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識風險:血性要熱頭腦要冷(1)(1 / 3)

窮小子成長的道路,絕不可能一帆風順;與之相反,其中勢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風險。

如果缺乏必要的風險防範意識,即使有千載難逢的機會放在麵前,窮小子也未必能觸摸到夢想實現的邊緣。更不用說如果無法充分觀察風險,窮小子很可能盲目、衝動地進入市場,結果帶著過熱的頭腦麵對職場和創業,導致最終失敗。

因此,血性要熱,頭腦要冷,看清一切,你才能越過風險的風浪,抵達夢想的彼岸。

1.跳槽風險:別亂動自己的奶酪

“今天,你跳了嗎?”

如今,“跳槽”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一個流行詞,成為許多職場新人的一種常態。

日前,某研究所學者對“跳槽”現象做了詳細的研究,他按照地域、年齡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等,抽取了某高校的幾個畢業生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其“職業發展”與“家庭出身”之間的相互關係。調查結果顯示:父輩的職業地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子輩的職業地位。

研究者還發現,在父輩是中下層的223名受訪者中,有160人同樣居於中下層。父輩屬於下層的68人中,隻有8人實現了“逆襲”,躋身上層;而父輩屬於上層的30人,無一人“墮”入下層。此外,“窮二代”們更熱衷於跳槽。“跳槽超過三次”的群體中,“窮二代”所占比例是“富二代”的7倍。

而在另外的一次調查中,73.37%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受訪者,其父輩的月收入也在3000元以下;而39.99%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受訪者,其父輩的月收入也在8000元以上。

現在不少剛大學畢業的職場新人,他們自恃能力高,總覺得目前的工作“太屈才了”,所以很多人剛踏進一家單位就開始計劃著往另一家單位跳槽。結果跳來跳去,把跳槽當成習慣後,更多的人會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感到茫然,對未來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最後卻發現還是原來的山頭最高最好。

跳槽可以說就像一段平衡木,一端是機遇,另一端則是風險。身為職場新人,有的嫁了個好人家,有的卻悲壯地犧牲了。

周立是個大專院校的畢業生,家境一般,畢業三年後,他走馬燈似地不停換單位:在貿易公司做過文秘,在私營公司做過經理助理,在大型國有企業做過工人,在設計公司做過策劃人……始終沒有一份工作能夠讓他穩定下來,為此,周立自己也很苦惱。

要說周立個人,其實他的條件還是不錯的。在工作中,他自考了本科文憑,另外他還考取了教師證、報關員、電子商務師……雜七雜八的證書確實很多。他自恃工作能力強,又有不少證書,找份新工作是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在單位裏時常盛氣淩人、做事馬虎,與同事們相處,關係也十分緊張,於是被不少單位婉言辭退。

這一段時間,他在一家貿易公司裏又開始發愁了。他業務開展得很不順手,常常受到老板的批評和指責,同事們一個個也離他遠遠的,沒有一個人能幫助他,他自己也估計這份工作又做不長了。

張波是一所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在大學學的是新聞專業。2008年大學畢業之後分配到一家貿易企業工作,但很快他就厭倦了嚴謹重複的工作模式,加之這份工作和自己的專業完全不對口,要是一直幹下去的話,張波認為自己的大學四年就要白讀了。

於是張波放棄了這份穩定的工作,進了一家報社。由於報社剛剛成立,人少活多,而且管理混亂,很快他就熬不住,跳去了一家小雜誌社。然而就像染上了一種習慣性的疾病一樣,在接下去的兩年裏張波一口氣換了四家雜誌社,但每次都待不久,不是雜誌社倒閉了,就是自己厭倦了。如今已經30歲出頭,但他還在各家廣告公司漂移著。

對年輕的職場人來說,因為年輕,想有更好的發展前景,想拿更高的薪水,於是想通過跳槽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這本無可非議。但就像中山大學MBA中心副主任馬紹壯博士所說,什麼事都應該要有個“度”才行。如果一味地跳槽,而忽視了自身素質的修煉,那麼到頭來,可能就是得不償失的結局。

像周立和張波一樣,他們工作幾年下來,跳槽的次數可能連他們自己都記不清了。結果呢?馬上要30歲出頭的人,在別人看來應該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可他們卻依然還是個普普通通小員工,漂浮不定於小公司中。

跳槽是一種十分“危險”的行為。許多職場新人跳槽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理由。而跳槽的具體原因可以分為三種情況:

1.發展性跳槽。這類跳槽者一般在企業已經有了不錯的職業地位,有的人甚至靠自身的業績成了企業中的骨幹,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對自己有了新的認識,發現了自己的職業潛力。他們為了更快更好地自我發展,便主動地對目前的職業以及環境作出調整。

2.適應性跳槽。這類跳槽者在職場拚搏中,一旦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比如,不能很好適應崗位要求、人際關係比較緊張等,就往往選擇離開的方式來逃避。這類跳槽帶有一些迫於壓力的味道,跳槽者試圖通過自己的跳槽行為來改善環境,從而改變自己的職業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