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積極實踐,提高能力(2 / 3)

時代的發展促使人們打破了往日對知識的理解。

人們已認識到,知識並不等於能力。21世紀對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們重新審視自己所學的知識。

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口號提出以後,又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

如果有知識不知應用,那麼擁有的知識就隻是死的知識。死的知識不但沒有一點益處,有時還可能有害。

因此,在學習知識時,不但要讓自己的頭腦成為知識的倉庫,還要讓它成為知識的熔爐,把所學知識在熔爐中消化、吸收;結合所學的知識,參與學以致用的活動,提高自己運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習過程轉變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

要想做到學以致用,不僅應苦讀與愛好、興趣、職業有關的“有字之書”,同時還應該領悟生活中的“無字之書”。

閱讀“有字之書”可以學習前人積累的知識、前人的學以致用的經驗,並從中借鑒,避免走彎路;讀“無字之書”可以了解現實,認識世界,並從“創造曆史”的人那裏學到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大畫家齊白石對於徐渭、朱耷、吳昌碩等前輩的“有字之書”十分注意精研,但是他更重視“無字之書”,他的畫之所以會推陳出新,創造出獨特的書畫風貌,是他努力在現實生活中開拓藝術生涯的結果。

為了能夠將蝦畫好,齊白石對蝦觀察了無數遍。他看蝦、畫蝦幾十年,可直到70歲時才覺得自己趕上了古人畫蝦的水平。

他嚴謹的創作態度更表現在不看“無字之書”不肯下筆作畫上。

他的好友老舍在某年春節時,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請他作畫。

詩中有一句“芭蕉葉卷搶秋花”,齊白石因對“芭蕉葉卷”沒有親見,當時又正好是北國的嚴冬,無實物可進行觀察,他為了弄清楚芭蕉的卷葉到底是從右到左的,還是從左到右的,逢人便問,但是,很多人都沒有進行過細心的觀察,所以都不敢肯定是哪一個答案。

這個在別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的原因使得他最後放棄了為老舍作“芭蕉葉卷”畫。人們雖覺得迷惑,但他卻認為這樣做是正確的,之所以“不能大膽敢為也”,是因為“未曾見過”。

知識的作用隻有在運用中才能被發揮出來,這也正是成功者之所以能做成大事的關鍵所在。要想將知識轉化為真正的力量,轉化為引導你走向成功的資本,就要養成良好的學以致用的習慣,從而使所學有所用,所學為你所用。

讀書的目的就在於在實踐中應用,在於指導人們的生活,讀書若不與實際相聯係,是毫無用處的。最為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便是理論與實際相聯係地讀書。

正是為了讓知識造福於自己,我們才對知識進行學習和掌握。

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遊曾寫詩對他的兒子進行勸勉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你不以紙上或“有字之書”上的東西為滿足,那麼就應把書上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

溫馨提示:

學以致用是成大事者必備的一種能力。如果不學以致用,那麼,再好的知識也是一堆廢物。

相信自己的能力,做自己擅長的事

對很多人來說,發現自己擅長做什麼事,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因為他們寧可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其實,不必看輕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大多數的人,隻會羨慕別人,或者摹仿別人做的事,很少有人去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後鎖定目標,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夠成大事。這種人隻能怪罪自己。

據調查,有28%的人正是因為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職業,才徹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門坎,邁進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對口職業”,而總是別別扭扭地做著不擅長的事,因此,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大事了。

如果你用心去觀察那些成大事的成功者,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不論聰明才智高低與否,也不論他們從事哪一種行業、擔任何種職務,他們都在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境遇是自己開創的,成功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很不平凡”,而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大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