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三思而後行”與“兩次足矣”
視之所見,聽之所聞,一切要個思字。
——《魯齋學案》
我們生活在萬花筒似的社會中,要認識社會,改造自然,獲得事業的成功,均需培養自己“三思而後行”的品質。
我國古代先賢們對這個問題有過許多深刻的論述。《論語·公冶長》中講:“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元代關漢卿說:“事先要思免後悔。”明代馮夢龍說:“事不三思終有悔。”清代魏裔介說:“慎言謹行是修己第一事。”他認為品德修養,最重要的是言行謹慎。
在我國民間,不僅廣泛流傳著“三思而後行”的格言,而且流傳著“三思而後行”的故事:從前,古宋河畔住著盧氏哥倆,哥哥叫正德,弟弟叫正智。哥哥寫得一手好字,靠賣字為生,過得很窮苦;弟弟善於經商,家裏生活得很富裕。
這年,哥哥見弟弟家麥地的小麥熟透了,還沒割,就到弟弟家提醒弟弟不要把小麥糟踏在地裏。弟弟沒在家,弟媳毛氏正在擺弄著金銀首飾。她見窮困不堪的哥哥來了,就把手裏的金戒指往桌上一放說:“你弟弟不在家,你來幹什麼?”盧正德說明了來由之後說:“如果人手不夠,我可以幫助你們收割地裏的麥子。”
偏巧,在盧正德走後,毛氏的金戒指不見了。她想:一定是哥哥偷走了。毛氏氣衝衝地對丈夫盧正智說:“你那好大哥變著法偷我的東西!”正智一聽,氣得直跺腳,找到哥哥大聲吼:“你裝什麼好人,將我老婆的金戒指偷走!你今天拿出來咱啥話也不說,若不拿出來我就去告你。”盧正德見自己怎樣表白辯解弟弟、弟媳都不信,便一咬牙,說:“就算我偷的,我賠!”他把家裏財產賣了,照他們說的賠了,自己隻好沿街去討飯。
一天,毛氏掃地時滾出一個閃閃發光的東西來,定睛一看,正是那隻金戒指。正智後悔不該輕信老婆的話,跪在哥哥的麵前,說:“要打要賠由哥哥發落。”還說:“我隻恨世上沒賣後悔藥的。”哥哥說:“後悔藥嘛,我倒是有一劑。”說著盧正德提筆寫了五個大字:“三思而後行。”他一麵交給弟弟一麵說:“凡犯錯誤,皆因事先考慮不周,三思而後行,方能免除後悔。”盧正智說:“弟弟一定牢記。”
轉眼過了一年,盧正智做生意三四個月沒回家。他常聽人說:男的長期離家妻子十之八九要變心。於是便回家探聽探聽妻子是否變心了。他進院後悄悄走到窗下,透過小孔往屋裏一看,不好了!他看見妻子正和一個頭戴禮帽、身穿長衫的男人擁抱。他未看第二眼,便怒火衝上心頭,提著院裏鍘刀就往屋裏衝,決心把妻子和那個男人劈成兩半。眼看兩條人命就要喪在鍘刀之下,此時,他突然想起哥哥寫的“三思而後行”的條幅,便停了下來,心想:慢來!即使是妻子真的與別的男人勾搭,也要先弄個明白,再動手也不遲。想到這兒,他提著鍘刀走進了屋。這時毛氏懷裏那個頭戴禮帽、身穿長衫的人大呼一聲“爹!”他一看,原來是自己的女兒小香。女兒說:“你不回來都快把我娘惦記死了。我娘給你買的帽子,做的新衣讓我先試試,她見我穿戴後的樣子很像你,喜得她一下子就把我抱了起來。”小香接著問:“爹,你拿著鍘刀做啥哩?”
盧正智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含著淚說:“孩子,別問了,是你大爺‘三思而後行’的五個字救了你娘倆的命啊!”
這個故事很是令人深思。故事的前半段說明“禍常發於所忽之中”;故事的後半段說明“禍不入慎家之門”。它告訴我們,說話、辦事都要三思而行。要三思而行,就需做到多思、深思、善思。
多思利於防患。多思是多方麵的,即在看、聽、說、做諸方麵都要認真地思索。孔子在《季氏》篇講:“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怒思難,見得思義。”意思是說,君子有九種考慮:看的時候,考慮看明白了沒有;聽的時候,考慮聽清楚了沒有;臉上的神色,考慮溫和嘛;容貌態度,考慮莊矜嘛;說的語言,考慮忠誠老實嘛;對待工作,考慮嚴肅認真嘛;遇到疑問,考慮怎樣向人家請教;將要發怒,考慮會有什麼後患;看見所得的,考慮是否應該由我得。如果我們在待人接物時能夠像孔夫子所講的那樣思索一番,那就會文明處事,禮貌待人,就會防止愚昧、魯莽的事情發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深思益於明理。我們說話辦事之前,一是要從多方麵進行深入的思考,想一想是否有道理;二是要思辨是與非;三是要想一想後果。一個聰明的人,辦事總是要把眼睛緊緊地盯著其後果,辦事不顧及後果必定要食苦果。深思的人,不會為假象所迷惑,不會失去理智而隨波逐流,不會加入流言的合唱隊。可見,深思是盲目行動的防線,是積極行動的前奏。正如盧梭在《懺悔錄》中所講:“我的深思彌補了知識的不足,合乎情理的思考幫助我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善思益於成功。人生在世,絕不能滿足於平生無過,而要開拓人生,為祖國、為人民幹一番事業,為中華民族增一分光彩。一個人要使自己成才,使事業成功,就要善思。唐代韓愈在《進學解》中講的“行成於思”就是這個道理。不論是治學還是做事,善於思考就能成功,馬虎魯莽就會失敗。因而在生活中要養成善思的好習慣——讀書時思考,傾聽時思考,說話時思考,工作時思考,旅遊時思考,處處思考皆有益,沒有思考就沒有成功與進步。愛因斯坦在談到他獲得成功的體會時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才成為科學家。”
我們倡導“三思而後行”,並非提倡做謹小慎微的君子,提倡“三思”是為了更好地“行”。如果遇事過分地“深思熟慮”,乃至久思不行,那將會一事無成。況且,對一事物本質的認識不可能一下子窮盡,對一件事難以一時思考周全,因而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便可付諸行動,在實踐中再完善自己的設想。這樣,既可防止行動的盲目性,又有利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我們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老人家,在聽到曾子講三思而後行時,便說兩次足矣。顯然孔子是在講人在慎微時,不能太過分,否則就會事與願違。這似乎也是一種規律吧。什麼事情一過度,便會走向自身的反麵,就是花香的濃度再超過百分之五十就會變成了臭氣。但對於青年人而言,似乎更需要多一點思考更好,因為人在青年時代,缺少的是社會閱曆、處世經驗、人生智慧。所以,隻能以自己大腦的思考,以借助外腦,來彌補自己的不足,方可使人事稍得周全,而減少失手、失策、失敗。
41.“愛”、“自愛”、“五愛”
失愛不仁,過愛不義。
——賈誼
“愛心”,是一個令人回味無窮的詞。它告訴人們:真正的愛乃發源於心。換言之,愛是從聖潔之心、善良之心、無偽之心生長出來的,是從高尚人格中生長出來的。
“愛心”,即仁愛之心。仁愛是中國倫理思想史上重要的道德規範。儒家把仁愛作為君子理想人格的屬性;墨家主張兼愛,提倡人與人之間的普遍的、無差別的愛。儒的仁愛與墨的兼愛,雖然都有其曆史的局限性,但至今仍有一定的社會價值,這就是尊重人、熱愛人、同情人、幫助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愛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最基本的精神力量。它能融化人的孤獨感和分離感,它能使人與人的關係和睦溫馨,它能打破人們心中的“圍牆”,它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紐帶。
人間需要每個人都永存愛心,然而這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要做到永存愛心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加強修養。
一是要有自愛之心。自愛之心是人的本性,是個體生存的基本特征。自愛之心的進一步發展,就會產生自尊心、羞恥心、責任心和自信心,這有助於塑造自我道德形象。
人若沒有自愛之心,生命便缺乏根基。正如魯迅所說:“無論何國何人,大都承認‘愛己’是一件應當的事。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義,也就是繼續生命的根基。”自愛包含著自己對做人準則、人生意義、道德信仰、價值觀念、人格榮辱等諸方麵的理解、信奉和實行。它體現著一個人對真、善、美的珍視和追求。
能否做到正確的自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沒有自愛或過於自愛都會影響自己的成長、成才和成功。正像明代呂坤在《呻吟語·補遺》中所講:“人不自愛,則無所不為;過於自愛,則一無所為。”我們從現實生活中看到,在一定條件下,“愛”既可以生輝,也可以生害。我們要正確地掌握自愛,使其成為有利於個人、有利於他人、有利於社會的巨大力量。
二是要有愛人之德。一個人如果隻能自愛而不能愛人,那隻能說是一種低層次的、狹隘的愛;隻有做到了愛人如己,以愛己之心愛人,才算有了愛人之德。正如古人所雲:“以愛己之心愛人則盡仁。”
在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常常把“仁”與“愛”聯在一起。孔子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孟子·離婁下》中講:“仁者愛人。”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講得更為形象,他說:“仁是根,愛是苗”,“仁之發處自是愛”。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出,仁的核心是愛人。
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愛奉獻給他人。有一幅宣傳畫,就體現了人們這一願望:畫麵上兩隻手捧著一個“愛”字。上麵寫著:“向您奉獻。”下麵寫著:“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三是要有利人之行。在社會生活中,“愛語”會給人們帶來溫暖和快樂,甚至有“回天之力”。但是,人們之間的相愛,不能隻停留在漂亮的語言上,而要體現在實際的行動上。記得佛教有這樣一句格言:“一個救人性命、出於純正之愛的行動,比在侍奉佛祖的宗教活動中獻祭大象和馬匹而度過一生時光要更偉大。”這句話確實耐人尋味。
真正的仁愛具有真誠性、利他性和無私性。墨子在《非樂》篇中對利人之行提出了一條準則,即:“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即止。”意思是說:凡是利他人、利人民之事即做,凡有損於他人利益、人民利益之事就禁止去做。愛的本質是給予而不是索取。真正的仁愛之心是基於高度責任感和同情心的,是不期冀回報的。然而,人際關係也常常像自然界一樣,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播什麼種子結什麼果。正如墨子在《兼愛》篇中所雲:“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寬厚的人,常有“己愈予人己愈多”的感受。在人們的交往中,總要有思想感情的交流與溝通。把自己的感情真心實意地奉獻給他人,自己的感情並不會因“給予”而減少,從而也就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更加高尚。
四是要守仁德之道。古人講仁愛,並非讓人們去愛一切人,而是教導人們要“愛之以道”、“愛之以德”。孔子主張“愛有差等”,能愛能憎。《論語·裏仁》篇中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在《論語·陽貨》篇中,記錄著一段孔子與子貢的師生對話。
子貢問孔子:“君子也有憎惡的人嗎?”
孔子肯定地回答說:“有憎惡的人:憎惡一味傳播別人壞處的人,憎惡處在下麵而毀謗上麵的人,憎惡勇敢而不懂禮節的人,憎惡剛愎自用而且頑固的人。”
孔子問子貢:“你也有憎惡的人嗎?”
子貢說:“我憎惡把偷取別人成績當作聰明的人,憎惡把不謙虛當作勇敢的人,憎惡把攻訐別人短處當作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