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20國集團(G20)與全球經濟治理

1999年9月25日,20國集團(G20)由8國集團財長在華盛頓宣布成立。這個國際論壇由歐盟、布雷頓森林機構和來自19個國家的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組成,其宗旨是作為布雷頓森林體係框架內非正式對話的一種新機製,推動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並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從1999年到2009年,20國集團(G20)走過了十餘年的曆程,影響力逐漸擴大,特別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其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在2009年9月的20國集團(G20)領導人匹茲堡峰會上,20國集團(G20)永久取代了8國集團(G8)的地位,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首要全球性論壇。

20國集團(G20)占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90%,世界貿易總額的80%和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比8國集團具有更大的代表性和可信度。解決發展中國家問題離不開發達國家,解決發達國家問題,同樣離不開發展中國家。20國集團(G20)最突出的特點是將具有地區代表性的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聚到一起。20國集團(G20)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協商,共同應對國際問題的平台,成為充當全球經濟治理角色的不二之選。金融危機發生後,20國集團(G20)舉行了3次領導人峰會,多次的財長會議,各國政府協調政策,實施經濟刺激計劃,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應對金融危機。在匹茲堡峰會上,20國集團(G20)領導人正式決定將峰會機製化,同意自2010年起每年舉行1次峰會。

新興市場國家成為影響全球經濟決策重要的一極,在中國與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積極努力下,20國集團(G20)促成了國際金融改革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20國集團(G20)在匹茲堡峰會後發表的《領導人聲明》(G20,Leaders’Statement,thePittsburghSummit,25September2009,page3)中同意將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目前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約43%的投票權份額水平提高至少5個百分點,將發展中國家和轉軌經濟體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至少增加3%。這顯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金融體係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這是發達國家在其主導地位不被撼動的前提下作出的讓步,發展中國家要爭取更多的權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國集團(G20)對全球經濟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對20國集團(G20)未來的作用和發展前景正拭目以待。龔建忠.G20峰會:中國將如何發揮作用.新華網,2009,20國集團(G20)取代8國集團(G8)符合全球治理的需要,也是曆史發展的趨勢,但是20國集團本身是在7國集團的主導下進行,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7國集團的製約,因此如何擺脫7國集團的主導地位,實現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平等對話,仍是一個需要持續努力的過程。

(三)全球經濟治理的目標任務

在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計劃與國際合作下,世界經濟開始複蘇。經濟複蘇的狀況令人寬慰,但危機的根源仍令人擔憂,經濟複蘇是國際合作的結果,避免了大蕭條的出現。但是從經濟周期看,出現反彈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世界經濟的複蘇能否持續,仍然存在著不確定性。

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認為,最大的挑戰是“滑回自滿”。世界經濟雖已呈現複蘇跡象,但經濟不會立即回到人們所習慣的過去那種增長速度,必將是“較為緩慢”的。同時,失業率還在繼續上升,產出缺口仍然存在。他還提醒要注意“複蘇的周期”。目前的複蘇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國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其中很多措施會在2009年底到2010年初結束,屆時需求能否從公共部門轉移到私人部門,還是一個未知數。佐利克.複蘇不要想當然..

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回暖跡象,但我們必須看到,世界經濟複蘇將是一個緩慢曲折的過程。“經過華盛頓和倫敦兩次金融峰會,國際社會信心增強,金融市場趨於穩定,世界經濟出現積極變化。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世界經濟形勢好轉的基礎並不牢固,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實現全麵複蘇將是緩慢和曲折的過程。”胡錦濤.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在20國集團領導人第三次金融峰會上的講話.新華網,

目前,全球經濟治理機製基本上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金融和經濟機構中的代表權、發言權和決策權都明顯不足。因此,改革目前的全球經濟治理機製的一些弊端,為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製度環境,是全球經濟治理的目標所在。

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暴露了全球經濟治理中長期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因此,國際社會應汲取教訓,努力形成有效的全球經濟治理機製,通過各方平等參與、協調合作,共同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全球性問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國際合作應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之上,因此,“全球治理的目的應該是增強全球經濟的活力,使所有國家都有平等參與全球經濟增長的機會,實現全球共贏”

三、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啟示

中國在危機發生後,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出台了一係列經濟刺激計劃,包括4萬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計劃。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發展。雖然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的不利影響繼續顯現,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長期向好趨勢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支撐中國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根基沒有動搖。“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推出一係列擴大內需、調整結構、促進增長、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並取得初步成效。2009年上半年,在外需嚴重萎縮的情況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1%。這表明中國通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是有效的,中國經濟增長為世界經濟複蘇作出了貢獻。”胡錦濤.全力促進增長推動平衡發展--在20國集團領導人第三次金融峰會上的講話

(一)啟示一:金融危機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這次爆發於發達國家的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我國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的缺陷,也向我們提出了經濟轉型的戰略目標。

溫家寶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是深遠的,對我國經濟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溫家寶.主持召開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中國正在努力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把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胡錦濤.攜手合作同舟共濟--在20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上的講話.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