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死,北方魏國皇帝曹丕大喜,以為從此自己少了一個勁敵。曹丕就想趁蜀漢國中無主的機會發兵攻打,一鼓作氣拿下蜀漢,然後圖謀東吳,就可以統一天下了。曹丕問計於群臣,賈詡以為伐蜀的時機尚不成熟,司馬懿卻認為此時正是機會。曹丕就問司馬懿有何妙計,司馬懿說,單靠我們魏國起兵,一時不能成功,必須聯絡其他力量,一共起五路大軍,一同攻打蜀國。這五路軍分別是:聯絡遼東鮮卑國王軻比能,以金帛賄賂,令軻比能起遼西羌兵十萬,攻打蜀國西平關;聯絡南蠻王孟獲,起蠻兵十萬,攻打益州、永昌等地;降旨給蜀國降將孟達,令起上庸守軍十萬,攻打漢中;魏國自己起軍十萬,令曹真為大都督,攻打陽平關;再聯絡東吳,讓孫權起東吳兵十萬,攻打涪城。有這五路大軍,諸葛亮勢必無法抵擋。曹丕聽了之後大喜,就按照司馬懿的計策行事。
消息傳到蜀漢的都城成都,蜀漢上下無不震動,都指望著諸葛亮能出奇謀化解這一場危難。誰知諸葛亮此時卻偏偏患病,不能理事,群臣幾次去請,都被擋在門外不能進去。群臣不得已,隻好上奏後主劉禪和太後,太後聽了之後大驚,本來要親自去丞相府,後經群臣勸阻,暫且讓後主劉禪先去,看諸葛亮反應如何,太後再作定奪。
後主劉禪來到丞相府,門口仆人不敢擋駕,後主步行進入,直入三重門,走到花園池塘旁邊,隻見諸葛亮拄一根竹竿,在池塘旁觀魚。後主靜等許久,才緩緩問道,丞相安樂否?諸葛亮回身見是後主,忙棄了竹竿拜倒。後主扶起諸葛亮,問諸葛亮是否知道五路大軍伐蜀,如今已經危在旦夕。諸葛亮大笑,說老臣其實早已有了退兵之策,隻是軍機大事,不可泄露於人,所以托病不出,掩人耳目,暗中調遣:先派馬超率軍鎮守西平關,馬超當年威震西域,羌人都稱馬超為神威天將軍,這一路可保無虞;又派魏延率軍抵擋蠻王孟獲,令其出奇兵,左出右入,右出左入,蠻兵無謀,必定心疑不敢進兵;三是送給孟達一封信,假裝是李嚴的親筆信,孟達和李嚴當年是生死之交,如今雖然分別事魏、蜀兩國,當年情分尚在,孟達見信必定托病不出;又派趙雲緊守陽平關,堅壁清野,不必出戰,曹真也無可奈何;又派關興、張苞二將各領三萬軍為救應,何處緊急就支援何處,因此這四路大軍已經無憂,隻剩下東吳孫權這一路,如果見其他四路得勝,必定前來相攻,其他四路不勝,東吳也必定不來。現在老臣隻是在想,要從成都群臣中找一個人去東吳通使,與東吳化敵為友,共抗曹魏,暫時還沒有合適的人選而已,哪裏會在這麼關鍵的時候不理會國家大事呢?
後主聽了諸葛亮的一番話,這才大喜,連說丞相果然有鬼神不測之機。君臣二人又敘談一番,諸葛亮了就送後主劉禪出來。群臣在丞相府外等候,見後主麵有喜色,出門上車回宮,群臣都不解其意,隻有戶部尚書鄧芝也仰天而笑。諸葛亮看見鄧芝如此,就派人暗中留下鄧芝,等群臣散去,請鄧芝到府中敘談,諸葛亮問鄧芝,如今三國鼎立,我蜀漢想要恢複漢室,重新一統天下,應當先攻魏,還是先攻吳?鄧芝笑道,曹魏雖然是篡國之賊,但勢力太大,一時半會難以動搖,我們蜀漢如今新君剛剛即位,根基不穩,必須和東吳結盟,唇齒相依,一同抵抗曹魏,這才是長遠之計。諸葛亮聽了鄧芝的話,大笑說道,先主與東吳結怨,兩國不睦,我一直想重新和東吳修好,隻是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來為我出使東吳,現在您能有這番見識,那出使的任務非您莫屬了。鄧芝聽了,當場就答應下來。第二天,諸葛亮就上奏後主,令鄧芝前往東吳結盟修好。
卻說東吳孫權,先得魏國消息,約定兩國一同伐蜀,孫權不知該不該出兵,問計於陸遜,陸遜說暫且口頭答應,隻推說軍械未齊備,整頓完備之後就出兵,同時探聽其他四路的消息,其他四路如果獲勝,我們也要趕緊出兵,先取成都為上策;如果其他四路不勝,我們也就不必出兵了。孫權依計而行,後來果然打聽到其他四路軍都不能取勝,孫權於是十分佩服陸遜高見,說如果妄動,又和西蜀結怨了。
幾天之後,孫權又得消息,說西蜀鄧芝前來通使。孫權聚群臣商議,張昭說必定是諸葛亮怕東吳入侵,派鄧芝來做說客,說服我們斷絕和魏國的關係,與蜀國結盟。孫權說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張昭說,大王雖然有心和蜀國結盟,也不能這麼輕易答應,我們不妨嚇唬嚇唬鄧芝,選一批勇猛的武士手持長刀大戟站在殿外,再用一隻大鼎裝滿油燒熱,讓鄧芝來見,直接揭穿他做說客的目的,嚇唬他說要烹了他,看他怎麼應對。孫權同意,就按張昭說的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