(144年),因霧城的壯士所城地形欠佳,倭寇登犯難守,就將其並入蒲門所城,合稱蒲壯所。蒲壯所城臨海僅一裏多,位於浙閩交界處,曆來是海防要地,是金鄉衛的屬地,原蒲門地區的抗倭中心。蒲壯所所城周圍長5裏30步,高1丈5尺,闊1丈2尺,城門3座,垛611口,敵台6座,窩鋪22座,是一座至今保存較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城垣由塊石壘邊,中間用夯土。除東麵威遠門、西麵挹仙門、南麵正陽門外,還有護城門。各設城樓,並統有甕城;北麵城牆依山而築。門樓為木構建築,城門為拱券形結構,由規整塊石砌築,城外有護城河。其設施分布於當時招順鄉所屬的二十二都、二十三都、二十四都、二十五都境內。北與金鄉衛相接,蒼南境內最高峰鶴頂山是它的西山北屏障,素有“浙南小昆明”之稱。城內居民建築和軍事設施的布局以十字街為中心,基本上圍繞“田”字形設計。東、西、南三門直街經各城門、甕城、護城河直通城外。全城除北麵依山而建外,其餘三麵均置跑馬道環繞於城牆內側,各街、巷、街坊設置均在所城內“田”字形四方格內再次劃分區域。蒲城不大,東南西三向有威遠門,正陽門,挹仙門,將僅0.35平方公裏的麵積圍得嚴嚴實實,城牆外圍用條石和塊石分內外三層包砌,中間填夯土,城門樓為木構建築,石搭形的城門,由規整的塊石砌築。城內當時有軍營千餘間,駐軍1232名,千戶等官14名。

是年,在永嘉縣城東50裏甌江口南岸去海一裏處(現為龍灣區海濱鎮西南部)建寧村寨城,隸屬磐石衛,有千戶等官16員,旗軍1175名,轄沙溝、沙村、長沙三寨。城周3裏有餘,共600餘丈,周圍有護城河,為海防守禦要地。又在縣城防守要地龍灣建龍灣寨,撥旗軍防守,在中界山設巡檢司,有弓兵100名。

是年,在海安建造千戶所城以防倭寇騷亂。在樂清沿海築磐石衛城和蒲岐寨城。蒲岐寨城始建於宋淳熙間(1174-1189),湯和加以修整,時城周長600丈,高2.2丈(比磐石城高2尺),厚2丈;城門4座:東為海國門,西為半壁門,南為東來門,北為廣升門,各有甕城,甕城嚴整。城外有吊橋4座,還有護城河、護城塘(防止潮浸)、烽堠。南城壕溝中還有一個暗洞,即使吊橋收起城門關閉戰急情況下,最後散兵也能退回城中。曆史上,樂清全境曾有包括磐石城在內九條城牆,蒲岐所城當年位居第二。自從明洪武十三年倭寇從霞堡崖頭登陸首犯樂清蒲岐以來,數百年間,終至明王朝,蒲岐始終是浙江沿海抗倭軍事重鎮之一,明王朝為此特設了蒲岐守禦千戶所,隸屬磐石衛。蒲岐所城自從建造以來,就沒有被倭寇攻破過,保護了千千萬萬百姓生命和財產。是年,瑞安巡檢司由梅頭遷至東山,並築城,城周155丈、高2丈。是年,因倭寇擾邊,徙海島居民於內地,於楚門老岸橫山(今楚門鎮西青山)置楚門禦倭水軍千戶所,始屬磐石衛,後隸鬆門衛。同時在溫州衛、金鄉衛、磐石衛及其下轄的千戶所共置烽堠台寨83處。

金鄉衛在建城三年後,又增設了“巡檢司”,主要是針對倭寇海上行動的特點,方便進行海上遊哨的目的。“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詔濱海衛所每百戶置船3艘,巡邏海賊”。當時的金鄉衛有船150艘。洪武二十六年(1398年),已經分別設置了龜峰、肥艚、江口、仙口4處巡檢司,每處設弓兵100名。這樣,金鄉衛的巡撿弓兵,也達到400名。到了嘉靖三十五年(1555年)時,因為倭患越加頻繁,沿海各個衛所相去頗遠,接應和合擊都比較困難,於是,“浙江設有四參六總,使聯絡策應,以固海防”(《明史稿?兵誌》)。隸於“溫處參將”的“金盤把總”,是浙江省六總之一,先駐盤石、黃華,後移瑞安,最後移駐金鄉。海上防衛,“金盤把總”移駐金鄉後,統率自鎮下關至樂清市磐石、黃華(溫州甌江北岸),海外包括台州玉環、平陽縣南幾的遼闊海域。萬曆隆慶間(1567—1572),金盤備倭把總,統轄水兵五支,駐紮金鄉,遊哨飛雲、江口、鎮下等關。(乾隆《平陽縣誌》)

在不斷加強溫州地區防衛設施建設的同時,在台州也加強了防衛設施建設,先後設置了海門衛、鬆門衛、前所、桃渚、健跳、新河、隘頑、楚門8座衛所城和越溪、長亭、曼嶴、竇嶴、鐵場五座巡檢司城。台州衛指揮使司設在府治西30步。有指揮使2員、指揮同知7員、指揮僉事16員、鎮撫司鎮撫2員。有運軍2891名,屯軍2079名。下轄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衛機構在衛治西南廿五步(即今五所巷),水軍千戶所在衛治東南40步。每所各設正副千戶。左所正副各一,右所正四副三,中所正五,前所正副各三,後所正二副三。水軍所設千戶正三副二。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為了更好的加強對倭寇海上侵擾行動的防禦,在溫州沿海中界山、梅頭、琯頭、蒲岐、龜峰、舥艚、江口、仙口、三山、小鹿、沙角等11處又設置了巡檢司,管烽燧93所。其中,在平陽設置了龜峰、舥艚、江口、仙口等四個巡司,各駐弓兵一百名。

繼洪武之後,明成祖永樂年間和明武宗正德年間出於防禦抗擊倭寇的需要,也加強了浙南溫台地區的防衛軍事設施建設,如,永樂十五年(1417年)十二月,在金鄉衛增置了烽堠。正德十六年(1521年),樂清知縣林有年重修了縣城,置城門6座以禦倭寇。

嘉靖中後期,為了抵禦“嘉靖大倭寇”的猖獗肆虐,地方官府和明朝廷都更加致力於加強防衛軍事設施建設。諸如:

在大三盤島、霓嶼島、黃大嶴島(今大門島)設有海防巡泊;在鹿西島有領哨官統領兵船泊守,並有旗牌官領兵船隨參將屯守以防範倭寇。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明廷撤福建、浙江市舶司。“朝貢”貿易基本中止,倭寇因此再起。是年,在平陽鎮下關、北關、南關設關卡,以防倭寇。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為防倭寇,築“鶚渚堡”於溫州樂清縣鶚頭,周長300丈,城門6座。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樂清知縣楊鑰奉令重修縣城,南拓至橫河,曆時七年始成。計周8裏,高2丈4尺,牆闊2丈2尺,城門6座,小門4座,城樓6座,敵台18個,城垛1720堵。是年年初,瑞安知縣劉畿募民在老縣城城牆南、飛雲江北岸灘塗上就地用塗泥構築城外之城——沙城(俗稱泥城)以禦倭寇。沙城分東西兩段,東至東山巡檢司,西至西河原,兩段共1370丈,均與老城牆相接,城高1丈,趾闊2尺,麵闊6尺,垛牆3尺;設石砌寨門6座。自當年至三十八年(1559),原縣城城牆拓展至周1140丈,並加固加厚。同年,瑞安知縣劉畿為防禦倭寇入侵,又動員民工對縣城進行較大規模修築,增建瞻望台、窩鋪,改木欄板水門為石砌鐵葉水門。城牆四周擴大至 1140丈,高1丈7尺,麵闊8尺,址闊1丈3尺。城門5座:大東門名賓陽門,小東門名武靖門,西門名永勝門,南門名鎮海門,北門名瞻闕門。水門3座:東為龍波門,北為永清門,東北為環壁門。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是年,戚繼光調浙江任參將,抵抗倭寇。是年,明廷設立金(鄉)磐(石)備倭把總,駐金鄉衛,專管水關,隸分守溫處參將。統轄水兵5支,船48隻,兵1255名。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與台州知府一起,對始建於東晉元興元年(公元402年)、環繞臨海全城、被譽為“江南八達嶺”的古城牆進行了改造。城牆長6286米,牆高5-7米,牆頂寬3.5-4.5米,東靠東湖,南繞中山,西沿靈江,北上北固山。戚繼光在古城牆上修築了12座二層空心敵台。戚家軍在此依險固守,以臨海城為據點,策應閩浙沿海守防。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為保護鹽場,防倭寇焚掠,巡鹽禦史淩儒在二都築永興堡,又名永嘉堡,俗稱老城。城周4裏,凡720丈,高2.4丈,厚1.3丈,有陸門6,水門2。後連續數年,屢挫倭寇。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修築溫州府城,並設溫處參將,駐磐石,統一指揮3衛陸兵、水乓抗倭。平陽設溫處參將,統陸兵9把總,其中後營、中營、前營、珠明營、炎亭營5把總,分駐蒲壯所、金鄉、仙口、珠明嶺、炎亭等要衝海口,以防倭寇。瑞安有沙園、海安二把總;永嘉有永昌堡把總;樂清有黃華把總。金盤把總專屬調度。其中左營名色把總一員,部領哨官4員,兵494名,駐蒲壯上下魁重要海口,專禦鎮下門一帶地方;中營名色把總1員,部領哨官4員,兵494名,駐金鄉大小嶴重要海口,專禦大漁、七溪、石塘一帶地方;前營名色把總一名,部領哨官4景,兵494名,駐平陽仙口重要海口,專禦宋步、墨城、暇石.陡門一帶地方;珠明營,名色把總1員,部領哨官4員,兵494名,駐珠明營重要海口,專禦重要海口及金鄉一帶地方;炎亭營,名色把總1員,部領哨官4員,兵494名,駐炎亭重要海口,專禦魍艚一帶地方。是年,修築溫州府城城堞、樓櫓,四麵增築炮台8座。是年,瑞安知縣餘世儒倡修城牆,於小東門、南門臨江處加厚城牆5尺,各垛牆增高3尺,垛內周圍築矮牆,餘世儒又督民重修梅頭寨城以禦倭寇。是年,建雁蕩東外穀石梁堡。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是年,開始修建樂清縣後堡、瑤嶴壽寧堡、竹嶼永康堡、郭路寧安堡、嶨前福安堡,至四十一年(1562)相繼建成。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秋,為防禦倭寇,在溫州樂清瑤嶴鄉修築壽寧堡,城牆闊1丈6尺,高2丈6尺,城周長500丈,四角敵台寬平,上立城樓。原有迎曦門、臨清門、駐景門、來薰門與登龍門,現存東門和北門。東門闊3米、進深5.5米、高2.8米,門石梁上橫鐫楷書“溫台第一關”五字。北門闊1.75米、深5.6米、高2.2米,門上石額題“龍山毓秀”四字。

在浙南溫台地區除官府建有眾多防禦倭寇的軍事設施外,還有一座民間建造的舉世聞名的抗倭城堡一一永昌堡。嘉靖年間,當時溫州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場鄉民時遭侵擾焚掠。鄉賢王沛、王德叔侄招募鄉兵組織義軍英勇抗倭,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叔侄兩人雙雙戰死英勇殉國。王沛的侄子永嘉二都英橋裏的王叔果、叔杲兄弟決心繼承王沛、王德的遺誌,繼續抗擊倭寇,保國衛民。王叔杲,字陽德,號暘穀,樂清永強英橋裏人,叔果弟,登進士第,授常州府靖江知縣,改常熟知縣,不久召為兵部武選協司署郎中,後曆任大名府知府,蘇、鬆、常、鎮四府兵備副使,右參政。嘉靖三十七年十月,王叔果回家掃墓,親眼目睹了倭寇猖獗肆虐,於是他便上疏請求批準在永嘉場英橋裏築永昌堡,遷中界巡司於堡內守,以自衛抗倭。上疏獲準後,王叔果、叔杲兄弟便多方籌集資金在永嘉場英橋裏築永昌堡,王叔杲具體負責監造。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動工興建,曆時一年建成。光緒《永嘉縣誌》記載:“堡周五裏,凡八百六十餘丈,高二丈五尺,厚半之。陸門四,水門四,中引二渠。鋪舍二十,負山向海,四麵控帶河水,為一方巨鎮。又有敵台十二。”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拆除,後又修複,“士民修築如故”,稱為新城。城址在今溫州龍灣區永昌鎮新城村,城堡呈長方形,總麵積33.98萬平方米,南北長778米,東西闊445米,城牆高8米,基闊3.9米,周長2688米,有敵台12座。城牆用石塊斜壘內外壁,中間夯土。城牆上設陸門4座,水門4座,城堞口905個,城外環護城河,城內開有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河水入城,貫穿南北,南北兩端各設二水門,置水閘防衛,河渠上架設小石橋5座,居民分住渠之兩岸,民居櫛比,商鋪井然。堡內上河向西開五浹:西宅、狀元、三房、西門、上倉;下河向東開五浹:撲樹、經魁、禦史、板橋、聖門。上河置南水門、會秀、汫頭、左昌、世裔、北水門7橋,下河置南水門,東門、東昌、北水門4橋,造型各異,風采多姿。東南西北城牆上分設陸門環海、迎川、鎮山、通市4座城門,門將砌青磚,設防有閘,門二重,城門上設譙樓。整個修築永昌堡工程,當時由王叔果、王叔杲兄弟會同族中父老費時13個月捐金7000餘金才得以修建而成,大半資金由王叔杲所出。永昌堡建成後,中界山(今屬洞頭)巡檢司及鹽課司均遷堡內,成為當時沿海抵抗倭寇入侵的重要據點,為抗擊倭寇的入侵和保護當地人民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永昌堡建成後,將當時浙南的巡檢司遷到永昌堡內,進行軍民聯防,共同抗倭,使永昌堡與永嘉場的永興堡與寧城所,構成了三鼎抗倭戰略局勢,具有著重要的抗倭戰略意義。由於永昌堡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2011年8月17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