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相謀篇(13)(2 / 3)

李繼遷是黨項族首領,曾經歸順北宋,後來又叛變,率領叛軍多次騷擾西北邊境,宋軍和李繼遷的部隊多次交戰。有一次,李繼遷被宋軍打敗,自己的母親被宋軍捉去,成了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宋太宗聽說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感到十分痛快,決定要在邊境上把李繼遷的母親斬首示眾,以震懾那些敢於背叛朝廷的人。

當時寇準擔任樞密副使,主管西北邊境事務,宋太宗和寇準商量了這件事。寇準接受了宋太宗的命令之後,回去時路過了呂端的辦公地。呂端知道寇準不會無緣無故從他門前經過,就叫住寇準,對寇準說,邊境上如果隻是一些日常事務,我沒有必要知道,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作為宰相應該知道。於是寇準就把事情告訴了呂端,呂端聽了之後說,這件事情恐怕不妥,你稍微等一下,我去找皇上。於是呂端就去找宋太宗,對宋太宗說,曆史上楚漢相爭,項羽抓住劉邦的父親劉太公,要把劉太公扔進鍋裏煮死,以此逼迫劉邦投降,劉邦卻對項羽說,咱們曾經是結義兄弟,我父親也是你父親,你要煮了我們的父親,記得分給我一碗肉羹。所以幹大事的人是不會顧及自己的親人的,更何況李繼遷這樣蠻夷中的叛逆呢?皇上您今天殺了李繼遷的母親,難道明天就能抓到李繼遷嗎?如果抓不到,那隻會和李繼遷結下更深的仇,更加堅定李繼遷的反叛之心。

宋太宗聽了之後覺得有道理,就問呂端該怎麼辦。呂端說不如把李母送到邊境某地妥善安置贍養,以此亂李繼遷之心,就算不能招降李繼遷,李母也始終在我們掌握之中,讓李繼遷投鼠忌器。宋太宗聽了之後連連稱好,說多虧了你,差點誤了大事。後來,李母就在宋朝的贍養下養老送終,李繼遷在戰鬥中身亡,李繼遷的兒子最後歸順了宋朝。能夠取得這樣的結果,呂端的高瞻遠矚居功至偉。

另外一件事是呂端大事不糊塗的最典型證明,就是宋太宗死後楚王企圖奪取皇位的事件。宋太宗病危之時,呂端帶著太子長期服侍在宋太宗病榻之前。當時宋太宗寵信的宦官王繼恩和太子關係不好,擔心太子即位後會對付自己,於是聯合了皇後和一批文武官員,要等宋太宗死後擁立楚王(宋太宗的長子)登基做皇帝。宋太宗死後,皇後馬上派王繼恩去召見呂端,打算逼迫他同意擁立楚王。其實呂端對這些人的陰謀早已洞若觀火,王繼恩一到他的府上,就被他派人抓起來囚禁,呂端隨即進宮見皇後——當時已經是皇太後了。呂端見到皇太後之後,皇太後當麵問他是不是擁戴楚王,結果呂端態度強硬,當場回絕,對皇太後說,先皇在位時早就立了太子,我們怎麼能違背先皇的旨意?皇太後是個女流之輩,能力不足,而政變的關鍵人物王繼恩又已經被呂端控製,所以呂端掌控了大局,率領群臣擁戴太子即位,沒有人敢提出反對。到了舉辦儀式的那一天,新皇帝高高在上就座,群臣三呼萬歲下拜,隻有呂端不跪拜,而是走上前去,卷起新皇帝麵前的珠簾,辨認清楚這確實是以前的太子,這才放心下來跪拜。呂端對待大事的認真態度,一至於斯。

點評:呂端是北宋的三朝老臣,宦海浮沉逾四十年,幾乎沒有受到什麼衝擊,口碑一直很好,這和他在個人利益的小事上糊塗,在國家大事上不糊塗的品質有很大的關係。如今的我們為人處世,應該學習他這種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品質。

六十、崇禎測字驚心

明朝末年,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荒淫無道,整日隻喜歡做木匠活,國家大事根本不管,任由宦官魏忠賢專權,結果國事糜爛,不可收拾。

朱由校死後,沒有兒子即位,遺命讓自己的弟弟朱由檢登基即位,這就是明思宗崇禎皇帝。崇禎皇帝登基之後,想要勵精圖治,中興明朝,於是除掉了魏忠賢及其黨羽,朝政風氣為之一新。

然而明朝的政局經過萬曆、天啟兩朝的禍害,已經壞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崇禎皇帝縱有回天之心,卻沒有無回天之力。再加上天公不作美,每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澇,民不聊生,隻能起來造反。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尤其是李自成,自陝西起事,屢剿不滅,終於成了大氣候,兵鋒直逼京城。

這時候的崇禎皇帝內有農民起義軍造反,外有滿清女真族人虎視眈眈,大明江山已經是朝不保夕。崇禎內外交困,每天憂心忡忡,卻苦無良策救國。有一天,崇禎又在皇宮裏愁眉苦臉,他身邊的太監王承恩給他出主意,說皇上您不如微服出宮,在京城裏私訪一下,說不定能從普通百姓口中,探知天下人最需要什麼,回來後按照這個製定國策,也許能有用也未可知。

崇禎聽了王承恩的話,覺得反正是死馬當活馬醫,出去看看也無妨,於是就讓王承恩安排,君臣二人穿了普通富家子弟的服飾,悄悄出宮,在京城裏閑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