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這個人,雖然是個宦官,但他一方麵聰明機智,精通秦國法律,又善於討好秦始皇,因此受到秦始皇的寵愛;另一方麵,趙高也陰險狡猾,野心勃勃。趙高曾經教胡亥學習法律,曆來和胡亥關係很好,此時秦始皇已死,趙高覺得這是一個天賜良機,於是他偷偷打開秦始皇的遺詔,看了其中的內容。遺詔中寫,要公子扶蘇迅速放下北方邊疆的軍務,回到京城鹹陽主持秦始皇的葬禮。
趙高知道,遺詔雖然沒有明說讓公子扶蘇繼承皇帝的位置,但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卻隻給扶蘇留了遺詔,並且扶蘇還是長子,那麼這份遺詔一旦送出,扶蘇即位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對於秦始皇希望扶蘇繼承自己皇位這件事,趙高倒並不吃驚,因為這是勢所必然。隻不過,趙高打算想一個辦法,把事情往對自己有利的方向推動。
趙高先去找丞相李斯,二人商議,皇帝駕崩在外地,天下不穩,不如秘不發喪,等車駕回到鹹陽再發喪。於是二人把秦始皇的遺體放在一輛車內,一切飲食起居都照秦始皇活著的時候辦,官員前來請示事情,趙高就假裝秦始皇的旨意操辦。隨後,趙高又去找胡亥,對胡亥說,皇帝駕崩,臨終前隻給扶蘇留了遺詔,扶蘇不久之後就要做皇帝,您卻連一寸封地都沒有,這可怎麼辦?胡亥說,父皇一向聖明,他既然是這個意思,我還能怎麼辦?趙高說,現在天下沒有人知道皇帝駕崩,您不如假托皇帝遺詔,自己即位!胡亥聽了之後大驚,連說不行,趙高卻說,這是稍縱即逝的良機,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古代的聖人們為了大局,也常做出一些從權的事情,沒有人會對他們的行為提出異議,您不妨就按我說的做。經過反複勸說,胡亥終於答應了趙高的請求。
趙高、胡亥二人商議,覺得這件事必須要經過丞相李斯的同意。於是趙高又去找李斯,對李斯說,皇帝遺詔要公子扶蘇回鹹陽主持葬禮,意思是要立扶蘇為繼承人了。現在皇帝還沒有發喪,遺詔和皇帝的符璽都在胡亥手裏,現在立誰為皇帝的權力在我們手裏,隻是我們的一句話而已,您看這件事應該怎麼辦?李斯聽了,也是大驚失色,說您怎麼可以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這不是做臣子的人應該議論的事,做這樣的事是要亡國的。趙高冷笑一聲說,公子扶蘇向來和將軍蒙恬交好,二人現在還掌握著兵權,您考慮一下,您和蒙恬相比,誰和扶蘇關係更好?誰更受百姓擁戴?誰功勞更大?誰更有本事?誰更加智謀深遠不會犯錯誤?李斯聽了,冷汗直流,說我這五方麵確實都不如蒙恬。趙高說這就是了,您現在位極人臣,是因為始皇帝對您言聽計從,如果扶蘇即位,您丞相的位子還坐得穩嗎?扶蘇必定要讓蒙恬做丞相。我本來就是個宦官,因為精通法律而服侍皇帝,已有二十多年了。這麼長的時間,我還從來沒有見過被罷免的丞相還能有好下場的,早晚要被處死甚至滅族,您難道就不害怕嗎?現在公子胡亥慈悲仁愛,我教他法律幾年了,還沒見他犯過什麼錯誤,我們何不共同擁立胡亥繼承皇位,既對國家有好處,也能保全您自己呢?李斯猶豫再三,趙高則反複勸說,終於李斯答應了趙高的請求。
於是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合謀,毀掉了秦始皇真正的遺詔,矯詔曆數公子扶蘇、蒙恬的罪過,令他們二人自盡。扶蘇和蒙恬接到假的旨意之後,扶蘇痛哭流淚,但卻打算遵從詔書的命令自盡,蒙恬勸他說,皇帝對我們委以重任,派我們統領大軍,怎麼能夠憑一個使者送來的一封詔書就自殺呢?我看還是先確定一下這件事是真的還是假的,再做定奪不遲。扶蘇卻說,父親命兒子死去,還有什麼好考慮的?何況父親確實一向不喜歡我勸諫他。於是扶蘇自刎而亡,蒙恬不肯自殺,被抓起來送回了鹹陽。
李斯、趙高帶車駕回到鹹陽,為秦始皇發喪,隨後就擁立胡亥為帝,號為秦二世。
點評:人怎麼能不死呢?秦始皇忌諱談到繼承人的事,這是他的第一個失誤。臨終之前,秦始皇根本沒有考慮到身邊的人會有膽子篡改他的詔書,以至於讓趙高這樣的野心家有可乘之機,這是他的第二個失誤。趙高隻是一個宦官,卻為了一己私利,利用自己特殊的位置偷梁換柱,瞞天過海矯詔竊國,改變了天下的大勢,埋下了秦朝二世而亡的禍根。
五十、張良三計皆“忍”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曆來有兩大情結:一是儒將,即文人帶兵,文武雙全,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二是帝師,即輔佐君王,開基創業,功成身退,百世流芳。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輔佐劉邦打下漢朝的江山,居功至偉,同時卻又急流勇退,明哲保身,逃脫了曆朝曆代功臣兔死狗烹的命運。因此在帝師這一點上,千古都推張良為第一。
張良年輕時候血氣方剛,是個熱血青年。他是韓國貴族後裔,為了報滅國之仇,他計劃刺殺秦始皇,在秦始皇巡遊天下到達博浪沙的時候,讓一位大力士扔大鐵錘擊打秦始皇的車駕,結果打錯了車,刺殺計劃沒有成功。張良從此隱姓埋名,藏在鄉下,躲避秦朝官吏的追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