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人生的盲點和誤區(4)(1 / 3)

有人寄跡山水,有人大隱於市,有人耕之於野,但他們都不孤獨,因為他們情有所鍾。亨利·大衛說:“一個真正勤勉的學生,雖置身於擁擠不堪的教室之中,也能像沙漠中的隱士一樣對周圍一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整天在地裏鋤草或在林中伐木的農夫雖隻孤身一人卻並不感到孤獨,這是因為他的身心均有所屬。”

能夠真正玩味孤獨的人畢竟不多,能夠在孤獨中玩出幸福的感受的人更是寥寥。就連大詩人陳子昂也為“孤獨”哭了一鼻子: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這真是一個天地孤客,走在曆史的洪荒古道。

孤獨絕不是一己獨處時才有的那種感覺,處身人海,置身鬧市.我們有時也會覺得孤獨;孤獨也並非一己獨處時必有的感覺,有時孤燈獨坐,清茶一杯,反會覺得無比充實。孤獨是思無所寄,心無所托,神無所安。孤獨是心之失侶,是心靈的孤單,是一種既無人愛也不能愛人的人生失重。沒有人愛,使他失卻陽光與溫暖,如蟄伏的冬蛇,處身陰冷。不能愛人,使他的生活成為多餘。

孤獨是自私之果,自私是孤獨之根。因為自私,使他失去了愛人的權利和資格,在一切交往中,自私使他隻想獲取而不想付出,他大方地索取,吝嗇地支付。他的愛心受自私的欺侮一天天萎縮,自私在對愛的蠶食中一天天膨脹,最終在喪失愛人的良知中失去了被人愛的資格。

孤獨的人生是一種凝滯的人生,沒有愛的和風吹拂,顯得十分的沉悶,蕩不起一絲漣漪;孤獨的人生是一種狹窄的人生,由於彼此的隔膜而將人生的空間分割為支離破碎的小塊,彼此裹縮其中,無法舒展放鬆。

我以為最孤獨的是最文明的現代都市裏的芸芸眾生。隻要我們讀一讀新近的都市文學,便不難體味都市人灰的人生。

有人在評論都市文學時有這樣的結論:“人們在隔膜中感到寂寞,在隔膜中感到孤獨,在隔膜中顯得那樣陌生,在隔膜中變得異常冷漠……這一切都是都市和都市文化的結果。隔膜,毫無疑問是一種都市病。”

孤獨是現代人的通病,也是現代文明帶給人類的“文明病”。當我們為了緩釋偶爾的無聊而求助於科學時,孤獨就成為一種報應,在我看來,電視就是都市人走向孤獨的第一個教唆犯。伴著電子遊戲、電子寵物、音響以及豢養的諸如名貓、名犬等動物,加之陽台上養殖的盆盆罐罐開放得不合時宜的花草,都使人們在極力擺脫孤獨的同時,又更深地陷入孤獨的罪惡深淵。我們說過,孤獨是既不愛人也不被人愛的一種失重狀態,是處於不關心他人也不被他人關心的人生夾壁,因此擺脫孤獨的唯一方式在人而不在物,也即以愛人之心冰釋不被人愛的人生尷尬。紐約心理學研究所所長亨利曾說:“據我所知,現代心理學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在了解自己與追求自我幸福上,必須訓練自己及犧牲自己,這是經過科學驗證的發現。”一切指示解脫孤獨的途徑,若不意在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障壁,都無異於魔鬼設下的圈套和陷阱;聊天是解除孤獨最宜行也最廉價的方式。寂寞·無聊·空虛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無論如何,“寂寞”、“無聊”、“空虛”都算不得幸福的品質。人們可以偏好孤獨,但卻難以認同寂寞。寂寞和孤獨往往結伴而行,但又各異其趣。禹燕在《風雨夢舟》中曾對寂寞和孤獨作了區分。她說,寂寞中包含著更多的感覺因子,孤獨中沉澱著更多的理性認識。寂寞是能排遣的孤獨,而孤獨則是難以排遣的寂寞。女人的寂寞一般多於男人,而男人的孤獨則多於寂寞。男人常常把孤獨當作寂寞來排遣,但又不得排遣,因此男人的生存常常顯得有些無奈。女人常常把寂寞誇大為孤獨,所以女人便會時常感到空虛。寂寞給人的感覺是難熬,孤獨給人的感覺是無助。

無聊是一種無奈,是沒有依靠,找不到人生的支撐點,是一種漂浮不定的狀態。無聊的前提是閑,倘若生活充實、目標明確。則不大容易無聊。孔子日:“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這實在是有仇無敵的難受。一身的力氣,不知道該幹啥,真是難熬。周國平說:“無聊生於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情。”這種無聊是短暫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既無目標,又無過程,是一種十足的百事無心、茫無出路,是被充分的時間困惑著的,是擁有巨大時間財富而無兌換物的難受。

人生若無寄托,則必陷入無聊。袁宏道在寫給李子髯的信中說:“人情必有所寄,然後能樂;故有以弈為寄,有以色為寄,有以技為寄,有以文為寄。古之達人,高人一層,隻是他情有所寄,不肯浮泛虛度光景。每見無寄之人,終日忙忙,如有所失,無事而憂,對景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這便是一座活地獄,更說什麼鐵床銅柱刀山劍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