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張良為劉邦獻的這三條計,其實總結下來隻有一個字,就是“忍”。麵對強大的項羽,不可與之力爭,隻能先忍,保存自己;麵對僵持的局勢和韓信的無禮,不可因小失大,也隻能先忍,整合力量辦大事;麵對群臣當年的得罪和如今的疑慮,還是要忍,籠絡人心,以免剛剛建立的漢王朝就被顛覆。張良這個“忍”字,運用得真是出神入化!
張良教劉邦的這個“忍”字,其實也就是他跟老頭學的。老頭傳給他的那本《太公兵法》,其實沒有什麼內容,因為老頭要教張良的東西在之前就已經教給他了:老頭讓張良幫他撿鞋、穿鞋,是磨煉張良的性格,讓張良“忍”;老頭來得太早,明明是自己沒有道理,卻總是責備張良來得太晚,也是要讓張良“忍”。那本所謂的《太公兵法》,很有可能就是一本無字天書,上麵什麼都沒有寫,因為等張良這些都忍得下了,老頭也就沒有什麼好教張良的了。就憑這個“忍”字,張良就成了千古第一帝師!
點評:中國成大事者,必用非常手段,而這個非常手段無非兩點:一是心要夠狠,二是要善於隱忍。劉邦流氓出身,心狠不在話下,被項羽追殺的時候連親生兒女都可以拋棄,項羽要殺他老爹,他也敢說“分我一杯羹”。然而說到玩計謀,鬥心機,劉邦這個粗人就嫩了點,需要張良這樣三計皆“忍”的點撥。在當今現實社會中,要想成就一番事業,有時候也需要張良的這個“忍”字,需要承認甚至故意展示自己的弱小,讓敵人放鬆警惕,自己則耐心等待強弱轉化的時機,等到時機真的來臨的時候,再大展宏圖。
五十一、陳平智取閼氏
秦朝末年,四方豪傑起義,天下大亂。秦朝被推翻後,劉邦、項羽又為爭奪天下展開了楚漢戰爭,後來垓下一戰,漢軍十麵埋伏,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建立了漢朝。
漢朝建立之後,新的問題就浮現出來,這就是北方匈奴入侵的問題。劉邦將韓王信(不是著名的韓信,而是戰國時期韓國的後裔)封在北方邊境,本意是要抵禦匈奴入侵,可是劉邦與韓王信互相不信任,一來二去,韓王信反而投靠了匈奴,引匈奴兵入侵漢朝。
為了鞏固剛剛建立的王朝,劉邦率領三十餘萬大軍,親征韓王信,將韓王信打垮,韓王信隻身逃往匈奴。後來,韓王信的部將王黃聚集殘兵敗將,立戰國時候趙國的後裔趙利為王,勾結匈奴,繼續威脅漢王朝北方的安全。
此時匈奴的冒頓單於已經派手下的左賢王、右賢王各率萬餘騎兵來支援趙利、王黃。劉邦率領大軍,主動出擊,再次擊敗了叛軍和匈奴的聯軍。漢軍的屢戰屢勝使得劉邦驕傲起來,產生了麻痹輕敵的思想,認為匈奴問題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於是繼續進兵。此時,劉邦聽說匈奴冒頓單於已經率領匈奴主力來到邊境集結,於是接連派出使臣去匈奴,一方麵是先禮後兵的意思,一方麵也是探聽匈奴的虛實。誰知道冒頓單於已經看穿了劉邦的用心,於是他把精銳部隊都隱藏在大漠深處,隻派一些老弱殘兵列陣迎接漢朝使臣。劉邦前後派出十餘批使臣看到的都是冒頓單於故意製造的假象,所以這些使臣回去之後,都說匈奴可以攻打。最後,劉邦又派劉敬出使匈奴,劉敬回來之後卻發表了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兩國相爭,為了威懾對手,一般都要展示、誇耀自己的實力,可是匈奴卻展示自己虛弱的一麵,這背後肯定有陰謀,說不定早已布置好了埋伏,就等著漢軍進攻,所以匈奴不可以攻打。然而這時候的劉邦早已被先前的勝利和前頭十幾批使臣的建議弄得頭腦發熱,哪裏還聽得進劉敬的意見?反而大罵劉敬,說劉敬是當年自己在齊國抓的俘虜,因為能說會道才混了個官做,現在居然胡言亂語,擾亂軍心。於是劉邦把劉敬關了起來,要等打了勝仗之後再治罪。
劉邦關了劉敬之後,急於打敗匈奴,率精銳騎兵脫離漢軍大部隊輕率出擊,來到平城。冒頓單於見劉邦中計,就在白登山設下埋伏,然後派人引誘劉邦前來。劉邦果然中計,追擊匈奴的誘敵部隊來到白登山,鑽進了冒頓單於布下的口袋陣。冒頓單於見時機已到,下令四十萬大軍立即合圍,將劉邦團團圍困在白登山。
此時劉邦才發現形勢不妙,自己這支騎兵部隊雖然精銳,但被困孤山,人困馬乏,糧草接濟不上,而外麵的大部隊又被匈奴人擋住,無法殺入包圍圈接應。劉邦下令馬上組織突圍,於是雙方連續展開了好幾場突圍與反突圍的戰鬥。最後雙方暫時打了個平手,漢軍沒能衝出包圍圈,匈奴軍也沒能攻上白登山。雙方損失都比較大,於是都暫停進攻,轉入相持階段。
此時正值隆冬,天氣嚴寒,士卒們十分辛苦,十個當中有兩三個手指都被凍掉了,無法拉開弓箭迎戰。劉邦知道自己畢竟兵少,長久圍困對自己不利,而外圍的救兵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打進來,因此在白登山上心急如焚。
轉眼間劉邦就被圍困了七日七夜,漢軍隨身帶的少量糧草,即使再怎麼節約使用,也已經消耗殆盡了,漢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正在劉邦無計可施的時候,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謀臣陳平想出了一個主意,連忙告訴劉邦,劉邦聽了,連連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