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其他年代的人不同,現在美國18歲至35歲的青年都是伴隨著債務文化成長的。這種文化是由方便易行的信用卡產品、持續繁榮的經濟以及昂貴的生活方式組成的。有關人士指出,現在許多美國青年往往是靠欠單生活,利用信用卡和貸款,來支付餐館費用,來購買高技術玩具,以及新款汽車。有很多學生在他們大學畢業之前,就已經債台高築。因債務纏身,不少人發現自己現在已經很難買得起房了。就像有人說的:我們得竭盡全力來償還我們的欠款。
看完這篇報道,我在想,這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是信用卡不好,是“超前消費”不對,還是經濟繁榮、高科技發展有罪?你看,什麼手機、尋呼器、配有第二部電話線的計算機或者DSL的接頭、因特網服務產品和掌上電腦,等等,可不都是高科技的產物?而這些東西又是年輕人最喜歡的,盡管它們價格昂貴。
還是一位美國青年自己說出了問題所在:電影、電視節目以及廣告都在鼓吹這樣一種觀念——當今的年輕人有權享受豐富的生活方式。“在那瘋狂的緊跟時髦生活的浪潮中,我們便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金融麻煩中。”
睿智的中國古人早就指出:“世味濃,不求忙而忙自至。”所謂“世味”,就是塵世生活中為許多人所追求的舒適的物質享受、為人欣羨的社會地位、顯赫的名聲,等等。今日的青年人追求的“時髦”、“新潮”、“時尚”、“流行”,也是一種“世味”,其中的內涵說穿了,也不離物質享受和對“上等人”社會地位的尊崇。這種“世味”一“濃”,人就會像被鞭子抽打的陀螺一樣忙碌起來——或拚命打工,或投機鑽營,應酬、奔波、操心……你就會發現自己很難再有輕鬆地躺在家中床上讀書的時間,也很難再有與三五朋友坐在一起“侃大山”的閑暇。你忙得會忽略了自己孩子的生日,你忙得會沒有時間陪父母敘敘家常……
可憐的美國青年人,在電影、電視節目以及廣告的強大鼓動下,“世味”一“濃”再“濃”,瘋狂地緊跟時髦生活,結果“不知不覺地陷入了金融麻煩中”。今日的美國青年人盡管也在努力工作,收入往往也很可觀,但收入永遠也趕不上層出不窮的吸引你的消費產品的增多。如果他們不克製自己的消費,不適當減弱濃烈的“世味”,他們就不會有真正的快樂生活。
菲律賓《商報》登過一篇署名陳美玲的文章。作者感慨她的一位病逝的朋友一生為物所役,終日忙於工作、應酬,竟連孩子念幾年級都不知道,留下了最大的遺憾。作者寫道,這位朋友為了累積更多的財富,享受更高品質的生活,終於將健康與親情都賠了進去。那棟尚在交付貸款的上千萬元的豪宅,曾經是他最得意的成就之一。然而豪宅的氣派尚未感受到,他卻已離開了人間。作者問:“這樣汲汲營營追求身外物的人生,到底快樂何在?”
這位朋友顯然也是屬“世味濃”的一族,如果他能把“世味”看淡一些,像陳美玲那樣“住在恰到好處的房子裏,沒有一身沉重的經濟負擔,周休二日不值班的時候,還可以一家大小外出旅遊,賞花品草……”這豈不是愜意的生活?
陳美玲寫道:“‘生活簡單,沒有負擔’,這是一句電視廣告詞,但用在人的一生當中卻再貼切不過了。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迷惘裏,還不如過著簡單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滿足來得快樂。”
“隻有簡單著,才能快樂著。”不奢求華屋美廈,不垂涎山珍海味,不追時髦,不扮貴人相,過一種簡樸素淨的生活,一種外在的財富也許不如人,但內心充實富有的生活。這是自然的生活,有勞有逸,有工作著的樂趣,也有與家人共享天倫的溫馨、自由活動的閑暇,還用去忙裏偷閑嗎?“世味淡,不偷閑而閑自來。”
西方包括美國的許多人,現在倡導過一種“簡單的生活”。他們試著離開汽車、電子產品、時尚圈子,看能不能活得快樂。這被稱作“草根運動”。他們強調簡化自己的生活,而非完全拋棄物欲。《不要為瑣事煩惱》一書的作者在書中談了他自己是如何“簡單生活”的——他在幾年前換了辦公室,新辦公室比原來的便宜,使他減少了一些財務上的壓力。另外,新辦公室離家很近,以前需要15分鍾的車程,現在隻要5分鍾就可以了。作者一年幾乎要工作50周,現在這個簡化的策略,使他無形中一年省下了兩百個小時。當然,以前的辦公室看起來氣派一些,但作者現在回顧起來,真是不值得為那“氣派”付出這麼多。
在中國的城市青年中,與一些仍孜孜追求物質財富的同齡人不同,另一些青年人也開始過起了簡單的生活。《北京青年報》介紹了一個叫楊景的青年人,他自稱是一個崇尚簡約的人,在周圍的人都熱衷於大搞居室裝修的時風中,他住的房子沒有裝修就“白著”住進去了。他說:“裝修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裝修。”“房子是給自己住的,不是給別人看的。”他還略帶幾分鄙夷地說:“將自己居住的房子裝修得像個五星級賓館,簡直是太土了!”在他看來,由著個性簡單地裝修一下,更順眼、更舒服。在吃的方麵,像楊景這樣的年輕人認為粗茶淡飯足矣。穿的方麵就更簡單了,一股簡約勁風,把服裝上的“零碎兒”都刮沒了,使服裝簡單得分不出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