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3 / 3)

“異”是發展的基因,是創造的活力,是文明的火種。《國語·鄭語》中雲:“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就是說,把相同的事物疊加起來,那是不能產生新生事物的。

“同”是發展的路軌,是創造的土壤,是文明的載體。“同”與“異”有著和諧的關係,兩者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無異的“雷同”是一種僵化,無同的“怪異”是一種退化,異同相容才是一種積極的進化。存異也好,尊異也好,納異也好,都是為了更好地求大同,使異同相互促進,推進個人和社會的進步。

求同難,存異也難,敬其所異就更難。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求同存異呢?

要學會寬容和忍讓。寬容和忍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求同存異的基礎。我們把“同”理解為“兼容”了許多“異”的“大同”,是由許多“異”組合、化解而成的“同”,而不是排斥、撻伐了“異”之後的“苟同”。這樣,所容納的東西越多、越寬,就越能“存異”。因此說,寬容與忍讓像河床,河床越寬廣、越深厚,含水量就越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要做到溝通與理解。人都有感情和尊嚴,都有個性和偏好。因而,相互溝通,是相互理解的前提,也是求同存異的橋梁。十九世紀,德國的化學家維勒和萊比希,有著截然相反的氣質和性格。萊比希豪爽開朗,富於挑戰性;維勒溫和沉靜,遇事不露聲色。他倆的性格如同水火,別人說維勒是“一盆冷水”,萊比希是“一團烈火”。兩人合作伊始,很不習慣,常有摩擦。但由於他們經常溝通,加深了彼此間的理解,並共同致力於相同的科學課題,努力從對方身上汲取有益的啟示,求大同,存小異,化小異,擴大同,兩人的關係越來越默契,使得學術研究相得益彰,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共同成了有機化學的創始人。這個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隻有奉行略小節而取大義的“模糊哲學”,才能在大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搞好人際關係,廣結善緣,團結更多的人去共同奮鬥。這個故事還昭示我們:性格迥異的人若能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就能使得智慧不斷升華,就能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就。

我們不僅需要在同中存異,也需要在異中求同。異中求同需要有相同的誌趣。宋朝的王安石和蘇東坡都是文壇上頗有成就的人物,同時也是政壇上兩位著名的活動家。對待改革方麵,王與蘇見解不同,矛盾尖銳。但是,由於他們二人都是以是否對國家和百姓有利為出發點,而不以個人的得失來觀察對方,故見解雖有不同,並不影響個人之間的關係。而且,王、蘇二人還結成了知心好友,不僅有詩文相互切磋,而且時有歡聚,對酒吟詩。王、蘇是見解不同而友誼長在的楷模。利國利民之誌和詩文之趣使二人超越了觀點不同的樊籬,成為難得的朋友。

古人雲:“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現代科學認為,沒有差異,就構不成生機勃勃、內涵豐富的社會。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應該更自覺、更努力地去實踐“求同存異”。“同”,是團結的基礎。我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應當著眼於“同”,珍視“同”、擴大“同”。同時,在同一個大目標、大原則、大利益的前提下,我們也要正視“異”、承認“異”,尊重“異”、廣聽“異”,並有篩選地采納“異”。這樣,才能使大家同心同德,共創偉業;才能使眾人心情舒暢,齊心協力,使我們的祖國日新月異。

我既好求同,又喜存異,並把“愛其所同,敬其所異”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78.取人之長續短,取人之厚補薄

人有一長處,即有一病處,其病處在所長之中。

——呂坤《呻吟語·問學》

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我非常喜愛宋代盧梅坡的這首詠梅詩。

梅花和雪都有自己的獨特之美,但二者相比又有各自的不足:梅花雖香但比起雪白則遜色三分,雪雖然比梅花白,但“輸梅一段香”。此詩寓喻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不應拿自己的長處去比別人的短處,而應在對比中,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我國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們,在談到道德倫理和完善人格時,總是倡導人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楚辭·卜居》雲:“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晏子春秋》說,要“以人之長續其短,以人之厚補其薄。”《呂氏春秋·用眾》雲:“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還形象而深刻地舉例說:“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夫取於眾,此三皇五帝之所以立大功名也。”以此來告誡人們,曆史上那些立大功、成大名、有成就者,皆因取眾家之長。可見,博采眾長、取厚續薄、擇優於己、化劣為優,是一個人治學、修身、成才、立業之寶。

要取人之長首先要善於發現他人之長,隻有發現、承認他人之長,才能自覺地向他人去“取長”。然而,要做到這點很不容易。一是因為有人一見他人比自己強,就感到自己暗淡無光,心態失衡,不肯放下架子去向他人學習;二是有的人“氣人有,笑人無”,你有本事他生氣,說你逞能;你沒本事他笑話你,說你無能。奸佞之輩,妒火炙心,常常采用卑劣手段去貶低他人,抬高自己;三是有的人缺乏辯證頭腦,或抱有偏見,隻見他人所短,無視他人所長。

要補己之短,首先要敢於承認自己之短,並且要知道所短帶來的弊端。有的人隻知己長,不知己短,或隻談己長,常道人短。其實,“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一個人隻有補己之短,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如不注意補己之短,就會降低人生的價值。其結果,不僅會使事業衰敗,還會影響自己的前途。在現代管理決策學中有一種“木桶理論”:假如組成木桶的木板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盛水的多少,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也不取決於木板平均的長度,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使木桶多盛水,就需將最短的那塊木板“補短”,使其增加長度。這樣,才能增強整體優勢。如若那塊短木板不能補己之短,就要把它換掉。可見,自覺補己之短是多麼重要。

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施展自己的才華,完善自己的人格,就要在人生之路上自覺地掌握“取長補短”這一良方妙法。

79.謹防玫瑰色的陷阱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洪應明

青年人涉世不深,又多純真善良正直,所以常常受騙上當。人類的自身是最能幫人的,也是最能害人的。所以,一定要有自我保護心理。常言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這是人們對世事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為人善者的忠告。在戰場上,仇敵相向,真刀真槍,互有防備,是武力與膽識的較量。可是如果換一個方式,交戰一方施以詭計,暗設埋伏,那麼沒有防備的一方必將落入包圍圈之中。所以要特別警惕這樣的暗圈啊!

所謂暗圈是指以詭計害人的圈套。在我們生活的詞典裏,很早就有“圈套”、“暗圈”之類的詞彙。圈套是獵人在捕獵前設下的網子,裏麵有誘餌,引得獵物走進而落網。這樣的網隻有精心地把它設在暗處,才易於捕獲到獵物。然而把暗圈引申到我們生活中,則有著更深刻的含義了。因為人類社會有高低貴賤之分,有貧富懸殊之差,有思想認識之分歧,更有著爭權奪利的官場角逐。正直的人往往被暗箭所中傷,奸佞之人則因隱設暗圈而得手。由此可見,暗圈是奸佞賊子的武器,暗圈是奮進之士的陷阱,是斷送事業的鴉片,是扼殺、埋沒人才的墳墓。我們要警惕暗圈,不要成為暗圈設計者的犧牲品。

曆史是一麵最公正的鏡子,自古以來映出了許多故事都告誡後人,要心明眼亮,頭腦清醒,以減少不必要的挫折與傷害。於是有“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等古訓,這是對慣於設置暗圈者與無心防備暗圈者兩種人的忠告。

暗圈的形式多種多樣:有投其所好者,以獲取對方信任;有笑語盈盈者,以麻痹對方;有口蜜腹劍者,以贏得對方的好感;有兩麵三刀者,以從背後向對方刺去……

暗圈是黑暗中的藍光,它會迷惑人的眼睛,使人真偽不分;暗圈是深穀中的幽靈,會把人引入死亡之門;暗圈是被遮掩的陷阱,它能吞噬人的心靈與生命。

設計暗圈的人都要施展一些招數,使暗圈乍看上去就像一個美麗的花環,誘你向它走去。《韓非子》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中山國有一位公子,國王不大喜歡他。他飼養的馬很瘦弱,車子也很破舊。國王身邊有一個侍從與公子不和,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加害公子,他對國王說:“公子的馬很可憐,給他增加一點馬料吧。”國王拒絕了。這天夜裏,侍從就叫人到存放幹草的倉庫放火,國王大怒,說:“可惡的公子,怨恨我沒有給你增加馬料就放火。”於是下令處置了公子。這個侍從設置暗圈達到了陷害公子的目的。公子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況下遭到了暗算,實在冤枉!

嫉妒心理是設置暗圈的重要原因。妒火中燒的人,見到別人超過他時,便會抹黑誣陷,見到對方有危難時,便會落井下石。《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鄭莊公閱兵,年邁的潁考叔與將軍公孫子都在校場上爭奪兵車,公孫子都根本沒把潁考叔放在眼裏,可是這時他卻比不過老將軍,便懷恨在心。兩個月後,鄭莊公攻打許國,潁考叔又奮勇向前,在城頭舉起大旗,公孫子都又妒又恨,怕潁考叔立下大功,就在混亂中把潁考叔射死。當時人們都以為潁考叔是被亂箭所射,後來才弄清真相,曆史劇《伐子都》說的就是這個故事。可見,嫉妒他人、爭名奪利是設置暗圈、背後放箭的始因!

據史書記載,魏王送給楚王一個美女,楚王很喜歡她。楚王的夫人鄭袖醋意大發,對這個美女恨之入骨,卻又假裝喜歡她。鄭袖告訴她說:“國王很喜歡你,但嫌你的鼻子難看,你見到國王,用袖子把鼻子掩住,那國王會更加喜愛你。”這位美女便照著去做了,楚王問鄭袖:“為什麼她見了我就掩鼻子?”鄭袖說:“她曾說過討厭聞到大王身上的臭味。”楚王聽了大怒:“割掉她的鼻子!”侍從得令一刀把美女鼻子割掉了。這位美女為了取得楚王的寵愛而中了鄭袖設置的圈套,落了個傷及自身的悲慘結局。

有人總結了設置暗圈的八種方法:一曰誘騙,二曰誘劾,三曰誘察,四曰誘謝,五曰誘離,六曰誘陷,七曰誘諫,八曰誘殺。其實設置暗圈的方法還有很多種。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必須審慎處世,謹防受到各種各樣暗圈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