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替異人在秦國鋪好了路,又回趙國來,安排異人回國,誰知趙王卻不肯放行。於是呂不韋又去拜見趙王,對趙王說,公子異人才能出眾,一向得到秦昭王和安國君的喜愛,隻不過為庶子的身份所累,才無法成為繼承人。現在安國君的華陽夫人準備認異人為子,異人準備回國,您卻不放行。大王您試想,您把異人留在這裏,他隻不過是安國君的一個庶子,如果秦國真的決定要和趙國開戰,也不會因為一個庶出的公子就改變決定,您留著異人又有什麼用呢?可如果您放異人回去,異人成了華陽夫人的兒子,那他就會成為秦國王位的繼承人,到時候異人一定感激大王您現在放他一馬的恩德,如果您再順水推舟,好禮相送異人回國,異人必定更加對大王感恩戴德,日後等異人做了秦王,秦趙兩國的關係不就牢不可破了嗎?呂不韋的一番話,又打動了趙王的心,於是趙王就放異人回國了。
異人回國之後,先去拜見華陽夫人。呂不韋知道華陽夫人是楚國人,就讓異人穿著楚國的服飾拜見。華陽夫人見異人如此有心,心中十分高興,對異人愛護有加,用自己故鄉的名字為他改名。從此異人就改名為“子楚”,拜華陽夫人為母親。
華陽夫人自從得了這個兒子之後,十分高興,認為自己後半生終於有了保障。為了把這個保障真正落到實處,華陽夫人開始不遺餘力地向他的丈夫推薦子楚。華陽夫人找機會向安國君哭訴,說自己如今有幸受到您的寵愛,可是又不幸沒有兒子,未來沒有保障。如今認了子楚做兒子,希望能把子楚立為繼承人。安國君聽了華陽夫人的建議,開始重視子楚,對子楚也進行了一些考驗。呂不韋暗中教了子楚一些應對的辦法,幫助子楚贏得了安國君的信任。有一次,安國君要考查子楚的學問,讓子楚背誦古文。子楚在這方麵水平有限,就按照呂不韋教的話說,我從小在趙國做人質,生活窘迫,維持生計都很困難,更沒有餘力請老師來教導我,所以很多書都沒有讀過。安國君聽子楚說得淒涼,不僅沒有怪罪,反而更加可憐他。又有一次,子楚按照呂不韋的教導,對安國君說,您當年也曾經在趙國做過人質,趙國有很多人都認識您。現在您在秦國位高權重,卻從來沒有派人去撫慰趙國的舊相識。我怕他們心生怨恨,會想辦法報複您,所以請您下令讓邊境上的城邑大門晚開早閉,以防患於未然。安國君聽了子楚的話,覺得子楚十分有先見之明,對子楚更是另眼相看。後來,安國君終於立了子楚為繼承人。
就這樣,呂不韋終於做成了擁立君王的這筆大買賣,從此在秦國擔任相國,尊榮顯貴,無人能比。
點評:呂不韋憑借自己的深謀遠慮和出眾口才,先後直接或間接說服了異人、陽泉君、華陽夫人、趙王和安國君,竟然使異人這個不受重視的庶子回秦國接替王位這件事得以成功,其長遠的計劃、巧妙的布局、耐心的等待,以及針對不同的人投其所好加以說服,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要知道,真正能夠辦成大事,這些條件都是缺一不可的啊。
四十九、趙高瞞天過海
秦國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秦王嬴政登基做了皇帝,號稱始皇帝。秦始皇早年建功立業,雄才大略,年老之後生怕自己命不久長,無法繼續掌握統治天下的權柄,於是一門心思求仙問藥,想要長生不老。
為了尋找仙藥,秦始皇派方士出東海尋找仙島仙人,自己也多次巡遊天下,可是始終也沒有什麼結果。隨著秦始皇越來越老,他變得越來越昏聵,特別討厭別人在他麵前說些關於死的事。後來更進一步,連給自己確定繼承人的事他也不想著手辦理,因為有了繼承人,似乎自己馬上就要死了似的。結果,直到秦始皇已經十分年老病重之時,他還沒有確定一個明確的繼承人。
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其中長子叫扶蘇。扶蘇公子為人寬厚仁德,雖然沒有他父親那樣的雄才大略,但也不像他父親那麼凶殘暴虐。天下人起先因為秦滅六國的戰爭而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後來又苦於秦始皇的暴政。秦始皇修築長城,北擊匈奴,修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征用天下民夫,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痛苦,天下人都盼著素有仁德之名的公子扶蘇能夠繼承秦始皇的皇位,然後實行仁政。因此,公子扶蘇很得人心。
扶蘇不忍心看天下百姓在父親的暴政下受苦,因此多次勸諫父親,希望父親的統治能稍微緩和一點。然而秦始皇對兒子的勸告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因此疏遠了兒子。後來,秦始皇幹脆遠遠地把兒子支走了,他派扶蘇去北方邊疆,監督大將蒙恬統率三十萬大軍抵禦匈奴的侵犯,這樣眼不見心不煩,耳根清淨。
秦始皇再次出遊,小兒子胡亥聰明伶俐,很會討父親的歡心,要求隨行,秦始皇答應了。等秦始皇巡視到沙丘這個地方的時候,他的病情非常嚴重了。秦始皇終於明白,自己偉大的生命這次真的是走到盡頭了。臨終之前,秦始皇知道不確定繼承人是不行了,他知道自己雖然討厭長子扶蘇,但扶蘇確實是深得人心,如果立扶蘇為繼承人,肯定能得到天下所有百姓的支持。於是他留下遺詔,交給自己身邊的寵臣——宦官趙高,讓趙高把詔書送到北部邊疆公子扶蘇處。安排好遺詔的事情之後,秦始皇終於壽終正寢,龍馭賓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