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士智篇(1)(2 / 3)

程嬰見趙武終於報了仇,自己多年忍辱負重終於有了結果,激動得老淚縱橫,感慨自己當年和公孫杵臼的一番苦心沒有白費。可是想起當年的舊友趙朔、公孫杵臼,又不由得悲痛萬分。他推辭掉趙武安排給他的官位,向趙武辭行,說自己當年沒有殉難而死,而是忍辱偷生,就是為了今天,現在既然你已長大成人,而且報了大仇,我九泉之下也就有顏麵去見你父親趙朔和公孫杵臼先生了。趙武哭著說,您苦心孤詣,撫養我長大成人,留下了趙氏的血脈,是我自己和我全家的大恩人。如今大仇已報,我正要報答您的恩情,您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舍我而去呢?程嬰說,當年公孫杵臼先生把生的希望留給了我,自己毅然選擇了死,就是因為他認準我能夠承擔這項重任。我如今已經不負公孫先生的重托,在這世上再也沒有什麼遺憾了,我隻能追隨公孫先生於地下,向他報告這個好消息。說罷,程嬰就自殺了。

趙武大哭一場,為程嬰、公孫杵臼服喪三年。以後年年祭祀,香火不絕。後人感歎程嬰、公孫杵臼的忠肝義膽,將二人合葬一墓,稱為“二義塚”,流芳百世。

點評:程嬰舍棄自己的兒子,公孫杵臼舍棄自己的生命,替了趙氏孤兒去死,一方麵這種大義之行值得後人敬仰;另一方麵,“李代桃僵”之計瞞過屠岸賈的耳目,也是一條妙計。我們在敬仰這種義舉的同時,對這一智謀的運用也應該好好學習。

六十二、弦高犒軍退敵

春秋時期,秦穆公意圖爭霸中原,可是秦國地處西疆,路途遙遠,東進的道路又被強大的晉國擋住,秦穆公為此十分苦惱。

後來晉國內亂,公子夷吾、重耳流亡在外。秦穆公為打通東進的通道,意圖和晉國交好,先後幫助兩位公子歸國成為國君,這就是晉惠公和晉文公。秦穆公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晉文公重耳,兩國結親,這就是“秦晉之好”的典故。因此,晉文公在位時,秦晉兩國關係不錯,秦穆公鼎力支持自己的女婿,一度幫助晉文公成為霸主。

公元前630年,晉文公聯合秦穆公,討伐對晉國懷有二心的鄭國,鄭國兵微將寡,抵擋不住兩大強國的聯手進攻,國都被圍,危在旦夕。鄭國大夫燭之武奉鄭文公之命見秦穆公,曉以利害,秦穆公明白滅鄭隻會增強晉國的實力,對秦國沒有好處。於是單方麵撤兵,還留下杞子、逢孫、揚孫三名將領幫助鄭國守城。晉國見秦國撤兵,諸將都很憤怒,想要討伐秦國,卻被晉文公止住,認為秦與晉有恩,而且晉國作為霸主,失去秦國這樣一位盟友也十分不利,於是晉國隨即也與鄭國媾和撤兵。

兩年後,鄭文公、晉文公先後逝世。在鄭國的將領杞子等人因為鄭國與晉國媾和之後,並不重視他們,心中怨恨,於是派人密報秦穆公,說鄭國人讓他們三人掌管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趁鄭國國喪,派兵襲取鄭國國都,那麼鄭國必滅,秦穆公多年來夢想的東方基地也將就此建立,而且晉國此時也在國喪期間,必定無法出兵幹預。此事機不可失,希望秦穆公迅速出兵。

秦穆公接到杞子等人的密報之後,感到這確實是個好機會,於是不顧老臣蹇叔等人的反對,一意孤行,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率軍,偷偷經過晉國境內,前往攻取鄭國。這一次軍事行動,行程一千五百餘裏,途中經過數道雄關要塞,是一次典型的軍事冒險。

秦軍經過周天子的都城洛邑之時,並沒有按照禮節卷旗束兵,下馬步行,隻是脫下頭盔,下馬稍微走幾步就重新上馬飛馳而去。周大夫王孫滿見了,認為秦軍輕佻無禮,必敗無疑。

此時鄭國有一個商人,名叫弦高,此人雖然是商賈之流,卻頗有忠君愛國之心,也有些排難解紛的謀略,這一日他正趕著數百頭牛前往洛邑販賣。弦高途中遇到一個朋友名叫蹇他,蹇他剛剛從秦國回來,兩人閑談,弦高就問有什麼新聞。蹇他說,秦穆公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人為將,率軍趁喪攻打鄭國,大軍已經出發多日了。弦高聽了之後大驚,心想鄭國是我的父母之國,國小兵微,本來就不是秦國的對手,再加上秦軍出奇製勝,隻怕鄭國轉眼之間就是滅國的大禍。鄭國一滅,自己宗社淪亡,也沒有臉再回故鄉了。此時事態緊急,弦高趕緊先派一人回鄭國報信,自己苦思冥想,要想一條計策拖延秦軍一陣。當時情急智生,弦高想出一條計策,馬上著手實施。

第二天,弦高把自己大多數的牛都寄存在旅舍,親自挑選出二十頭精壯肥牛,帶著牛迎頭截住秦軍。秦軍士卒查問他的來曆,他就自稱是鄭國的使者,前來犒軍。士卒報告孟明視等三人,三人心中大為起疑,心想此次出兵伐鄭,機密至極,鄭國人如何能夠先得到消息,而且還把使者都派來了?三人不得其解,隻好暫且讓弦高進來,聽他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