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馬車和馬(2 / 3)

這很稀奇,但仍然是可以理解的——癌症是一種源於細胞的疾病,細胞從一個生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生物體,想必也會傳播癌症。然而,勞斯無意間又發現了一個更加奇特的結果。他通過一係列過濾器過濾細胞以後,把腫瘤從一隻鳥轉移到另一隻鳥。勞斯本來以為腫瘤會停止傳播,但是相反,腫瘤像幽靈一般,繼續傳播。有時甚至細胞越少,傳播性越強。

勞斯斷定,負責攜帶癌症的載體,並不是一個細胞,也不是環境致癌物,而是一些潛伏在細胞內的小顆粒。這些顆粒十分微小,能輕易通過大多數濾網,在動物體內持續地產生癌症。唯一具有這些性質的生物微粒,就是病毒。之後,他的這種病毒被稱為勞斯肉瘤病毒(Roussarcomavirus),簡稱“RSV”。

第一個致癌病毒RSV的發現,劇烈地衝擊了“體細胞突變學說”,並引發了尋找更多癌症病毒的狂亂風潮。引起癌症的原因,似乎已被找到。1935年,勞斯的同事理查德·斯科普(RichardSchope)提出了一種乳頭瘤病毒,能在白尾灰兔中引發疣狀腫瘤。十年後,20世紀40年代中期,傳來在鼠和貓體內找到導致白血病的病毒的消息,但仍沒有在人體內發現一種真正致癌的病毒的跡象。

1958年,在近30年的努力後,辛苦的搜尋終於獲得了一個重要成果。愛爾蘭外科醫生丹尼斯·伯基特(DenisBurkitt)發現了一種攻擊性強的淋巴瘤(現在被稱為伯基特氏淋巴瘤)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一帶的瘧疾患兒中局部傳播。這種分布模式暗示了一種傳染因素。兩位英國病毒學家分析了從非洲得到的淋巴瘤細胞,在其中發現了一種傳染因子——不是瘧原蟲,而是一種人類癌症病毒。這種新的病毒被命名為艾巴氏病毒(Epstein-Barrvirus),或者“EBV”。(我們對EBV這個名字可能更加熟悉,因為這種病毒能引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mono)。)

人類致癌病毒的總數現在達到了1。雖然這個數字微不足道,但是癌症病毒學說現在已經流傳開了。一方麵因為病毒在整個醫學界是新的風潮。幾百年來,病毒性疾病都被認為是不可治愈的;如今,有了預防的可能:1952年夏天出現的小兒麻痹疫苗已成為非凡的成就;癌症和傳染病最終會重疊為同一病理本質的想法充滿誘惑,讓人無法抗拒。

1962年,《生活》雜誌在封麵上宣稱:“癌症可能是傳染性的。”勞斯收到了幾百封來信,焦慮的人們詢問暴露在致癌細菌或病毒中是否安全。這種推測很快演變成了歇斯底裏和恐懼。有些人想,如果癌症會傳染,為什麼不把病人隔離起來阻止傳播呢?為什麼不像隔離肺結核和天花病人那樣,把他們送進無菌病房或隔離間呢?一位女士堅信自己已經接觸了一位咳嗽的肺癌病人,她寫道:“我能用什麼辦法殺死癌症細菌?能用煙熏消毒房間嗎?我是否應該退租,搬出去住呢?”

如果“癌症細菌”已經劇烈地感染了一個領域,那就是公眾和研究者的想象空間。法伯成了此說的狂熱信徒。20世紀60年代早期,國家癌症研究所在他的堅持激勵下,開展了一個“專項病毒癌症計劃”,這是在化療研究項目之後,又一次形式明確地係統性尋找人類癌症病毒的計劃。這項計劃像滾雪球一般引起了公眾關注,得到了巨大的支持。國家癌症研究所投資的實驗室裏,上百隻猴子被接種了人類腫瘤,人們期待它們能成為研究、開發疫苗的病毒培養器。不幸的是,這些猴子沒有產生哪怕一種癌症病毒,但這並沒有影響人們的樂觀情緒。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癌症病毒計劃花掉了國家癌症研究所超過10%的預算——近5億美元。相比之下,該所旨在評價飲食對癌症的作用的“癌症營養計劃”,最起碼是同等重要的一個課題,卻隻得到1/20的配額。

佩頓·勞斯被迎回科學的主流,而且被推崇到永恒的科學聖徒的地位。1966年,在被忽視了整整55年之後,他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2月10日晚,在斯德哥爾摩的頒獎儀式上,他像一位複活的救世主一般站在領獎台上。勞斯在他的致辭中談到,癌症的病毒學說還需要人們做更多的工作來細化。勞斯說道:“與產生腫瘤有關的病毒還相對較少。”但勞斯像鬥牛犬一樣扞衛這個學說,不願意認輸,他痛斥癌症可能由細胞內其他原因引起的學說,比如基因突變。“有一個很受歡迎的解釋,致癌基因導致體內細胞基因的改變,用術語稱之為體細胞突變。但是當我們把大量的事實放在一起看時,就能果斷地排除這個假設。”

他到處抱怨:“體細胞突變的假說產生了什麼成果?……體細胞突變假說最重要的結果,就是它對研究人員的影響。對它的信徒人來說,它就像一劑鎮靜劑。”

勞斯提供了自己的鎮靜劑:病毒引起癌症的一個統一假說。他的許多聽眾沒心情理會這些警醒和複雜性,隻是渴望吞下他給的藥。癌症的體細胞突變學說走到了盡頭。研究環境致癌因素的科學家們必須重新解釋,為什麼鐳元素或煙灰會導致癌症(病毒學家推測說,也許這些損害激活了體內的病毒)。

於是,兩種膚淺的學說大膽地結合在一起,過早地形成了全麵的理論。一方提供原因:病毒引起癌症(盡管絕大多數病毒都尚未發現)。另一方提供治療:某種細胞毒素的組合藥劑能治療癌症(盡管大多數癌症的具體組合劑還沒被應用)。

很明顯,病毒致癌作用需要一個更深刻的解釋:病毒這些在細胞中不斷漂流的微小生物,是怎樣引起如此大的細胞生理變化,使其變成一個惡性細胞的?細胞毒素化療的成功,同樣喚醒了一個基本問題:為什麼這樣一些相當普通的毒素,可以治療某些類型的癌症,卻對其他類型束手無策?

顯然,在這一切的背後潛藏著一個更加基礎的解釋,能把因和果連接起來。因此,研究人員需要更多的耐心、勤奮和時間。1963年,國家癌症研究所所長肯尼斯·恩迪克特承認:“我們主導的項目,被人們嘲笑在了解病因之前就想找到療法,就像把馬車放在馬前麵一樣。當然,我們還沒有找到治愈癌症的方法。我們擁有幾十種比項目開展前更好的化學藥劑,但沒有一種能引人注目。這些藥能在某種程度上延長病人的生命、能讓他們舒服一點,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