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要離為了完成刺殺慶忌的任務,犧牲了妻兒老小,還砍斷自己一條手臂,可以說是懷了必死的信心。這種苦肉計在古代社會也屬罕見,當今社會不應提倡。但為了完成目標,有時候應該犧牲一些局部利益,這是我們應當學會的智謀。
六十四、子貢借勢救魯
春秋末年,諸侯爭霸,相互攻伐不休。齊魯兩國為近鄰,齊強而魯弱,齊國常懷吞並魯國之心。一次,齊簡公動議伐魯,大兵壓境,魯國形勢危急。
魯國是孔子的老家。孔子此人,被後世奉為聖人,稱“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縱然改朝換代,孔家的聖人地位始終不改。不過在春秋末年,孔子生活的那個時代,孔子並沒有那麼高的地位,隻不過算是一個名氣很大,有政治理想,卻始終無法實現的知識分子而已。孔子活著的時候做得比較成功的事情,應該算是教育。傳說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者七十二,這些弟子有的擅長治國理政,有的擅長舌辯詰難,有的擅長經商賺錢,有的擅長帶兵打仗,有的擅長道德文章……總之個個都成才,人人都有一技之長。
孔子的弟子之中有一個名叫端木賜的,字子貢,衛國人,是孔子後期學生當中比較出色的一位。子貢在經商賺錢和言辭辯論方麵有過人之能,據說孔子後期周遊列國的經費都是子貢經商賺來的。齊簡公伐魯的決定做出之後,子貢奉孔子之命,從中斡旋,想要拯救魯國於危難之中。
子貢估量形勢,覺得魯國國力太弱,單憑魯國的力量,無論怎麼用計,都難以抵擋齊國的進攻。要想躲過這一劫,隻有從外部想辦法。經過考慮,子貢覺得南方的吳國正在崛起之中,國力強盛,可以抵擋齊國。於是就打算從挑撥齊、吳關係入手。
子貢先來到齊國,求見齊國相國田常。當時齊國雖然強大,但貴族田氏弄權,與國君薑氏之間鬥爭十分激烈。相國田常就是田氏家族的領頭人。子貢是名人孔子的學生,他自己在當時也是有名的賢士,田常自然樂於接見。見麵寒暄之後,子貢切入正題,利用齊國君臣之間的矛盾,抓住田常的心理,向田常進言,說相國您在強大的齊國執掌重權,以如今齊國的形勢,有一個道理您必須想清楚。
田常聽了之後很感興趣,就問是什麼道理。
子貢說,所謂“憂在外者攻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如果說您的主要對手是在齊國之外,那您的策略應該是不斷地兼並弱小的國家,壯大自己的實力,最終超過並戰勝外部敵人;可是如果您的主要對手不在國外,而是在齊國之內,那兼並弱國對您來說獲利甚微,反而會給對手提供增強自身實力的機會,此時您應該主動找強國交手,借強國的力量消滅您在國內的對手。如今齊國的形勢您比我清楚,齊國卻要攻打弱小的魯國,其中的利弊,難道您還想不明白嗎?
田常聽了這番話,覺得心頭一振,子貢的話正說在要害之處:田氏的勢力日益壯大,圖謀篡位已久,目前最大的敵人,果然就是國君薑氏。攻打弱小的魯國是國君齊簡公的主意,自己雖然也能從中獲利,但恐怕獲利最大的還是齊簡公自己,這可有點劃不來。於是田常急忙向子貢問計,該怎麼辦才能削弱國君,壯大自己。
子貢見說動了田常,就進一步獻計說,如今南方的吳國日益強大,前幾年剛剛滅掉了越國,把越國的國君勾踐都抓到齊國宮廷裏做了奴仆。如果您能跟吳國開戰,在交戰的過程中運用手段,把齊國國內效忠國君的人都送上前線送死,這樣一來,雖然齊國的實力會被暫時削弱,但在齊國國內,您的力量就將壓倒國君,這不正是您希望看到的結果嗎?
田常聽了連連點頭,但又覺得攻打吳國師出無名。子貢連忙說,這就更簡單了,如今齊國正要攻打魯國,我去說服吳國,出兵伐齊救魯,這不就正合適嗎?
田常聽了子貢的話,決定跟吳國開戰,於是重賞子貢,秘密將他派往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