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曹爽,在城外打獵打得正高興,忽然聽人報告說司馬懿起兵,據守洛河浮橋,自己已經無法回到都城洛陽,驚得幾乎從馬上掉下來。此時司馬懿的奏章到了,皇帝曹芳令近臣誦讀,曹爽也在旁聽著。司馬懿奏章中說曹爽專權竊國,自己不得已而起兵,要為國家除害。皇帝問曹爽怎麼辦,曹爽並無主意,隻好問兩個弟弟。曹羲說,當初曾勸哥哥,哥哥不聽,司馬懿精通韜略,西蜀諸葛武侯尚且不是對手,我們兄弟更不必提,不如投降以求免死。就在此時,桓範趕到,對曹爽說,司馬懿已經叛變,為何不帶天子去許都,然後調集外省兵馬討伐司馬懿?曹爽說我們兄弟全家都在京城,怎麼能逃走?桓範說,許都糧草足備,即使打仗,支撐三五年也不成問題,大將軍您的印符我已經帶出來了,調動兵馬不過是幾天的事。普通人臨死還要掙紮,何況您是朝廷重臣,天下之所望?如今事情緊急,必須早去許都,晚了就來不及了。曹爽聽了桓範的話,隻知道流淚,卻始終下不了決心。
沒多久,許允、陳泰二人到了,對曹爽說,太傅不過是要削去您的兵權,絕對不會加害,請放心。曹爽聽了,心中更難決斷。轉眼天色已晚,曹爽猶豫一晚,最後居然決定回京城投降。桓範聽後,大罵曹氏兄弟無能而去。
曹爽兄弟回城之後,司馬懿迅速控製了他們,安排妥當之後,就以謀反之罪將曹爽兄弟滅族,從此魏國大權盡歸於司馬氏。
點評:曹操當年權謀過人,哪知道曹家後世子孫竟然如此無用。以曹爽這樣的無能之輩,要想對付老謀深算的司馬懿,簡直難如登天。司馬懿給我們的啟示是,處於弱勢之時要善於隱藏自己的意圖,等待時機,最後才能一擊命中。
五十九、呂端卷簾辨君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一副千古名聯,上聯說的是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下聯說的是北宋前期的名相呂端。《宋史·呂端傳》中記載:“太宗欲相端。或曰:‘端為人糊塗。’太宗曰:‘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相之。”
個人的功名富貴是每個人都孜孜以求的,即使是曆史上的名臣也在所不免。然而呂端在個人的得失方麵卻一向是淡然處之,因此給一般人留下了“糊塗”的印象。
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有一個小官聽說了,不屑地說,呂端這樣的人也能當副宰相?這話傳到了呂端手下人的耳朵裏,呂端的手下人就要打聽這個小官到底是誰,什麼來頭,準備興師問罪。可是呂端卻說,你千萬不要去打聽,你一打聽,肯定能知道,你知道了肯定就會告訴我,我一知道,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個侮辱我的人。我倒不會去刻意地報複他,但是今後如果遇到別的什麼事涉及到他,要讓我去公正地對待恐怕也很難,所以還是不要打聽為好。君子不念惡,這是呂端的高尚品質,可是在一般人看來,難免覺得呂端太糊塗。
後來,呂端被宋太宗任命為宰相,這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高位,可以說是位極人臣了。然而對於自己的官位,呂端依然處之淡然,並不覺得自己從此就高人一等,相反,他仍然保持一個謙虛的態度,始終想辦法調動所有同僚的積極性。寇準是和呂端同時期的人物,當時任參知政事,也是一個傑出的人才,辦事能力甚至在呂端之上,隻是性格過於剛烈。呂端怕寇準見自己當了宰相,心裏不平衡,於是特意奏請宋太宗,讓寇準和自己輪流掌管宰相的大印,領班奏事。呂端的建議得到了宋太宗的批準,這個措施對安撫寇準的情緒起到了很大作用。後來,宋太宗又下旨意,說朝廷大事以後都先報送呂端,然後再上報給我。然而呂端卻從不以這道旨意作為自己獨斷專行的理由,遇到事情還是次次都和寇準商量。後來,呂端幹脆上奏宋太宗,將宰相的位子讓給了寇準,自己甘願做寇準的副手。呂端這種一心為國,主動讓權的行為,在一些人眼中看來,自然又成了“糊塗”的證據。
還有一次,樞密使李惟清被宋太宗調換了崗位,去做了禦史中丞。雖然這兩個官職級別是一樣的,但樞密使掌管著兵馬大權,禦史中丞卻是主管監察百官的,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崗位,因此李惟清心中十分不滿,由於誤會,就以為是呂端從中使壞,讓宋太宗調換了自己的崗位。於是,李惟清就伺機報複呂端,一次趁呂端生病沒有上朝,就在太宗麵前狠狠地告了呂端一狀。呂端聽說了這件事之後並沒有生氣,反而神色自若地說,身正不怕影子歪,我又沒有做對不起別人的事,這種風言風語不必在意。後來,呂端也沒有找李惟清澄清,也沒有向宋太宗辯解,別人都說他糊塗,他也隻是一笑了之。
呂端對個人利益的“糊塗”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但是真正使他名垂千古的,是他在大事上的不糊塗。這種不糊塗主要體現在兩件事上:一是安撫黨項叛將李繼遷,二是宋太宗駕崩之後,擁立宋真宗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