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文獲得“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學會首屆年會實務類”優秀獎。
張冬梅
(浙江科技學院社會科學部)
摘要:冷戰結束後,人類所麵臨的經濟、政治、生態等問題越來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來對全球的事務進行共同的管理,全球治理順應了這一曆史發展要求。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凸顯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深層問題,使全球經濟治理成為國際社會一件十分引人注目的實踐問題,20國集團(G20)在此次危機的全球治理中脫穎而出,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中國在參與20國集團(G20)係列活動和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經濟治理中表現突出,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國國內政策和國際活動的關注,如人民幣國際化等問題,給中國帶來了機遇也同時帶來了挑戰。
關鍵詞:全球治理;金融危機;20國集團;中國;啟示
一、全球經濟治理
冷戰結束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深入和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的調整,國家主權事實上受到嚴重削弱,而人類所麵臨的經濟、政治、生態等問題則越來越具有全球性,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對全球的事務進行共同的管理,全球治理順應了世界曆史發展的這一內在要求。“從國際層麵看,全球治理是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問題之一。”俞可平,張勝軍.《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1.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的爆發,凸顯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深層問題,使全球經濟治理成為目前國際社會一個十分緊迫的實踐問題。
(一)全球治理的涵義
全球治理理論最初由前社會民主黨國際主席、國際發展委員會主席德國前總理勃蘭特於1990年在德國提出。1992年,瑞典首相卡爾森(IngvarCarlsson)等28位國際知名人士發起成立了“全球治理委員會”(CommissiononGlobalGovernance),並由卡爾森和蘭法爾任主席,該委員會於1995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之際發表了題為《我們的全球之家》(OurGlobalNeighborhood)的研究報告,較為係統地闡述了全球治理的概念、價值以及全球治理同全球安全、經濟全球化、改革聯合國和加強全世界法治的關係。
根據“全球治理委員會”的定義: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衝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采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製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製度安排。它有4個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製,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製度,而是持續的互動。俞可平,張勝軍.《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6):5-6.
(二)全球經濟治理
全球安全、生態環境、全球經濟、跨國犯罪、基本人權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影響或者將要影響人類的發展,這些問題依靠單個國家難以解決,因而必須依靠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由於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全球金融市場、全球經濟安全、債務危機、國際彙率等全球性經濟問題成為國際社會需要特別關注和解決的主要問題,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全球經濟治理成為全球治理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麵。“在經濟更加一體化國際化的情況下,經濟活動的控製問題是治理(governance)問題,而不僅僅是政府統治(governments)繼續發揮作用的問題。”[英]保羅·赫斯特,格雷厄姆·湯普森.《質疑全球化--國際經濟與治理的可能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341.
全球經濟治理是指通過合作、協商、夥伴關係、確立認同和共同的目標等方式實施對全球經濟的管理。它是一個上下互動的管理過程,治理的實質在於建立在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認同之上的合作。
(三)全球經濟治理的曆史與現狀
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經濟危機之所以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國的不合作立場,各國紛紛采取以鄰為壑的經濟政策,加深了危機的程度,損害了全球共同利益。
發生在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是繼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大危機之後,對世界經濟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重大事件。當時的國際社會沒有能及時組織強大的國際合作以應對危機,國際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開出的藥方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亞洲國家和地區遭受了嚴重災難。亞洲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係存在著嚴重缺陷,包括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曆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治理機製如三大經濟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都沒有能夠遏製危機的蔓延,暴露出全球經濟治理模式的嚴重缺陷。
作為世界經濟三大支柱的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貿易組織,其效能越來越低下,這些機構本身就是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旨在減少全球貿易壁壘的多哈談判8年過去了,仍沒有結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麵對金融危機無能為力;在以“金磚四國”崛起為標誌的新興經濟體的不斷發展壯大,有富人俱樂部之稱的西方7國集團(G7)難以主導世界經濟發展的格局;8國集團(G8)也遠不能解決全球日程上的一係列問題。
全球化帶來了一係列國際問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和治理。“全球化經濟的第一個主要後果可能是:從根本上說,全球經濟的治理是成問題的。”[英]保羅·赫斯特,格雷厄姆·湯普森.《質疑全球化--國際經濟與治理的可能性》.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9):13.
二、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治理
2008年9月15日,有158年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轟然倒下,不久美林證券宣布將與BankofAmerica合並,始於華爾街自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隨即席卷全球。
(一)金融危機與全球經濟治理
金融危機凸顯了在全球化進程中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性。“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是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與國相互依存日益緊密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合作應對是正確抉擇。”胡錦濤.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在20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上的講話.中國經濟網,2009,在這場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國際合作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一起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積極努力,力圖避免重蹈覆轍,各國政府的政策導向影響著國際金融危機未來的走向。正是在國際合作的共同努力下,全球經濟治理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世界經濟朝著複蘇的方向發展。
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全球經濟治理中,發展中國家已不再隻是“觀眾”,而是積極發出自己的聲音,逐漸成為參與者、規則製定方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重要力量。
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在華盛頓召集了由7大工業國財長和央行行長組成的會議,討論應對危機的方案時,包括一些美國要人在內,再次要求把其他大國,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邀請來,一起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因為現存的國際金融體係、7國集團機製在相當程度上過時了,或者不足以應對危機的局麵。。而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是全球經濟的組成部分,都應有權以平等的身份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過程。金融危機的爆發證明原有的經濟治理模式存在嚴重缺陷並產生了消極後果,金融危機席卷了全球,光靠發達國家已不能應付金融危機,由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參與的全球合作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作為具有廣泛代表性的20國集團,是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國際經濟金融危機的重要有效平台”胡錦濤.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上的講話.中國經濟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