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遙表同情”(2 / 3)

1865年,蘇格蘭醫生約瑟夫·李斯特(HosephLister),就如何消除巧妙地潛伏在傷口上的“微妙因素”,提出了一項不尋常的猜想。李斯特從傳統的臨床觀察入手:傷口暴露在空氣中,會很快變成壞疽;但封閉的傷口卻往往能保持清潔、不受感染。在格拉斯哥(Glasgow)醫務所的術後療養病房裏,李斯特曾經一次又一次地發現,傷口從一個發炎紅腫的邊緣開始蔓延,然後從內向外發生腐爛,並往往伴隨發燒、流膿的症狀,然後迅速壞死(這是真正的“傷口化膿”)。

李斯特想到了一個遠在巴黎看似無關的實驗——偉大的法國化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把肉湯暴露在空氣中,肉湯很快就變渾濁,開始發酵;而密封在滅菌真空罐內的肉湯依舊清淨。根據這些觀察,巴斯德提出了一項大膽主張:空氣中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菌)落入清湯,滋長,造成了渾濁。李斯特進一步推進了巴斯德的推理——暴露的傷口是血塊和裸肉的混合物,根本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巴斯德肉湯”,是細菌生長的天然培養皿。在法國,落入巴斯德培養基中的細菌,是否也是乘著空氣落入李斯特在蘇格蘭的病人的傷口中呢?

接著,李斯特靈光一現:如果術後感染是細菌引起的,那麼一種抗菌手段或化學藥物也許能起到遏製這些感染的作用。他在臨床筆記中寫道:“我想到,不排除空氣的情況下,在傷口上敷用能殺死懸浮微粒生命的一些輔料,或許就能避免受傷部位的腐爛。”

在鄰鎮的卡萊爾,李斯特曾觀察到汙水處理廠用一種味道芳香、含有石炭酸的廉價液體來淨化汙水。於是李斯特開始把石炭酸糊料敷到術後傷口上(在他看來,運用汙水淨化劑處理病人的傷口,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1867年8月,一名13歲的男孩在格拉斯哥某集市上操作機器時,嚴重切傷了自己的手臂,被送到了李斯特所在的醫院。男孩大麵積開放性創傷,傷口沾滿了汙穢,這種情況下會生壞疽。但是,李斯特並沒有進行截肢,而是敷以石炭酸藥膏,希望保住手臂免受感染。傷口眼看著就要被嚴重感染,似乎要變成膿腫了。但李斯特堅持不動搖,並加強了石炭酸藥膏的用量。一連幾周,所有的努力都看似徒勞。但是,就像著火的繩子燒到了盡頭一樣,傷口開始幹燥。一個月後,揭去藥膏,下麵的皮膚已經痊愈。

不久,李斯特的發明就加入到了“抗癌手術的前線”。1869年,李斯特用一張餐桌做手術台,乙醚做麻醉劑,石炭酸做抗菌劑,為他的妹妹伊莎貝拉·皮姆(IsabellaPim)切除了乳房腫瘤。伊莎貝拉術後並未發生感染,活了下來(不過最終還是在三年後死於癌症肝轉移)。幾個月後,李斯特又為另一名大腿上很可能長了肉瘤的癌症患者進行了大麵積截肢。到19世紀70年代中期,對乳腺癌的手術已經成為李斯特的常規治療手段,手術範圍也延伸到了乳腺之下受癌症影響的淋巴結。

消毒和麻醉這兩項技術的突破,讓手術化蛹成蝶,從中世紀的桎梏中擺脫出來。有了乙醚和石炭酸皂做武器,新一代的外科醫生衝破了曾令他們望而止步的瓶頸,在人體上實現了亨特及其同事當年隻能對屍體進行的複雜解剖程序。一個癌症手術的輝煌世紀展現在人們麵前。從1850至1950年,外科醫生向癌症發起了大無畏的進攻——剖開身體,切除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