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相謀篇(8)(3 / 3)

有一天,張良閑來無事,到河邊散步,看到有一個老頭坐在橋頭,一隻腳穿著鞋,另一隻腳卻光著。老頭見張良過來,就對他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撿上來!張良一瞧,果然有隻鞋掉在橋下。張良聽這老頭說話這麼不客氣,心中氣往上衝,就不想幫這個忙,但後來一看老頭胡子都白了,確實歲數不小了,張良心一軟,就下去幫老頭把鞋撿上來了。哪知老頭得寸進尺,還讓張良幫他把鞋穿上,張良心想好人做到底,於是又幫老頭穿上了鞋。

老頭點點頭說,小子不錯,明天一早來橋頭等我,我教你本事。說完老頭就走了。

張良知道老頭必定是個異人,於是第二天一早來到橋頭,誰知老頭早已到了,生氣地說張良遲到,不尊老,讓張良明天再來,然後老頭就走了。

張良沒辦法,當天半夜就來了。誰知老頭又已經在這裏了,又訓了他一頓,又讓他明天來。

這一次,張良幹脆黃昏時刻就到了橋頭,果然老頭還不在。天剛剛黑,老頭就來了,看張良已經在這裏,於是很高興,傳了張良一部《太公兵法》。從此張良仔細研讀兵法,學了一身的本事。

後來秦末大起義爆發,張良跟隨劉邦,成為了劉邦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他為劉邦出謀劃策,次數不多,但每次都是在關鍵時刻、關鍵的事情上提出關鍵的意見,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次。

張良為劉邦第一次獻計,是在鴻門宴前後。劉邦攻入鹹陽之後,聽信小人的攛掇,封閉了秦朝的庫房,把守函穀關不讓諸侯進入關中,打算自己稱王。項羽聽說劉邦如此,大怒,率四十萬大軍殺來,要和劉邦決一雌雄。

此時劉邦手上隻有十萬兵力,而且戰鬥力根本無法跟項羽軍相比,劉邦慌了神,向張良問計,而此時張良給出的應對辦法是,要劉邦向項羽認錯,求項羽原諒,並且利用自己的個人關係,幫劉邦和項羽的叔叔項伯牽上了線,讓項伯幫助劉邦。後來鴻門宴上,劉邦果然依照張良的計策行事,使得項羽心中猶豫,終於沒有殺掉劉邦。

張良為劉邦第二次獻計,則是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當時劉邦和項羽兩軍對峙,正在打消耗戰、僵持戰,這是最折磨人的時候。此時從齊國傳來好消息,劉邦的大將韓信已經率軍平定了齊國。當時的劉邦,急切盼望韓信盡快率大軍來援助自己,誰知道等來的卻是韓信的使者,帶來韓信的消息,說韓信怕齊地人心不穩,讓劉邦必須封韓信為齊國代理的王,才能鎮住局麵,韓信才能派兵來幫助劉邦。

劉邦聽了使者的話,心想韓信這不是乘人之危要官做嗎?當場就要發作。這時候張良忽然在桌子底下伸腳踢了踢劉邦。

韓信的使者就在眼前,張良當然不能明說什麼話,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韓信現在是天平的最後一個砝碼,加在劉邦這邊劉邦就會贏,加在項羽這邊項羽就會贏,要是他誰也不幫,也會和劉邦、項羽鼎足而三。所以此時絕對不能得罪韓信,必須先籠絡住他,一同對付項羽。

劉邦明白了張良的用意,於是急中生智,說韓信也太沒誌氣了,當什麼代理王啊,要當就當真的王!我就封他為齊王!就這樣,韓信做了齊王,隨即派兵來幫助劉邦,最終打敗了項羽。

張良第三次為劉邦獻計,則是漢朝建立之後了。當時劉邦誌得意滿,自以為天下已定,可以高枕無憂了。而群臣們也都自恃功高,等著加官進爵。然而群臣們也有顧慮,他們和劉邦當年是一起打天下的老哥們,劉邦雖然是個帶頭的,其實也沒比大家強到哪裏去,不少人都得罪過劉邦。現在劉邦做了皇帝,可不一樣了,萬一他要是報複當年的事,那麼群臣中很多人都要遭殃。為了這個事,群臣議論紛紛,流言很多。

張良看到這種局麵,心中有數,就找機會再次為劉邦獻計。有一天,張良和劉邦一起在宮中散步,遠遠看見群臣聚集在一起聊天,看到二人過來,群臣就散了。張良就問劉邦,陛下是否知道他們在幹什麼?劉邦說不知道。張良就說,他們是要密謀造反!劉邦聽了大驚,說天下已經太平,為什麼還要造反?張良就說,那是因為他們害怕您報複當年的一些小事,疑慮重重,不得已隻好造反。劉邦趕緊問張良該怎麼辦,張良說,您說群臣之中誰和您關係最不好?劉邦說,那肯定是雍齒,雍齒得罪過我很多次,我早想整他,因為他功勞比較多,所以沒忍心下手。張良說,那您就趕緊先把雍齒封侯,大家一看連雍齒都封侯了,自己肯定就沒事了,也就安心了。

第二天,劉邦果然按照張良教的辦法,先給雍齒封了侯,群臣一見雍齒都封了侯,果然大家全都不再擔心被劉邦報複了。就這樣,漢朝建立初期的一場政治風波就被張良化解於無形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