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見顏回說得很有道理,不禁出口讚賞顏回的思想和品德,認為他真正實踐了知足者不以爭名奪利來拖累自己等古訓。正因為這樣,所以過著灑灑脫脫、輕鬆愉快的生活,絲毫沒有拖累。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不乏“知足而樂”的人。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兒子梁從誡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不以利自累”的人。
梁從誡先生1949年入清華大學曆史係,1952年院係調整後轉入北京大學曆史係。1958年研究生畢業分配到雲南大學曆史係任教。後來,他先後擔任中國大百科出版社編輯,《知識分子》雜誌社主編,自然之友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他的經濟條件甚好,收入不菲,但是他不追求物欲,不企望享樂,更不去過一種奢靡的生活,而崇尚勤儉樸素的傳統美德,認為它是集眾善之鏈,是一切幸福的中心。它使人通達、平靜、知足、無累、快樂……
“勤儉曆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翻遍《古文觀止》,從孔子到五柳先生,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直是以‘一簞食,一瓢飲’的樸素生活為榮的。”梁從誡先生回憶說:“抗戰時期,物質生活極端貧乏,父母的經濟收入又很微薄,日子過得很清貧。我記得上小學時,我一年有三季打赤腳或穿草鞋。特別是抗戰後期,我母親林徽因肺病已經甚重了,但她每日依然粗茶淡飯,還躺在病床上和父親研討著書立說。就是在那種貧病交加的條件下,他們寫出了包括大部頭的《中國建築史》等多部書籍。他們崇拜讀書、著書,因為他們崇拜它的力量。”
梁從誡先生無限興奮地回憶他一生中得益最多的一段時光。“那時候,我的父親和母親的精神生活是那樣充實,好像盛滿了酒的酒杯。在我的記憶中,那段生活是十分美好的,我的父親母親有著十分難能可貴的生活態度,一是曠達樂觀,其次是知足知止,從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物質利益,所以內心永遠平靜如水。這些高尚品德,培養了我後來對生活的追求。”
是的,直到現在,梁從誡先生對父母親那一代中國傳統知識分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境界,仍心懷深深的敬意,並心向往之。因此,他和他的老伴依然住在50年代的一所老房子裏,日常生活也過得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有時兒孫們回來,包一頓餃子,吃一頓炸醬麵,倒也心滿意足、快樂無比了。
在梁從誡看來,當一個人內心坦然、心境平靜的時候,自然也忘記了什麼是身外之名,什麼是身外之利了。誠如他所說:“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並不在於對金錢、利益占有的多少,而在於一個人對待生活的主觀態度。如果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極大豐富,那麼物欲就會變成很次要的問題了。”此言聽來似乎有點平淡,但其中的意味是深長的。因為這是一種知足知止的境界,也是一種終身避免騷擾、獲得持久快樂的境界。
當然,我們這樣說,並不是要求現實生活中的人們,都摒棄對“名”或“利”的欲望。在一定意義上講,人的包括名、利在內的各種欲望,尤其是正當、積極的欲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強大驅動力。但是,在人生的征途中,如果一個人的欲望太過分,尤其是追求金錢、享樂的欲望太過分,那就是無異於自尋窮途末路,到頭來必然是欲極悲來,悔之晚矣。所以,這裏有必要給人們提個醒,在追求欲望的過程中,應該保持時常知足的心態。因為,時常知足,是一切幸福和快樂的源泉!
生活簡單,沒有負擔
簡單的生活是快樂的源頭,為我們省去了多少欲求不得滿足的煩惱,又為我們開闊了多少身心解放的快樂空間。
曾經,在報上讀到一篇報道:
詹妮弗·梅西是休斯頓大學的一年級學生,她第一次在信用卡上簽了名,得到了一件T恤衫。一年後,她發現已經在14張信用卡上簽了字,總計消費高達兩萬美元。
34歲的佩奇·霍爾度完蜜月回來,發現自己已經被老板炒了魷魚。她和丈夫不得不開始盤算如何償付結婚、度蜜月以及購置新房家具的1.82萬美元的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