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相謀篇(11)(1 / 3)

劉備、諸葛亮等人一起來到公子劉琦的駐地江夏,商量如何對付曹操。諸葛亮認為,曹操勢力太大,現在又新得了荊州,單憑目前劉備、劉琦的實力肯定難以抗衡,必須聯合江東孫權,共同抗曹,才有勝算。幾人正在商議,江東卻已經派魯肅過來拜訪,想要打聽曹操的虛實。諸葛亮順勢隨魯肅過江,去說服孫權聯合抗曹。

來到江東之後,諸葛亮聽得江東群臣議論紛紛,文臣大都主張投降,武將大都要和曹操決一死戰,孫權聽得群臣議論,心中疑慮,不知該如何是好。諸葛亮一到江東就舌戰群儒,將主降的張昭等文臣批駁了一通,隨後勸說孫權抗曹。

孫權此人年紀雖輕,但英明神武,雄才大略,按照他自己的意願,怎麼肯輕易投降?可是曹操勢力實在太大,孫權對於能否戰勝曹操實在沒有把握,雖然有魯肅力主抗曹,又有諸葛亮代表劉備作為外援,孫權心中仍然疑慮,生怕一旦戰敗,那時月缺難圓。當晚孫權疑慮重重回到家中,被母親吳國太看見,問他為何憂愁,他就把事情說給母親聽了。吳國太聽後說,孫權父親孫堅、兄長孫策臨死前都有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現在局勢危急,為什麼不找周瑜問計?一語點醒孫權,忙派人去請周瑜。

再說周瑜,他是江東兵馬大都督,當時在外練兵未回。不過他也早就得到消息,知道曹操平定了荊州,不日就要兵臨江東。不等孫權派人來請,他早已星夜趕回。當晚周瑜回到家中,坐未安席,江東群臣就紛紛來拜訪,都把自己的主張說給周瑜聽,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周瑜聽得群臣議論,有說要降的,有說要戰的,他冷笑不語,隻說來日見了主公孫權,再做定奪。

江東群臣散去之後,魯肅又帶著諸葛亮來訪周瑜。周瑜也是個英雄人物,其實心中早就做好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準備,絕不肯投降曹操。可是諸葛亮來訪,他偏要試一試諸葛亮,於是假意對魯肅、諸葛亮二人說,戰端一起,江東生靈塗炭,自己實在不忍,所以決定降曹。魯肅聽了之後大為驚異,一再和周瑜爭論,勸周瑜抗曹,周瑜隻是不聽,卻暗中看諸葛亮的反應。

諸葛亮冷眼旁觀,早就明白了周瑜的用意,於是冷笑說道,周大都督的打算果然明智,曹賊勢力如此之大,降者易安,戰者難保。不過我有一計,不用江東納土獻印,出城投降,隻需要派一葉扁舟送兩個人過江給曹操,曹操肯定心花怒放,馬上退軍,再也不來騷擾江東。

周瑜聽了,忙問要送什麼人去。諸葛亮答道,曹操是好色之徒,早就聽說江東喬公有兩個女兒,大喬小喬,長得是國色天香,曠世難逢。曹操自稱平生有兩大願望,一願掃平四海,平定天下;二願得江東二喬,以娛晚年。如今曹操興師動眾,其實隻是為了二喬,江東隻要將二喬送給曹操,曹操豈有不退兵之理?

聽到此處,周瑜已經怒火攻心,卻仍然忍耐,問諸葛亮此事有何證據。諸葛亮忙說,曹操在鄴城建成銅雀台,富麗堂皇,奢華至極,其第三子曹植作《銅雀台賦》,其中的文意就是說他們曹家合為天子,誓娶二喬。周瑜又問諸葛亮能否背誦《銅雀台賦》,諸葛亮當即將這一篇文章朗誦了出來:

從明後以嬉遊兮,登層台以娛情。見太府之廣開兮。觀聖德之所營。建高門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中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水之長流兮,望園果之滋榮。立雙台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俯皇都之宏麗兮,瞰雲霞之浮動。欣群才之來萃兮,協飛熊之吉夢。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雲垣其既立兮,家願得乎雙逞,揚仁化於宇宙兮,盡肅恭於上京。惟桓文之為盛兮,豈足方乎聖明?休矣!美矣!惠澤遠揚。翼佐我皇家兮,寧彼四方。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輝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君壽於東皇。禦龍旂以遨遊兮,回鸞駕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願斯台之永固兮,樂終古而未央!

等諸葛亮朗誦到“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這一句時,周瑜再也按捺不住,拔劍而起,手指西北罵道,老賊欺吾太甚!

諸葛亮假意勸道,和親之計古已有之,如果能避免江東的大禍,就送此民間二女又有何妨?周瑜說道,諸葛先生有所不知,大喬是孫策將軍的遺孀,那小喬……說到此處忽然說不下去了。

魯肅在一旁說道,小喬是大都督之妻啊!諸葛亮這才假裝大驚失色說道,我實在是不知道,死罪死罪!

周瑜此時已經是怒不可遏,對諸葛亮說道,我與曹賊勢不兩立!希望諸葛先生助我一臂之力,孫劉兩家能同心協力,一齊破曹!諸葛亮此時見目的已經達成,連忙答道,願效犬馬之勞。

第二天,周瑜在朝堂之上,力陳抗曹的道理,終於堅定了孫權的信心,促成了孫劉兩家的聯盟。後來,孫劉兩家戮力同心,火燒赤壁,大破曹軍,這才開創了五十餘年三國鼎立的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