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2 / 3)

“攻必求克”,不僅要有耐力,而且需要有義無反顧、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智謀、膽量和魄力。《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破釜沉舟”故事,就給人以很大的啟示。秦國的軍隊圍攻趙國巨鹿,楚懷王派宋義做上將軍、項羽做副將,領兵救趙。因宋義害怕和秦軍決戰,因此楚軍行至安陽就安營紮寨,一連四十六天按兵不動。項羽一怒之下殺了宋義,然後“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結果項羽的士兵個個英勇作戰奪得了勝利。正如唐代李愬所說:“抱必死之心與必勝之氣,以與敵戰,則何敵不摧,何敵不克?”

攻必求克的過程必定是戰勝困難、戰勝失敗的過程。在困難和失敗麵前,應像古人所講的“當死中求生,敗中取勝”(《隋書》),切忌“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半途而廢。生活中常遇到這種情況:隻有“行到水窮處”,才能“坐看雲起時”。許多人都在尋找和欣賞生命的彩雲,但是行到險阻處便畏難而返,結果當然沒有收獲。須知,“失敗的次數愈多,成功的機會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後一分鍾來訪的客人”。我們還應記住《戰國策·秦策五》中所講的一句名言:“行百裏者半九十。”意思是,一百裏路,走了九十裏隻能算走了一半的路程,最後的一段路最艱難,以此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就愈加艱難。因此,已經看準了的事情,已經做起來的事情,就要有一不做二不休的氣魄,就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當然,攻必求克,不是要人們不顧客觀規律、不講客觀條件而魯莽地去硬碰、硬拚。它要求我們要順時而行,量力而為。古人講得好:“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這恐怕也是攻必求克的一個秘訣。

75.聰明人讓自己適應世界,

愚蠢者讓世界適應自己

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

——荀子

臨機應變,就是根據情況的變化,掌握時機,靈活應策,處世有方,以適應變化了的情況。

皓月有陰晴圓缺,山巒有崎嶇坎坷,海洋有波峰浪穀,人生有艱難險阻。生活不是一池靜水,而是一股激流,瞬息萬變,誰都可能遇上意料不到的變化。人們隻有迅速做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恰當的應變之舉,才能駕馭事態之舟,使之朝著有利的方向前進。

臨機應變需要冷靜和機敏。《宋史·曹瑋傳》記載,宋代名將曹瑋統兵拒西夏時,一天正與客人下棋,部下前來報告:有士卒叛逃到西夏。曹瑋迅即答道:是我派他們去的。“(西)夏人聞之,即斬叛者”。士卒叛逃渙散鬥誌,向來是兵家大忌。曹瑋臨機應變,僅用一言便借敵人之手除掉叛逆,從而穩定了軍心。

臨機應變需要明智和曉理。蕭伯納有一句通俗而又富有哲理的名言:“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適應世界,不明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適應自己。”誰要是硬讓世界適應自己,誰就會碰壁、吃虧、倒黴、失敗。《呂氏春秋·察今》就講了這樣一則故事:楚國人要偷襲宋國,派人先在澭水裏設立了標記。不料流水突然上漲,而楚人仍然“循表(表,標記)而夜涉”,以致“溺死者千有餘人”。澭水暴漲,楚人不采取應變措施,還是按照原來的標記渡河,焉能不敗?

臨機應變需要靈活和果斷。在工作中,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突然的變化。此時,需要及時采取靈活措施,促其轉危為安,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化危機為生機。《生活應變大全》中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家時裝店正在籌備時裝展覽,並且登出了廣告。可就在展覽前十多天,店裏兩名主要裁縫同時病倒,眼看展覽舉辦無望。此時店主急中生智,以現有的半成品舉辦了一次展覽。這與眾不同的展覽吸引了大量客戶,前來訂貨的人絡繹不絕。臨機應變使這家時裝店不僅絕處逢生,而且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臨機應變需要有辯證發展的觀點。變是宇宙之規律,正如《楞嚴經·卷二》中所雲:“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保直(止)月化,兼又日遷。”意思是說:豈止是年年有變化,而且是月月有變化;又何止是月月有變化,而且日日都在變化,尤其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更是這樣。要想與時代發展的節奏合拍,必須自覺根據主客觀條件的變化,及時地修正原有的設想,或調整自己的行為。社會實踐告訴我們:變則活,變則靈,變則新,變則贏。

臨機應變需要有預見性。要適應變化就必須預料變化。事物發展是必然的。變化有明顯的,也有隱約的;有顯露的,也有不露形跡的。這就需“見微而知著”,預料其必然。正如《荀子·君道》所雲:“與之舉措遷移,而觀其能應變也。”這就需要有掌握事物發展規律的本領。“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隻有事先預料到事物可能會發生變化,在思想上有所準備的情況下,才能從容應變。

臨機應變需要有良好的素質。臨機不是“投機”,應變不是“詭變”,而是一種高素質的、不失原則的、靈活應變的處世哲學。它需要有洞察事物的敏銳性,判斷事物的準確性,適應變化的靈活性,處理問題的果斷性。這樣,才能遇變不亂,處變不驚,臨機應變,以變取勝。

76.大路萬千,唯中道可通達天下

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

——《論語·堯曰》

允執其中,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為人處世方麵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凡照此去做,百事皆和;凡不照此去做,諸事皆惡。

允,誠信;執,保持;中,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亦即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德。它要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遵守適度而不走極端的行為準則,堅持走不偏不倚的中和之路。《論語·堯曰》記載,堯在晚年把王位傳給舜時說:“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意思是說,上天的大任落在你身上了,你要誠信地堅持不偏不倚的正道。舜傳王位給禹時,也說了這番話。可見,我們的祖先不僅把“允執其中”當作為人處世的方法,而且把它作為從政治國的方略。

“允執其中”這一成語,其重點是個“中”字。古代哲人把“中”作為一個哲學問題來研究,關於“中”的論述很多:“不偏謂之中”,“無過無不及,便是中”,“中者,無所偏倚,無過不及之名也”,林林總總,不勝枚舉。這裏的“中”,用今天的語言來講,就是要掌握分寸,適時適度,恰到好處。在工作中,既不能過“左”,也不能過“右”。實踐告訴我們:“左”了不得了,“右”了了不得。“不得了”和“了不得”都會給事業帶來損失。如若能夠做到允執其中,對於培養健全人格,協調人際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推動工作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要做到允執其中,並非易事,需要做到五忌:

一忌行過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能太剛,不能太柔,不能太緩,不能太急。正如司馬光在《答李大卿孝基書》中所雲:“太剛則暴,太柔則懦,太緩則泥,太急則輕。”就是說,太剛則易暴躁,太柔則易怯懦,太緩則易拘泥,太急則易輕率。因而“要歸諸中和而已矣”,才能更好地為人處世。

二忌失度不足。過頭為過度,不足為失度。因而待人處世既不能有過頭言行,又不能言行不到位。我們反對“過”,但不能與開拓進取精神相悖,而應該在不超速的前提下開足馬力,朝著既定的目標穩步前進。

三忌待人偏私。允執其中要求待人處世要公平、公正、公道,無所偏私。古人雲:“公則百美基,私則百弊生。”就是說,公正是各種美德的根基,偏私是各種弊端的源頭。在生活中之所以產生偏袒、偏護、偏差,是“偏在於多私”。曆史的經驗告訴人們,成功與失敗的一條重要原因,就是“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呂氏春秋·貴公》。在任何情況下,不以個人好惡和一己之私對待人和事。從政不奉奸,交往不媚俗,對遠不加非,對近不偏袒。

四忌折衷調和。允執其中之德,並非是那種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的處世之方。不分是非,折衷調和,並非是儒家倡導的中庸之德的原意。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孟子和宋明理學的代表朱熹都是高揚中庸之德的人,但他們又極力反對不分是非,折衷調和,同流合汙,把中庸之德與無原則的調和區別開來。我們今天在把握“中”時,切忌走向無原則的折衷調和。

五忌允執無權。《孟子·盡心上》雲:“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允執無權,其意是說:固執著中庸之道而沒有靈活性,不知道根據實際情況而把握“中”。在這裏,孟子主張體察不同環境和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中”。權,即合理的變通。如果固執於一點,那就陷入“賊道”,損害仁義之道。

願朋友們將允執其中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如果人人都注意到這一點,那將有助於社會的穩定、人際關係的調和、工作事業的發展和生活的幸福。願中華大地永遠吹拂著允執其中的春風!

77.大道一而何求其他同

愛其所同,敬其所異。

——自題

人類社會是由有著許多共性的單個人組成的。人類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又都有著獨特的個性,有著千差萬別的不同點。可以說,人類社會是一個有同有異的群體。因而“同”與“異”就成了人類社會難以回避的一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對立的矛盾範疇。

在人類曆史的漫漫長河中,有過“百家爭鳴”,也有過“獨尊儒術”、宗教統治、排斥異端等社會現象,人類在“同”與“異”的比較和較量中,不斷向更理智、更科學的方向前進。從曆史發展中可以看出,對待“異”的問題,可以說有三種境界:一是“黨同伐異”,即將不同學說、不同觀點視為異端邪說,進行無情的討伐;二是求同存異,在求大同的前提下允許異的存在,這可以說是進了一大步;三是敬其所異,即對不同的意見、觀點,不僅允許其存在,而且予以敬重,對合乎科學之論采取“求同納異”之舉。故曰:“敬其所異,乃是最高思想之境界。”

求同,是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同時,人們深刻地意識到,在發展自然科學,推進社會改革,繁榮文化藝術等方麵,也需要有“異”的存在,從“異”中去吸收新的營養。我們平時所說的“日新月異”、“標新立異”等,都說明了“異”與“新”的內在關聯,也說明了“異”的存在價值。可以說,沒有“異”就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就沒有競爭,沒有競爭就沒有生氣,沒有生氣就沒有創造和發展。更何況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事,本來就是水流千遭殊途同歸,隻要道路、方向、目標是一致的,又何必去苛求什麼其他小湍的同與不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