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生的盲點和誤區(4)(2 / 3)

我們可以忍得了寂寞,卻往往受不了無聊。寂寞較之於無聊。常常顯示出詩的品質,所以寂寞時可以讀詩,而無聊時隻可讀讀小說。漢魏樂府、唐詩宋詞,其所呈現的審美意趣,絕不是無聊者所能把玩的;而宋元話本、唐代傳奇,則可開解無聊,化釋空虛。

羅素說:“人的空虛之感隻是在人的天然的需要容易滿足的情況下產生的。人這個動物,正如別的動物一樣,適宜作各種各樣的生存鬥爭,一旦人依憑了大量的財富,毫不費力地滿足了他所有的欲望。快樂的要素就會隨著他的努力一起向他告別……缺少你所向往的某種東西,是人生快樂不可缺少的一個條件。”(《快樂哲學》)“毫不費力地滿足了所有欲望”,大概是不可能的,但倘若真是這樣,那無疑是十足的空虛。羅素舉例說,假如你的孩子病了,你會感到不快樂,但絕不會感到很空虛;一位富翁,可能常常覺得一切皆空,但是遇到破產時,便覺得下一餐的飯絕不是空虛的事了。 空虛生寂寞,寂寞生無聊,無聊生是非,它們合夥將人生窒息。 因此,人生適時適度的重壓,實在是有益於幸福的。惱怒

要是你的手指頭紮了一根刺,那你應當高興:“挺好,多虧這根刺不是紮在眼睛裏。”

——契訶夫有些人特別愛生氣,簡直碰不得。隻要他睜開眼,總有看不慣的事:隻要他張開耳朵,就一定有不順耳的消息。有人說,生氣就是拿他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這是一點不錯的。我們之所以把生氣看作是幸福之敵,也在於他對自我的傷害與懲罰。

中醫上講:火傷肝,憂傷脾,氣傷心,寒傷胃,勞傷神……一個人在氣頭上是不能不火暴的,別說傷肝、傷心,簡直是傷一切的。生氣是正常的,人生在世哪有一切都順心的呢?但是動不動就生氣則有些不正常。這恐怕與一個人的胸襟有關。一個無憂無慮的樂天者,心無塵芥,快樂如天使,自由如神仙,哪會動不動就生氣呢?心胸狹窄、氣量小的人是很容易生氣的,孩子打了個杯子,他生氣,發一通火;買回來的蘋果平白無故少了二兩,他生氣;等公共汽車,一時不來,他火冒三丈;看電視沒有好台,氣得鼓鼓囊囊的;打麻將原本是找樂的,結果老是不和,那份氣可想而知……生活中讓我們生氣的事太多了,往往是舊氣未消,新氣又至,結果滿肚子曲裏拐彎都是氣,長此以往不病則衰,哪得安生?有人寫了首《莫生氣》的順口溜,大概是勸勉夫妻的:“人生就像一場戲,因為有緣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該去珍惜;為了小事發脾氣,回頭想想又何必;別人生氣我不氣,氣出病來無人替;我若氣死誰如意,況且傷神又費力;鄰居親朋不要比,兒孫瑣事由他去;吃苦享樂在一起,神仙羨慕好伴侶。”

易怒者通常是以己為是,以人為非,若是以人為是,以己為非.則不但不該怒,簡直應該是自悔難當,此其一;而且易怒者必須是極細膩,極敏感的,如果生性遲鈍,凡事大大咧咧,則不大會感覺到他人的不是,何氣之有?此其二;再者便是不依不饒,眼中揉不得沙子,有時簡直是疾惡如仇。此三者缺一不足以怒,不足以生氣。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對易怒的情形作了如下說明:

驕傲使人易怒,過分時就形成一種顛狂,稱為大怒或狂怒。因之,報複的欲望過分而且成為習慣時,就會傷及器官而成為大怒。愛情過分再加上嫉妒,也會成為大怒。一個人在天生靈感、智慧、學識、外表等方麵自視過高,便會形成精神渙散和輕浮,再加上忌妒就會成為大怒。對任何事物的真理的意見過分的強烈,遇到別人反對,也會成為大怒。

我想,生活中讓人生氣惱火的事定然很多,但許多氣還是人們自找的,隻要你稍稍寬容些,豁達些,想開些,許多氣還是可以不氣的。

醫治易怒的毛病,最好是養成寬忍之心,常謂“寬忍”二字,單就字麵而言,也是先有寬後有忍。周作人先生在《忍之味》中,考證出中國對於忍的說法有儒釋道三家,而以釋家所說為佳。忍本身當然並無幸福可言.但作為忍的酬報,則往往能將此時的苦痛兌換成彼時的快樂。《論語》雲,“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見寬忍每每是祥和榮達的必備手段。曆史上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忍,有韓信受胯下之辱之忍.有張公藝九世同堂之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