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不輸在家庭教育上 (2)(1 / 3)

不要打孩子,讓你們以對孩子們的愛來控製你們自己吧,而且要記住,盡管你們用鞭打來教育他們時,他們還小,還沒有自衛能力,但他們長大以後,你們就得不到他們的歡樂和愛了,因為你們用體罰和過分的嚴厲傷害了他們的心靈。

——捷爾任斯基

一次也不要打他們,因為孩子的智慧和心裏是多麼容易留下痕跡。如果有時候由於自己控製不住,急躁了,由於要為這麼多孩子操心或由於生氣,你處罰了他們,打罵了他們,你一定要在事後向他們道歉,愛撫他們。

——捷爾任斯基

在孩子們痛苦與羞愧時要給以安慰,以便消除你發脾氣時在他們心中留下的一切痕跡。母親要培育自己幼小孩子的心靈,而不是相反。因此,你要記住,他們還是孩子,他們是無法了解你的,所以,無論如何不要在他們麵前發火。

——捷爾任斯基

我多想自己的兒子心中充滿自由和獨立的精神啊!皮鞭的教育隻會使心靈更加怯懦,或越發促其堅持邪惡。我看不出其他效果。

——蒙田

在培育嬌嫩心靈的方麵,我譴責一切體罰。塑造心靈為的是榮譽與自由。強迫與壓抑有著說不出的奴性味兒。我想憑理性、智慧、靈巧都做不到的事情,借武力也不會有更大的效果。人家就是這樣培養我的。

——蒙田

不管誰教養孩子,孩子在自己的小天地裏,體會最深切,感覺最靈敏的,莫過於遭受虐待這回事。

——狄更斯

受罰最重的孩子,長大了很少成為最優秀的人。源於他們的心態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鬱的,很不容易振作起來,很難做什麼事業。

——洛克

子女有被撫愛和受教育的權利,其費用由家庭共同財產來負擔。父母要求子女為自己服務的權力僅以一般性的照顧家庭為基礎,並以此為限,與此類似,父母左右兒女意願的權力也是由懲戒與教育子女這一目的所規定的。懲戒子女的目的不是為了公正本身,而是帶有主觀的、道德的性質,壓抑還在受著本性迷亂的自由傾向,激發孩子們的集體意識和意誌。

——黑格爾

就孩子與家庭而言,對孩子施教的積極目的在於灌輸倫理原則。它以立竿見影的感受的形式輸入,孩子們的心裏由此具備了倫理生活的基礎,即能夠在愛、信任和服從中度過幼年。

——黑格爾

因材施教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

——孔丘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禮記·學記》

因而智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

——蔡元培

每一個解放了的兒童,他懂得自己照顧自己,他不用別人的幫助,在他的歡樂中,映照出人類的尊嚴;因為人類的尊嚴是從一個人的獨立自主的情操中產生的。

——蒙台梭利

在管教方麵具有主要價值的並不是體驗家長的讚許或斥責,而是體驗那些在沒有家長的意見或幹預下他自己行為最終引起的結果。

注入式教學,就是不跟孩子商量,強迫孩子接受,把孩子已經知道了的東西,也照著書去灌輸;不管孩子聽不聽,是照樣念下去,這是片麵的東西,是封建式的教學方式。

——徐特立

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那種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退步。

——斯賓塞

在發展的每個階段,兒童都有他自己的觀察世界和解釋世界的獨特方式。給任何特定年齡的兒童教某門學科,其任務就是按照這個年齡兒童觀察事物的方式去闡述那門學科的結構。

——布魯納

人若旨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人惰於進道,無自得達,自非成德君子必勤勉,至從心所欲不逾距方可放下,德薄者終學不成也。

——張載

習慣一旦培養成功之後,便用不著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了。

——洛克

教育不是旨在形成任何各種各樣的習慣,而僅僅在於形成良好的習慣,即傳統上作為美德來分析的東西。

——艾德勒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