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永遠的困惑(1)(2 / 3)

後來唐朝出了個大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裏又問到這個問題:“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些問題不問便罷,糊裏糊塗地過也沒什麼大不了,但倘若真的較起真來,問這麼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問題,還真讓人類汗顏,令人手足無措。

沒爹沒媽的孩子是不幸的,隻是孤兒。被屈大夫這麼一問,人類便被問得流離失所,無根無襻,找不到家了。一縷淒涼從心底掠過,苦味漫過心頭。

西洋人達爾文告訴我們,人是猿猴變的,孩子們從曆史書中讀到這個論斷時,大笑不已,好像是受了侮辱似的。

日常生活中,我們已很少去關心所謂人類的身世問題,也少了孩子要尋找生身父母的那份迫切。但這終究不意味著問題的不存在。事實上,這個沒頭沒腦的問題一直困惑著人類。與這個問題密切相關的便是:我們為什麼出生?人和動物的不同,大概就是動物不會提問題,而人總是愛問這問那,這似乎是人類的聰敏之處,但未嚐不是大傻瓜所為,因為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無底的深淵,一旦鑽進去就出不來。僅此一端,你就該閉嘴。如果你要顯示你的不同一般的聰敏,非得刨根問底,你就準備著吃聰敏的苦頭。拜倫說,自從有了思想的魔鬼,人類就一天也不曾安寧過。的確,人生的苦惱太多來自這個“思想”,有時簡直就是無事生非,在本無問題的地方找出問題,原本簡單的地方搞出複雜,然後再設法解決。這是許多思想家的出發點和歸宿。圍繞“為什麼出生”這個問題,思想家們傷透了腦筋。斯賓諾莎說,人的出生是一種無奈,隻要從每一個孩子一生下來是哭而不是笑就可以知道。按照斯賓諾莎的解釋,孩子出生時的哭就有反抗的意味,表明了十二分的不情願。我是誰?為什麼活著

我不由得不寒而栗地自問:“為什麼我在這裏,而不在那裏?”因為沒有理由讓我一定在這裏而不在那裏,沒有理由讓我一定生於此時而不生於以後或者從前。

——帕斯卡爾與上述“我從哪裏來?”“為什麼出生?”等問題密切相關而又十分惱人的便是“我是誰?”“我為什麼活著?”周國平說:“為什麼活著?這是一個危險的問題。若問為什麼吃喝勞作,我們很明白是為了活。活著又為了什麼呢?這個問題追究下去,沒有誰不糊塗的。”中國的先哲莊子就曾被這個問題搞得恍恍惚惚。不知為何,他一下子不認得自己了,迷迷糊糊中自己好像是隻蝴蝶,蝴蝶好像就是自己。“不知莊周之為蝴蝶,抑或蝴蝶之為莊周?”

古希臘智者普羅泰哥拉曾說過“人是萬物的尺度”,此名言可改寫為“萬物以人為尺度”。如此。則萬物在“人”的身上找到了確定自身的準則。那麼,“人”自身的尺度在哪呢?第一個試圖對人的存在作出科學鑒定的要算休謨了,他在名著《人性論》中,第一次區分了人的“是”(to be)與“應是”(ought to be),前者指人的事實存在,後者指人的價值存在。前者是一個泛時性的問題,後者是一個曆時性問題。關於前者我們能說甚少,關於後者,又眾說紛紜。

我們通常是這麼來確認自己的,比如,“我是×××的兒子”,“我是×××的父親”。“我是某單位的職工”,“我住在什麼地方”……一旦我們把這些參照係隱去,讓我們孤零零地站在天地之間,對長空日月,對蒼茫大地,捫心自問:“我是誰?”“我為什麼活著?”除了“我就是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外,實在是找不到什麼其他的答案。假定“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成立,那麼隻要活著就應該很滿意,很滿足,而一旦作為目標的“活著”喪失,即活著不成其為活著,則“失望”便連同“失望”的意識主體一並消失,也就無所謂“失望”。也就是說,在“活著就是為了活著”的前提下,是演繹不出“失望”、“痛苦”等結論的,唯一的結論就是幸福、滿足。但事實不是如此,事實是我們活著,我們常常感到苦惱和不幸。

人們不會忘記鐫刻在戴爾菲城神廟上“認識你自己”的這句神諭,這在古希臘曾被視為人類的最高智慧。德國現象學大師馬克斯·舍勒說:“全部哲學的中心問題可以歸結為人是什麼的問題。”他在逝世前幾周還一再強調:“從我的哲學意識第一次覺醒起,‘人是什麼以及他在宇宙中占有什麼地位’的問題,就比其他問題在我心中占有更深的、更為中心的位置。”(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幹百年來,人們一直沒有放棄對自我的追問,從“人是上帝的奴仆”到“我就是我”的主體覺醒,從“人是機器”的異化論到“人是虛無”的存在主義,無論如何不能讓人滿意。周國平說:“人,永遠走在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他已經辭別獸界,卻無法進入神界。他不甘於純粹的生存,卻達不到完美的存在。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卻沒有超出生存的目標。他尋求,卻不知道尋求什麼。人是注定要無聊的。”何處是歸程

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對象是什麼?他總是在想著自己的死亡。

——托爾斯泰莫名其妙地我們“哇”地一聲被拋到這個世界,我們慢慢長大.亦如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但我們比草木痛苦,因為我們有思想,而我們的思想常常拋錨於一個荒涼的地帶,那就是“死”。每一次拋錨,都讓我們灰心,尤其當你春風得意的時候,一想到“死”,所有的高漲的熱情都會結冰,就會變成泄氣的皮球,跳不起來。 死亡讓人泄氣。 但死亡對失意的人卻是一種安慰,充滿溫情,在你最苦惱的時候,想想死,那真是一種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