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活得充實(4)(1 / 2)

他們跑上山走進那座紅房子裏,並沒有發現‘懶惰’,卻發現那座紅房子簡直就是天堂。房子裏麵有精美的食物,有無數好玩的器具,有舒適的床鋪,有漂亮的衣服,還有用不完的金錢。在這裏什麼都不用做,隻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三個人開心地看著這一切,很快就把尋找“懶惰”的事忘得一幹二淨。

從此以後,三個人什麼也不做,隻是吃喝玩樂,盡情享受。漸漸地,他們身體長得肥胖了,精神變得頹廢了。由於什麼都不願做,疾病也漸漸纏上了身,但他們誰也不願放棄這種舒適的生活,他們每天和那個看起來挺可愛的“懶惰”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

有一天,他們突然看到“死亡”正微笑著走來。他們驚慌地想離開,而“懶惰”卻緊緊地壓迫著他們,不讓他們動彈。就這樣,三個人都被“死亡”帶走了,和那個被“懶惰”殺死的“成功”埋在了一起。

看了這則寓言,你還認為懶惰是一種享受嗎?其實,人多數是不懶惰的。你看,耳朵天生是要來聽聲音的,人們希望聽得更遠、更大聲,發明了擴音機、廣播機;眼睛天生是用來看世間萬物的,但是人覺得不夠,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因此又發明了顯微鏡、望遠鏡;雙腳天生應該是用來走路的,但人又希望能與時空競賽,人們又發明了腳踏車、機車、汽車等。

惰性是人的一種天性,不過惰性的表現往往隻不過是你自己的一個念頭,隻要你能夠把這個念頭打消,那麼懶惰也就會從你的身上逃走了。趕走了懶惰的你,就自然而然地會從自己動手改造自己開始,你的許多實踐,你的許多行動,都會在你的勤勞中獲得回報。一旦你學會了一項新的技能,那麼你將可以利用這項新技能提高你的人生質量,而這一提高,將會使你感到你是在主宰著你自己的人生。既然你已播下良種,又趕走了人的惰性,那麼你就不可能沒有良好的收獲。

人活在世上,一要懂得“春天不下種,何望秋來收?”不播種,如何有收成?不勞動,如何有成就?一個懶惰懈怠的人,即使才華過人,永遠也用不到自己的長處;如此辜負“天生我才”,豈不可惜可悲嗎?

勤奮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

“勤奮刻苦,自強進取!”這八個字絕不是空洞的口號,他是一切成功者成功的秘訣,他是一切創業者遵守的信條。

勤奮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成功的人生。實實在在付出心血,才會換來真正的享受。一生之計在於勤,而一個成功人生的關鍵,更在於及時努力,在有限的時間裏努力做點什麼。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是勤奮刻苦的最真實的寫照。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張海迪,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靠其比常人多幾倍的勤奮與刻苦;成功挑戰生物學的童第周、攀登數學高峰的華羅庚,有誰不在印證勤奮刻苦——這成才的不二法則呢?甚至被譽為世界十大船王之首的包玉剛,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講演時也說:“我非常欣賞香港人說的一句話:‘力不到不為財’,通俗地說,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位在商界和政界都能夠叱吒風雲的世界船王,在功成名就之後說出的竟是這樣一番話,難道我們不應該受到一點什麼啟迪嗎?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攻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讚道:“此兒後當複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汙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麵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讚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隻要再寫上3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5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衝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裏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

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歎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似羲之。”

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隻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隻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