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知識,積極實踐,提高能力,將伴隨著人的一生。學習的目的就在於在實踐中運用,在於指導人們的生活,知識若不與實際相聯係,那麼,我們即使學習了再多的知識,也是毫無用處的。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不但能鍛煉中學生的能力,還能促進中學生的成長。學以致用,是學習的一個高深境界。
實踐是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
書本上學來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實踐更重要。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早就說過,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出真知,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親口嚐一嚐。
很多時候,在人才的評價上麵有一種“唯學曆”的現象:有的單位規定,有博士學位的才能評正教授;有的地方靠大學文憑可以工人轉幹部;提拔領導也要掛靠到某一級的學曆上,致使許多人想出各種辦法忙於搞學曆。於是出了許多的“博士”、“碩士”,可是他們的實際工作能力卻很可憐。無形中“博士”、“碩士”被貶值了,感覺人人都有的學位裏麵摻著“水分”。
其實自己的能耐就是最好的“文憑”。能耐,包括學校學的知識,這是能;還有在實踐中磨煉出的才能,這是耐。從能到耐,從知識到才能,中間還有一段距離。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說:“學而不行,可無憂與?”學習而無實踐,能沒有憂患嗎?中國的傳統是非常注重“身體力行”的,即親身體驗,努力去做。也就是強調,一個人在實踐中的經曆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的社會既看你的學曆,也看你的經曆,兩者同樣重要。
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是看他學了些什麼,能否把學到的東西用於為人類和社會謀福利的事業上。
所以,中學生朋友們一定要注意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提高自己的實際動手能力,遇到問題,自己親自動手解決,你將受益匪淺。
知識的積累不僅指書本上的間接經驗,還包括親身實踐獲得的直接經驗。一個人的才氣、創造,往往與他的見識、閱曆成正比。
生於西北、長於西北的作家賈平凹,接受了江南的水光山色的陶冶、才子靈性的啟迪,使他胸懷闊大,筆底潮生。他在《我往東去,得大自在》一文中說:“不到江南,我向往江南,走了江南,我更熱愛我們的西北,西北曆史的輝煌和現今的艱苦,給了我生命和氣質,我從事文學,這麼從黃河到長江,明白了我們的不足,也堅定了我們的信心。”
可見,生活環境的多變、視野的開闊,最能引發聯想,喚起靈思,最有利於雜交創優。
真正的社會生活,遠比書本上的原則、定理豐富得多,複雜得多。書本把具體的、活生生的東西抽象掉了,給你一個理想的模式,而實際生活中,你必須認真對待和處理各種問題,包括一些攪得你不得安寧的、令人頭痛的難題。因此,想要求得真知必須將書本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知識結合起來。
要重視實踐,積極投身實踐。靠想當然或憑猜想處理問題,倒不如親身去試一試、闖一闖。
有一個故事,雖然有些奇特,但卻講了一個道理。
有一年,美國一家報紙上登了一則廣告:“一美元購買一輛豪華轎車。”人們都不相信。哈利見到這則廣告半信半疑:“今天不是愚人節啊!”但他還是揣著一美元,按報紙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刊登廣告的主人——一位高貴的少婦。少婦將哈利帶到車庫,向他介紹了要賣的一輛嶄新的豪華轎車。哈利腦中閃現的第一個念頭是:“肯定是壞車。”主人讓他試著開了一圈,車子完好正常。他又懷疑是贓物,少婦給他看了車的駕照。於是,哈利付了一美元,購得了轎車。當他開車要離開時,終於探得了事情的原委。少婦告訴他:“這是我丈夫的遺物。他把所有的遺產都留給了我,隻有這輛轎車,是屬於他那個情婦的。但他在遺囑裏把這輛車的拍賣權交給了我,所賣款項交給他的情婦——於是,我決定賣掉它,一美元即可。”
哈利高興地開著車子回家了。路上,遇到了好友湯姆。湯姆好奇地問這輛車子的來曆。哈利如實相告,湯姆一下了癱倒在了地上。“啊,上帝,一周前我就看到這則廣告了。”
這一故事確實耐人尋味,它告訴我們,有些事你若不去經曆,也許一輩子都不能了解個中奧妙。有些看來十分離奇的事,隻要你敢於實踐,就有可能創造別人難以想象的奇跡。可見,任何知識的獲得,萬不能忽視親身實踐這個環節。
溫馨提示:
書本上的知識固然很重要,但實踐是更重要的學習,因為,實踐是運用知識、檢驗知識的唯一標準。中學生的成長、成才,更多的是在實踐中去鍛煉。
融入實踐,才能學以致用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學識和豐富的經驗,也是要人們能將理論與實際聯係起來,學以致用,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情況。豐富的經驗也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資本,特別是中學生,由於涉世未深,他們的經驗一般較少,這就要求他們不但要注意書本知識的積累,也要注重現實生活中的知識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