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浙南沿海倭寇肆虐,溫台二州軍民喋血剿倭匪(3 / 3)

三、溫、台軍民英勇抗倭戚繼光台州九戰九捷建奇勳

麵對貪婪殘忍、猖獗肆虐的倭寇,二百幾十年來,浙南溫台地區的廣大軍民沒有畏縮,更沒有懼怕,而是英勇無畏,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奮起抗擊,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捍衛了家園。在抗擊倭寇的殊死戰鬥中,不論在明朝官軍、地方官員中還是民間士紳、平民百姓中,都湧現出了許許多多一心保國衛民,英勇無畏,率領民眾,同仇敵愾,與倭寇作堅決鬥爭的抗倭英雄,其事跡彪炳史冊,激勵人心。

史料記載,從明初至明末,溫州金鄉衛城抗擊倭患達百餘次,其中史載重大戰役20次。如,首任金鄉衛指揮使張候麒,錚錚鐵骨,英勇抗擊倭寇,直至以身殉職,埋忠骨於金鄉衛城南郊,死而後已。首任指揮僉事察罕帖木兒,曾誘“寇船數十隻”,將倭寇一舉全殲於迎旭門(衛城東門)外,戰功赫赫。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倭寇劫掠九都江口,溫州衛指揮僉事夏光率兵與倭寇激戰,擒獲倭寇十餘人。倭寇於是就流竄至八都豐山、岩頭、塔下、陽嶴,直抵仕巷、儒林,燒殺甚慘。夏光親率士兵追擊,倭寇進逼瑞安,瑞安城幾乎快要失陷,夏光馳往增援,縋城而入,以毒藥抹箭鏃射倭寇,倭寇中箭者,拔箭頭嗅之,驚呼:“此夏光箭也。”便急忙撤退了。嘉靖中期,長洲(今蘇州)人劉畿以進士出任瑞安知縣。到任後,他看到當時由於承平日久,海防廢馳,因而倭寇常來侵擾。劉畿以抗倭衛民為己任,為使百姓不受倭寇禍害,不僅募民用塗泥構築城外之城——沙城,動員民工對縣城進行較大規模修築,而且晝夜戒嚴,督促沿海居民將子女、財物遷入城內,增築雉堞,儲備糧食,募集義勇,製造兵器,教習陣法,萬眾一心,嚴陣以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五月初七夜,13艘倭寇船前來進攻瑞安東浦,倭寇登陸侵犯縣東界,搶掠十二都、莘塍一帶,兵民合力抗擊,擊斃倭寇數十人,百戶李翰、高良在抗擊倭寇中戰死,倭寇乘天下大雷雨退走。後來,倭寇又進逼到瑞安城下,瑞安知縣劉畿募集義勇嚴陣以待。倭寇來犯時,劉畿與把總夏光等冒矢石督戰,倭寇敗退而去,藏匿於南麂山中,劉畿便親自督率兵船前往南麂山將倭寇剿滅。劉畿在離任瑞安知縣時,1為使瑞安城牆更加牢固以更好地抵禦倭寇侵犯,還特意留海防餘銀500兩作為修城之費。

金鄉衛城在浙南抗倭鬥爭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金鄉衛所轄樂清蒲岐,明代時是倭寇經常出沒地方,是浙江沿海抗倭軍事重鎮之一,明王朝在此特設了蒲岐守禦千戶所,隸屬磐石衛。地方文史資料記載,明代倭寇不斷侵犯蒲岐,有文字記載的就有13次,其中最激烈的戰鬥有3次。在抗倭戰鬥中,蒲岐守禦千戶所先後犧牲的千戶和百戶共有13人,他們的抗倭英勇事跡都頗為感人。如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一股數千人的倭寇從廣東經福建、浙江,一路燒殺搶掠流竄來到樂清黃華海麵,官軍望風引退。蒲岐所千戶秦煌與應襲千戶魏履謙及百戶季璋等孤舟力戰,連發強弩射寇,後來被十多隻倭船包圍,力竭被捕,罵賊而死。而最為令人感動的是在與倭寇的喋血戰鬥中,明官軍中湧現出了事跡堪比宋代楊家將的崔氏一門祖孫三英烈。永樂八年(1410年)十月五日,十三歲就襲任蒲岐副千戶的蒲岐守禦千戶所千戶崔興、百戶馮春等領戰艦巡邏霞堡海麵,在天亮之前,突然發現有23隻倭船入侵,崔興立即率領手下將士與倭寇展開激戰,從淩晨四點多鍾一直鏖戰到當天夜裏8點左右,明官兵矢彈俱盡,崔興與馮春、霍祥禎、戚朝康等將領先後陣亡,場麵十分慘烈。民間傳說崔興等人矢彈俱盡後,便一齊跳上倭船與倭寇手刃血戰。崔興頭頸被一個凶悍的倭寇砍了一刀,還在拚命廝殺。馮春也受了重傷,他倒下時發現崔興頭顱斜掛著,喊了一聲:“千總,你頭快掉了,好好扶住快跑上岸。”崔興一聽,看看自己血淋淋的身子,撲通一聲倒了下去。這一傳說經過曆代演義,給後人留下了驚心動魄的震憾。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倭寇又一次大規模進犯蒲岐,蒲岐守禦千戶所副千戶崔瑛率兵英勇抗擊,壯烈犧牲,這個崔瑛就是那個永樂八年(1410年)十月五日在抗倭戰鬥中壯烈犧牲的崔興的曾孫。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一月十一日,倭寇又一次從瑤嶴侵入蒲岐境內,崔瑛的兒子蒲岐所副千戶崔海,帶領家軍去界地截擊,十二日追倭寇到虹橋,親斬倭寇首級一顆。十三日,他又領兵到芙蓉港口追擊倭寇,兩軍對峙時,發現倭寇人數眾多,崔海手下士兵心生畏懼,為了激勵士氣,崔海孤身殺入敵群中,結果寡不敵眾,以身殉國。後來,明世宗追封崔海為明威將軍。崔興、崔瑛、崔海這三位前仆後繼為抗倭英勇獻身的一門祖孫三英烈浙南抗倭英雄,至今還活在溫州人民的心中。

在地方官員盡心盡職率領廣大軍民英勇抗擊倭寇的同時,在浙南溫台地區民間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大義凜然,為保家衛國殊死與倭寇血戰到底的抗倭英雄,其英勇事跡感天動地,光耀山河。諸如: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蒲岐發生了第一次倭患。是年,小股倭寇乘船在蒲岐霞保崖頭偷偷登陸,潛入霞堡村,村民鄭則之等人發現後,奮不顧身地與倭寇展開英勇搏鬥,結果被倭寇殺死。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三月,倭寇犯溫州樂清黃華,括蒼勇士36人英勇戰死。邑人張司輿隻身把住入城的陡門,迎戰尾追而來的數千倭寇,奮力手刃倭寇數十人,終因寡不敵眾,犧牲於陡門上。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十一月,倭寇夜劫溫州虹橋水坑(今南嶽鎮小水坑),壯士趙連搏持梃出擊,接連撲擊倒幾個倭寇,突入敵陣。不料一個倭寇從廁所中突然衝出來,以矛刺中了趙連的大腿。趙連當即昏倒在地,醒來後他連連高呼:“賊可擊,快扶我起!”走了數百步,趙連躍登到高岸上,終因身體不支而還。趙連因傷重快要死了,家人環圍在他身邊哭泣,趙連睜開眼睛說:“勿哭,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我得死所矣。”說完就死了。

嘉靖四十年(1561年)一支倭寇隊伍由邊鄰福建海岸登陸後,越過南堡嶺向蒲門城內進犯。蒲城農夫陳老(又名陳後英)和同伴正在山上砍柴時發現了來犯倭寇,陳老立即讓同伴趕回城內報警,自己就在山隘險處壘石堵死路口,隱蔽在石堆草叢中伏擊倭寇。當倭寇走近時他舉起柴刀奮勇砍殺,由於敵眾我寡力量懸殊,陳老壯烈犧牲。

在浙南溫台地區民間抗倭英雄中最為感人的是王沛、王德叔侄抗倭。王沛(1485—1558年),字子大,號仁山,永嘉英橋裏(今溫州甌海區永昌鎮)人。出身仕宦世家,舅父張璁為明內閣首輔,長兄王澈官兵部員外郎,次兄王激任國子祭酒兼經筵講官,王沛行三,平生不樂仕進,仗義樂施,後入醫學,為民行醫,被譽為“益府良醫”。王德(1517—1558年),係王沛從侄,字汝修,號東華,永嘉場二都英橋裏(今龍灣區永昌堡)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王德登進士第,授東昌府(今屬山東省)推官,頗有聲譽,升戶部給事中。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北虜入侵京師,王德奉命募兵山東,朝廷擬破格提升,卻為人所忌,出為廣東按察司僉事。備兵嶺南,又與巡撫意見不合,遂謝病回鄉,落職閑居。當時倭寇經常侵擾東南沿海,永嘉二都地處海濱,常受倭寇禍害,王沛、王德叔侄便招募鄉人勇士千餘家,明訓約,慎固厄塞,鄉自為守,“日夜謀所以備寇者”,共同抗倭,從而使“五都人數歲恃以無恐”。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四月二十日,倭寇大船兩艘由瑞安港至永嘉一都長沙(今永強一帶),將登陸,鄉兵赴水格鬥,王沛率千餘義兵趕至,倭寇遁去。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倭寇入楠溪,渡江抵龍灣,九日,王氏叔侄率精兵禦之於上金,鬥誌昂揚,倭寇潰遁。王氏叔侄率精兵追殺數十裏,“斬首十有六,擒十四人,拔其脅虜八十人”,繳獲馬十餘匹。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又來進犯,王氏叔侄率精兵又殲倭寇於梅頭,斬倭首7級。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又大肆侵擾溫州,王沛當時雖年已74歲,但毫無畏懼,仍與王德一起前往抵禦倭寇。四月初六,王沛、王德率義兵追剿,倭寇焚燒舟船乘夜逃遁,忽然有船一隊順風飄至,眾人以為是漁船未加防備。倭賊突然到來,在梅嶺(今海城))山腰處把王部截為二截,王沛以74歲高齡身先士卒衝殺,眾人勸其不要親自上陣,他毅然決然地說:“今若退一尺,便失一丈,決不能為自身計,而忍看鄉閭成廢墟。”王沛持戈擊殺了數名倭寇,被倭寇包圍殺害,壯烈犧牲。其族弟崇堯、崇修俱被害。王德聽到伯父壯烈犧牲,發誓報仇,第二天斬殺倭寇2名,生擒7人。四月十四日王德移眷屬於府城,十九日移兵寧村。四月二十三日,倭寇劫掠龍灣,兵道袁祖庚、參將張鈇均在寧村所守禦被圍,王德率部從間道救援,傍晚行至金奧時與倭寇遭遇,中倭寇的埋伏,雙方激戰,王德戰死,殉難前還射殺了數名倭寇,時年42歲。事後,為了褒獎王沛、王德叔侄的英勇功績,朝廷追贈王沛為太仆寺丞,王德為太仆寺少卿,並在溫州府城興文裏、康樂坊分別為叔侄倆建褒忠祠和湣忠祠以為紀念。

在地方官兵和民間武裝奮起與倭寇喋血戰鬥的同時,由戚繼光率領的明政府抗倭主力軍馳騁於浙南地區,與倭寇展開了激烈的反複較量,在台州地區取得九戰九捷的重大勝利,給猖獗肆虐的倭寇以致命的沉重打擊。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戚繼光改任分守台州(今臨海)、金華、嚴州(今建德東北)等地的參將,駐兵鬆門衛,戚家軍成為浙江禦倭的主力。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犯浙江。四、五月間,倭寇2萬餘人分乘數百艘船,分頭進犯寧波寧海健跳(今屬三門),台州臨海縣桃渚,太平新河、台州玉環縣楚門(今屬玉環)等十餘處,聲勢震動遠近,浙江沿海警報頻傳。

四月,兩千餘倭寇,乘舟50餘艘,聚集於寧波、紹興以外海麵,伺機入犯。戚繼光偵知,遂於十二日親率舟師出海巡邏。倭寇知台州有備,聞風逃竄,繼而於四月十九日,16艘倭船約1000名倭寇從奉化西鳳登陸,當晚進至寧海一都團前,大肆劫掠,企圖吸引明軍主力,爾後乘虛入犯台州。戚繼光識破倭寇詭計,進行了軍事部署:以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門。部署好台州防守後,戚繼光自己則於四月二十二日晨,率主力2000人趕赴寧海。接敵後,戚繼光首次擺出了他獨創的鴛鴦陣,僅半個時辰就殺敵數百人,其餘倭寇落荒而逃,戚家軍無一人陣亡。

四月二十二日,倭寇得知戚繼光去寧海方向,台州空虛,遂兵分二路進犯台州:其中一路倭寇500餘人是日由桃渚東北裏浦登陸,欲犯桃渚;一路倭船前後8艘700餘人,由新河所周洋港登陸,謀犯新河。四月二十四日倭寇搶劫新河所城外各地。時新河城內精壯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當時戚繼光夫人王氏正住在新河,她挺身而出,命令打開兵器庫,發動婦女穿上軍裝,手執武器,和兵士混雜,登城守衛,“悉假兵裝,布列城上。旌旗叢密,銃喊齊哄”。倭寇遠遠望見城頭旌旗叢密,兵員充足,“疑有備,不敢逼城”,隻包圍了所城,並在四周搶掠。戚繼光接報後,決定首先將包圍新河的倭寇殲滅。次日,戚繼光派部將胡守仁、樓楠兩部馳援新河,兵備僉事監軍唐堯臣亦率兵由海路往援,臨海、太平、黃岩等縣鄉勇策應。四月二十六日,倭寇進逼新河城下,戚家軍援軍趕到,與守城軍隊一起兩麵夾擊,倭寇力不能敵,慌忙逃往城南寺前橋鮑家大院固守,下午四時左右突圍,又被明軍擊敗。戚家軍乘勢圍攻,用鳥銃殺傷倭寇百餘人。殘餘倭寇乘黑夜逃往溫州方向,胡守仁、張元勳等率兵追擊,再次殺傷敵人。是役,消滅倭寇500人,明軍陣亡者僅薑金等3人。

在進行新河戰鬥時,戚繼光已率兵到寧海的梁王鋪,得悉進犯寧海的倭寇已聞風遠遁,但在桃渚東北登陸的一支倭寇500餘人焚毀船隻後向南竄犯。戚繼光分析,這支倭寇目的是進犯台州府城,而此時府城城牆因暴雨多處倒塌,為建空心敵台又拆毀二十餘處,且守城官軍已調往他處,守備薄弱,於是戚繼光決定揮軍馳援府城台州。戚家軍四月二十二日赴寧海時僅帶了3天幹糧,當時軍中已經斷食,戚繼光認為“亟須滅賊,而後會食”,決定部隊趕回府城再吃飯,於是2000人連夜空腹翻越桐岩嶺,馳奔70裏,於四月二十七日午前先敵趕到台州城下。此時倭寇已突入靖江山下,潛抵距城2裏的花街。戚家軍將士奔馳70裏來不及進餐,即投入戰鬥,將士勇氣百倍,部隊迅速列成戰鬥隊形進抵花街。倭寇前隊列成“一”字陣向戚家軍逼來。戚家軍前鋒用鳥銃迎頭痛擊,而後其他部隊遂乘勢以鴛鴦陣衝殺。一倭寇頭目左手持矛、右手操刀妄圖率兵反撲。戚繼光脫下所穿銀鎧說:“有能首梟此賊,即以此鎧酬之,為首功勸。”壯士朱玨應聲而出,揮臂直衝,迅即將此倭首殺死,又連殺7倭。明軍軍心激奮,跟隨朱玨猛打窮追,倭寇披靡大潰,把搶來的財物丟棄地上,戚家軍誰也不顧滿地的金銀財寶,陳大成、丁邦彥等率兵窮追猛打,擊敵40餘裏,全殲了這股倭寇。“共斬首三百八級,生擒巨酋二,俘其漂溺無算”,還救出被擄的老百姓5000多人,而戚家軍自己隻有哨長陳文清等3人陣亡。

五月初,泊於健跳圻頭的2000餘倭寇棄舟登岸後,進至台州東北的大田鎮,戚繼光率兵迎擊,倭寇不敢犯台州,便從小道逃遁,企圖劫掠處州(今麗水)。戚繼光設伏上峰嶺,以寡擊眾,殲敵344人,生俘5人,繳兵器1490多件,解救被擄群眾1000餘人。當戚家軍凱旋而歸時,台州城居民夾道20裏相迎,歡聲雷動。

四月二十五日,2000餘名倭寇乘坐18艘帆船抵泊寧海縣越溪健跳所之圻頭,二十八日焚舟登岸進犯台州臨海,五月初一進到台州府城東麵的大田鎮,妄圖劫掠府城。戚繼光率丁邦彥、陳大成等部1500人抵大田嶺設伏迎擊,兩軍在大雨中對峙兩日,倭寇不敢犯台州。五月初三,倭寇見攻取台州難以取勝,便從小道逃遁,沿山路逃往大石方向。戚繼光判斷其必竄犯仙居,進而劫掠處州(麗水),途中必經上峰嶺,而上峰嶺南是一狹長山穀,便於伏擊。於是戚繼光決定設伏上峰嶺,迅速作了部署,以哨官趙記領所部尾隨倭寇,自己率大部隊沿大道直奔上峰嶺,以逸待勞,每個士兵各執一鬆枝隱蔽設伏。初五,倭寇單列成一字長蛇隊形經過上峰嶺南側,遠望嶺上滿山青鬆,不見有兵,便毫無戒備。等到倭寇前進過半,戚繼光下令攻擊,頓時,戚家軍拋下鬆枝,鳥銃齊發,列成鴛鴦陣,居高臨下勇猛衝殺下去,倭寇倉皇應戰,大敗而退到北麵的山下負隅頑抗。戚家軍各路合圍掩殺,同時在北山上樹起一麵白旗,高喊:“被擄百姓和脅從者投奔此旗避命!”頓時有數百人奔伏到白旗下。倭寇力不能敵,搶登上界嶺,扼險拒守。戚家軍哨官婁子和率一批勇士斬關直衝,哨官吳惟忠等相繼而登,眾兵士蜂擁而上。倭寇四處逃命,許之多人被殺,墜岩而死者也不少。殘敵連滾帶爬逃下界嶺山,奔向白水洋,躲進朱家大院。戚家軍乘勝追擊,把朱家大院團團圍住,先以鳥銃射擊,後以火藥焚燒,殘倭或投降或被殺或被燒死。此役,戚家軍以1500人全殲2000倭寇,解救被擄百姓1000餘人,而自己僅陣亡陳四等3人。戰鬥結束,戚家軍班師入台州,城中老小出城20裏相迎,歡聲雷動。

上峰嶺戰鬥後,戚繼光又督兵取得楚門、大小藤嶺等戰鬥的勝利。五月十七日,原來寧海團前逃跑的倭寇,又聚集了3000多人,聯艫數十艘,在長沙(今溫嶺東南長沙)登陸。他們砍竹伐木,築壘結巢,把從象山、奉化、寧海等地劫掠的百姓髡首跣足地囚於船上,企圖南攻隘頑,北襲太平,掠奪更多的財富和人口。此時,戚家軍駐新河,接報後戚繼光即周密部署,水陸並進進行征剿。五月二十日淩晨,戚家軍分三路迅速逼近敵巢,突然發起攻擊。倭寇見戚家軍突然到來,驚恐萬狀,喪失了抵抗能力,紛紛往停船處逃跑。但船隻早已被戚家軍奇兵焚毀,倭寇被逼逃入海塗。此時恰逢風急浪高,大部分倭寇被巨浪卷走淹斃,倭寇大部被殲,隻有300餘人乘船逃跑。戚家軍擒斬56人,繳獲兵器3240多件,船隻11艘,奪回被倭寇搶掠的財物不可勝計,解救被擄百姓1200餘人。此前,有300多倭寇外出搶掠,得知群倭被殲,抱頭大哭,遂乘夜駕船十艘出海外逃。但胡震率領的水軍早在外海等候,十艘倭船全被犁沉,除20餘人被擒外,其它或被殺或溺斃,使其“隻檣不返,而賊部中之梟雄悉絕。”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至五月間,戚家軍連續在寧海、新河、花街、上峰嶺、楚門、隘頑灣、藤嶺、長沙和洋岐等水陸九次大戰,均獲大捷。經過一個多月的戰鬥,戚家軍共擒斬倭寇1400多人,燒死、溺死倭寇4000多人。 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並解救了被擄的萬餘名百姓,而戚家軍累計陣亡不到20人。

在前後一個多月的戰鬥中,戚家軍九戰九捷,打出了戚家軍的威風,打掉了倭寇的囂張氣焰。與此同時,浙江總兵盧鏜及溫處參將牛天錫也率領部隊在寧波、溫州一帶大敗倭寇,浙江倭患暫告平息。由於禦倭有功,是年九月,胡宗憲上疏,稱戚繼光“台民共倚為長城,東浙實資其保障”,戚繼光升任都指揮使,又新募兵士3000名,使戚家軍增加到6000名。有了這樣一支軍隊,浙江的海防更加鞏固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四月,又有一股倭寇侵擾台、溫地區,戚家軍很輕鬆地在樂清水漲、溫嶺等處水陸七戰七捷,徹底消滅了來犯倭寇。由於台州大捷,從此戚家軍的威名傳遍東南各省,倭寇亦畏戚家軍如猛虎,懼稱戚繼光為“戚老虎”,倭寇聞聲無不驚懼潰逃,而不敢再犯浙江,浙江倭患遂平,戚家軍從此威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