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到了吳國之後,覲見吳王夫差。子貢一路上已經對吳王夫差這個人進行了一番研究,知道夫差野心很大,絕不僅僅是滅了越國就算完,必定要進一步稱霸天下。於是子貢就在這上麵著手說動夫差。子貢見到夫差之後,對夫差說,大王您雄才大略,成就霸業指日可待。可是如今天下強國林立,要一一戰勝他們,也不是容易的事。眼下齊國即將伐魯,齊國本來就是強國,如果吞並了魯國,增強了實力,那麼必將成為大王您稱霸道路上的一大障礙,而且到那時恐怕用不著等大王您出兵,齊國就要派兵來攻打您了。大王您不如趁現在齊國伐魯的機會,以救魯國為名,出兵伐齊,這樣既有扶危濟困的好名聲,又能阻止齊國進一步強大。等您伐齊成功,挾餘威進取中原,擊敗晉國,稱霸大業不就完成了嗎?
吳王夫差聽了之後很高興,說子貢先生說得很對,但是現在我們吳國另有心腹大患:越國本來被我滅了,勾踐投降了我,做了我的奴仆。後來我看他表現不錯,就把他放回去了。現在傳言說他招兵買馬,壯大勢力,準備找我報仇,我必須先率軍南下,徹底消滅越國,才能騰出手來伐齊救魯。
子貢聽了,連忙說道,大王您不肯伐齊救魯,濟危解難,反而去攻打弱小的越國,這不是欺軟怕硬嗎?這樣的名聲對於您的稱霸大業來說恐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啊。你不就是擔心越國作亂嗎?我現在馬上到越國去,說服越國派兵跟您一起伐齊,這樣您不僅沒有了後顧之憂,越國的軍隊還要聽您指揮,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夫差聽了大喜,說先生您要是能幫我說服越國出兵相助,我當然會出兵伐齊了。於是夫差就又把子貢派去了越國。
子貢到了越國之後,見到越王勾踐,對勾踐說,大王您現在馬上就要有滅頂之災了。勾踐聽了,忙問災從何來。子貢說,吳王夫差打算出兵伐齊救魯,可是他怕您興兵報仇,抄他的後路,所以打算先出兵滅了你們越國,然後再北上伐齊。勾踐聽了之後佯裝大驚失色,說我早已對吳王心服口服,絕無二心,哪裏會起兵報仇呢?子貢早就看出勾踐有報仇之意,當下冷笑說,您要是無心報仇卻被吳王懷疑,那您就太愚蠢了;您要是有心報仇卻被吳王看穿,那您的處境可就太危險了。甭管您有心無心,吳王已經對您起疑,您必須想辦法打消吳王的疑心啊。
勾踐聽子貢這麼說,連忙問計。子貢就說,您不妨主動派兵,助吳王伐齊。齊國強大,不是那麼好欺負的,吳王無論勝敗,實力都必定大大受損。到那時,您是有心也好,無心也好,不都有了機會了嗎?
勾踐一聽,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派出一支小部隊,旗幟鮮明地支持吳王夫差伐齊,聽從夫差的指揮。於是齊、吳兩國之間的戰爭就在子貢的操縱下開始了。
子貢在歸途之中反複盤算這件事,覺得基本上沒有什麼問題了,隻是有一點,吳國是打著救魯國的旗號伐齊的,吳國如果獲勝,必定要求魯國提供相應的報酬,這對魯國來說恐怕也是難以承受的。於是子貢不辭辛苦,又趕到晉國,對晉國國君說,吳王野心很大,伐齊如果成功,必定進一步來攻打晉國,你們趕緊做好準備吧。給晉國通風報信之後,子貢才覺得安心,回去向孔子複命了。
後來,事情的進展正如子貢的安排,吳國先勝了齊國,後來卻又敗給了晉國,實力大損。越國見吳國兵敗,趁機起事反吳,吳王夫差回師攻越,卻三戰三敗,最後兵敗身死,越國成了東南霸主。在這一連串的變故之中,弱小的魯國沒有費一兵一卒,卻從滅國大難中保存了下來,毫發無損。
點評:司馬遷在《史記》中談到子貢這次外交出使事件時說,“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子貢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功,靠的就是“借勢”:借吳敵齊,又借越、晉敵吳。通過借各個強國的勢,保存了弱小的魯國。如果單憑魯國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抵擋齊國的進攻,更不會引起局勢如此劇烈而重大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學會借勢,利用他人之勢,時代之勢,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六十五、馮諼焚券市義
戰國時期,各國的大貴族往往在自己家中養著一批門客,供給他們飲食,有用得著他們的時候,就讓他們為自己效命。齊國的孟嚐君田文以門客眾多聞名天下,無論是什麼人,無論有什麼才能,隻要願意做他們的門客,他都來者不拒。
齊國有一個人名叫馮諼,他家中十分貧困,生活無以為繼,就自己跑到孟嚐君的家門口,對看門人說,我因家貧,無以為生,願意投靠孟嚐君做他的門客。看門人把這件事稟報給了孟嚐君,孟嚐君就問這個人有什麼愛好,有什麼本領。看門人出去問馮諼,馮諼卻說,我既沒有什麼愛好,也沒有什麼本事。孟嚐君聽到稟報之後,笑了笑不以為意,收留了馮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