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士智篇(9)(1 / 3)

張飛回到荊州,對劉備詳細說了事情經過,劉備大驚,說委屈了人才,這是我的過錯啊。說著劉備看了魯肅的推薦信,十分感慨。這時候諸葛亮在外巡視回來了,見到劉備之後,問龐統最近來了沒有,在幹些什麼。劉備說,他近來治理耒陽縣,整天喝酒,耽誤了不少事。諸葛亮聽了笑道,優秀的人才如果被大材小用,往往會懶得做事,稀裏糊塗混日子。我曾經給他寫過推薦信,讓他來見主公您的時候拿出來,您看到我的信了嗎?劉備說,我隻見到了魯肅的推薦信,卻沒見到您的。張飛在一旁插嘴說,龐統說了,要是一見大哥您就拿出信來,好像專門憑這封信來要官做似的,他不好意思做這種事。劉備聽了大為感慨,說差點就失去了一個優秀人才。於是趕緊派人把龐統從耒陽縣請回荊州,拜龐統為副軍師,和諸葛亮一起處理政事,訓練軍隊。

從此,龐統真正得到了適合自己的職位,開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

點評:龐統一開始沒有得到劉備的重視,他並沒有拿出推薦信來,也沒有另謀高就,而是選擇了暫且隱忍,然後故意製造事端,創造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打動劉備。我們在工作中有時候也會遇到不了解自己的領導,這時候我們應該學習龐統的這種計謀,不要直接和領導對抗,而是尋找、創造機會讓領導重新認識自己,從而為自己安排一個更合適的崗位。

七十九、盧藏用欲擒故縱

盧藏用是唐朝人,出生於河北涿州。他家世顯赫,出身範陽盧氏,是北方著名的名門望族。盧藏用的爺爺曾經官至戶部尚書,他自己從小就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後來很快就考取了進士。

考取了進士之後,盧藏用本來雄心勃勃,要入朝做官,誰知道他一帆風順的人生到此突然起了波瀾。盧藏用不知道怎麼回事,始終得不到吏部主管長官的賞識,空掛著一個進士的出身,卻一直沒有給他安排正經的工作。盧藏用耐著性子等了幾年,始終沒有什麼起色,心情極度鬱悶。

在當時的時代,科舉製度剛剛實行沒有多久,還不是十分成熟,選官用人除了看科舉成績之外,還有很多參考因素,例如家世、名望、詩歌文采等等。盧藏用自己尋思,科舉成績已經有了,論家世自己沒問題,論文采自己也不差,看來自己少的就是名望。

想通了這一點,盧藏用就考慮想一個辦法博取名望。當時的社會有一個觀念,就是真正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都不願意沾染塵世的俗氣,寧可隱居起來也不做官。所以越是隱居起來的人,朝廷越要把他們請出來做官,能把隱士請出來做官,才說明當時的朝廷政治清明。盧藏用思慮再三,決定利用這種社會觀念,欲擒故縱,以退為進,先躲進深山,博一個隱士的名聲,守株待兔,等朝廷主動來找他。

於是盧藏用寫了一篇《芳草賦》,抒發自己“淡泊名利”的情懷,隨即跑到終南山裏,和一幫道士們為友,整日養氣煉丹,想要成仙得道。後來據說盧藏用還真練成了一身辟穀的好本事,單靠吸風飲露就可以生存,幾十天不吃飯都沒事,也不知是真是假。

要說這盧藏用,還真是摸準了當時的社會心態。子曾經曰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實人人都好色,有幾個真好德的?如果真出現了一個“好德”的人,隱居起來,不染塵世,那大家千方百計也要把他拉下水,讓他到滾滾紅塵裏經曆一番。盧藏用自己隱居,暗中再托幾個人在長安一炒作,說終南山裏有隱士啊,道德高尚,才能出眾,隻是生性高潔,不願意和塵世中人同流合汙,所以才隱居起來。這樣盧藏用的名聲果然傳到了朝廷。其實盧藏用的用心也不難發現,天下名山大川在所多有,為什麼非要到終南山隱居呢?還不是因為終南山離都城長安近?站在終南山的山峰上遠眺,皇宮大明宮的屋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離得近,名聲自然傳得快。

盧藏用在終南山過清苦的日子,過了好幾年。說是隱居,其實是緊跟皇帝的腳步。皇帝待在長安,他就在終南山。有時候皇帝移駕東都洛陽,盧藏用就跑到嵩山繼續隱居。總而言之,皇帝去哪裏,他就去附近的山上隱居。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用意何在,茶餘飯後都拿他開玩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作“隨駕隱士”。不過不知道是不是多年修煉的成果,盧藏用臉皮挺厚,任憑別人萬般嘲諷,他隻是我行我素,繼續自己隱居求官的這條路。皇天不負有心人,最後他的名聲終於傳到了當時的皇後武則天的耳朵裏。武則天雖是皇後,卻掌握著實權,而且有做皇帝的野心,急於收買人心,聽說有個隱士叫盧藏用,馬上征召他出來做官,賞了他一個左拾遺的官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