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莎士比亞激情”與“製怒”辯證

克己是製怒的前提,而講製怒並不是不許怒。

——自題

克己,是製怒的前提。克己就是克製調節自己的激憤情緒。我國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為了時時克製自己的急躁情緒,在書房裏掛了一塊橫匾,匾上寫著兩個遒勁的大字:“製怒”。

影片《林則徐》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欽差大臣林則徐審問洋人顛地時獲悉:粵海關督監豫坤和洋人內外勾結,狼狽為奸,破壞禁煙。頓時,林則徐怒不可遏,把茶碗往桌上用力一蹾,“當啷”一聲,茶碗碎了。這時,他一抬頭,壁上寬大的橫匾躍入眼簾——“製怒”。

林則徐由此而警覺,恰當地控製住自己的感情。第二天,他若無其事,依然熱情地接待豫坤,經過巧妙周旋,終於讓豫坤乖乖地交出了修建虎門炮台的銀兩。

從林則徐製怒的故事裏,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怒是可以克製的。這裏主要講的是克製自己的情感。通過加強自身修養,提高文化素質,就可以逐步達到“每臨大事有靜氣”、“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境界。我國先賢早已認識到了怒的危害性和製怒的必要性,因此,他們都強調修身克己以製怒。今天我們認真研究製怒的方法,至少可從以下這兩個方麵去考慮。

要鍛煉息怒。怒,一般是短時的生理反應,因此,莎士比亞把怒比為“激情的爆炸”。此刻製怒的關鍵在於掌握時間,延緩時間消弭“激情的爆炸”,就會使怒平息下來。我們知道,司馬光是個有學問、有涵養的人。一次,範稹與司馬光都奏請皇帝頒布東律度尺的法令,兩人反複討論,書信往返數萬言。他們從前在秘書閣任職時,曾經在議論東律方麵有不同見解,於是就用下棋來決勝負,司馬光一直沒有取勝。過了二十年,司馬光在京,範稹去看他,別的書都不帶,隻帶從前討論過的八篇東律。他們爭論的問題好幾天都沒有解決,又以投壺來決勝負。這次範稹沒有取勝。司馬光高興地說:“大東還魂了!”——他們二位討論東律為什麼以下棋、投壺這些遊戲來決定勝負呢?這是為了平息自以為是的傲氣。這種傲氣很難平息,隻有虛心才能講清道理。如果爭論激烈,用詞尖銳,則宜暫時停止,待雙方心平氣和下來,是非逐漸就會明白。

要合理泄怒。怒火中燒,怒不可遏,如果把委屈、冤枉都憋在心裏,久而久之很可能會抑鬱成疾。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三氣周瑜,終使其發怒而死。當我們泄怒時可以尋找適當合理的方式,因為宣泄是人人都會的,關鍵在於能不能正確、合理而又不損傷他人利益,這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涵養程度。

當然,我們講製怒,並不是不許怒,成為事事無動於衷的膽小鬼。嶽飛膾炙人口的《滿江紅》“怒發衝冠,憑欄處”,表現出正義之怒;鍾馗抓鬼的傳說中載,“鍾馗聽說一具鬼子,怒從心生,拔劍就砍”,表現出凜然之怒。這些人性中的合理憤怒是值得效法的。我們所說的製怒,是克製在人與人正常交往中所不應發之怒,以及在大是大非麵前保持冷靜的頭腦,做出理智判斷的處理方法。

製怒並不像某種技術,一天兩天就可以學到,它要經過長期的鍛煉和修養才能得來。我們要從平時做起,從小事入手,逐漸學會“製怒”。有一句名言說:“不能怒的是愚人,該怒則怒的是聰明人。”我們的內心存蓄著豐富的感情,隻要加以利用,它就會幫助我們。珍惜正當的怒之感情,把它深深地潛藏在心底。這樣怒之感情就會像堅實的地殼,內含奔突的岩漿,升騰著正義的火焰,隻是在必要時才噴發而出。

33.不要辜負莎翁對人類的讚美

欲除煩惱先忘物,曆盡艱難好做人。

——民諺

人生能沒有憂煩嗎?沒有憂煩的生活是不存在的。但也不能常陷於憂煩,常陷於憂煩,生活將是暗淡的。

憂煩的人往往心情抑鬱,而抑鬱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的一種深層潛力,既有可能是一種潛在的破壞力,也可能是一種潛在的創造力;既有可能是一包毀滅我們心靈殿宇的炸藥,也有可能是一方修繕我們精神樓閣的土石。

司馬遷遭受腐刑之後,巨大的羞辱感曾使他的情緒一度低落到了極點,但當他想到古代先賢在厄運中奮爭建業的事跡時,便跳離抑鬱的心境,發憤著述《史記》。這啟示人們:在身處逆境時,要向前看,豁達胸懷,堅定誌向,從而化抑鬱為力量,重新振作,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憂與煩都是生機貧弱的表現。要恢複生機,就要身體上和精神上都保持健康狀態。要增強生機,就要醫治生機貧弱的病根,而這個病根正是“坐井觀天”、“畫地為牢”、“故步自封”。

一位著名作家為消除憂鬱開了一劑良方,他說:“隻有行動才能治療憂鬱。”

憂傷與煩惱,是人生旅途中的“慢節奏”。與之為伴的是自卑、怠惰,這些情緒往往使人不思進取,而在俗惡的環境與氣氛中苟且偷生。

憂慮和煩惱也是在人們缺乏自信的時候乘隙而入的。一旦我們失去對自己思想的控製,憂慮和煩惱就會像魔鬼一樣侵入我們的大腦。憂慮者沒有看到人的偉大。

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以讚美的詩句寫道:“人是多麼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麼高貴!力量是多麼無窮!儀表和舉止是多麼端莊、多麼出色!論行動,多麼像天使!論了解,多麼像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

在人的世界裏,平均每天有一千件左右的發明創造,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的思維,使人從猿到人,從古代人到現代人。在人的社會裏,人造地球衛星一秒鍾可以飛行十一點二公裏,電子計算機一秒鍾能計算一萬五千萬次,人從地球人終將過渡為“宇宙人”。

探險,也許它本身並沒有什麼功利的意義,但它卻能告訴人們,人所擁有的膽略和駕馭客體的技能。人們評論征服本世紀十四處“死亡帶”的登山運動,認為那不是因為無所事事。人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到地球上的聖物,征服與探險,更能顯示人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作用、作為,尤其是敢作敢為,這是天地間唯一的“全無顧忌”和“責無旁貸”的行為。這是人的宣告。

憧憬未來可喜,創造未來可敬,夢想未來可追,看破“未來”可悲。對付憂煩,我們要“忘我”。

懦夫雖有雙腿,卻畏懼低矮的山梁;忘我者雖無翅膀,也敢淩雲翱翔。

勇氣是引人上天的羽翼,怯懦卻使人墜入地獄。

在懦夫眼裏,絆腳石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是他們前進的終點和墓碑;在忘我者眼裏,絆腳石是磨礪戰刀的寶石,是他們前進的起點和路標。

喜怒哀樂也好,“七情六欲”也好,人首先應當是消憂解煩的樂天派。

盡管人生使你有一千個理由哭泣,你也要表現得你有一千零一個理由歡笑。

34.高明者容人,誌大者能忍

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

——《觀微子》

豁達大度、胸懷寬闊是一個人有修養的表現。中國過去有句俗話,叫作“宰相肚裏能行船”。姑且不論那些宰相是否都是有度量的人,但人們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樣廣闊胸懷的人看作可敬的人。

古往今來的史實表明,凡事業上建功立業、取得成就的,絕非是那些胸襟狹窄、小肚雞腸、謹小慎微的人,而是那些襟懷坦蕩、寬宏大量、豁達大度者。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曹操和周瑜,都是才華橫溢的人,而兩個人的度量卻大相徑庭。

曹操是個有度量的軍事家、政治家。袁紹進攻曹操時,令陳琳寫了篇討曹檄文。陳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罵了一頓,而且罵到了曹操的父親、祖父的頭上。曹操當時氣得全身冒汗。不久,袁紹兵敗,陳琳落到曹操手裏,別人認為曹操這下可有了報複的機會。然而,曹操並沒有那樣做。他敬慕陳琳的才華,不但沒有殺他,反而捐棄前嫌,委以重任。陳琳很感動,後來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曹操燒信”的故事,同樣表現了他政治家的氣度和胸懷。公元二零零年十月,官渡之戰剛剛結束,曹操在清理戰利品時,發現一批書信,其中有些信是曹營中的人寫給袁紹的。有的吹捧袁紹,有的表示要脫離曹操,投奔袁紹。這種通敵行為,是大逆不道的。左右勸曹操把和袁紹暗通書信的人抓來殺了。而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於是下令將這些書信全部燒掉,不再追究。在當時群雄紛爭,敵手眾多,形勢嚴峻的特定條件下,曹操為了奪取政權,原諒了這些人。這樣做,使得暗通袁紹的人深感曹操的寬宏大量,從此對曹操更加忠心。而且,因曹操不計前嫌,寬宏大度,也使得一些有識之士紛紛相投,以身許國,雖死不辭。曹操的勢力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最後統一北方,其寬大容人未嚐不是原因之一。

周瑜是東吳的都督,聰明過人。京劇《轅門斬子》中楊延昭的唱段中說:“三國中小周郎名揚四海,七歲上學兵法人稱將才。在赤壁用火攻神鬼難解,燒曹兵八十萬無處葬埋。”周瑜雖是一個有才幹的將領,卻沒有大將的度量。他妒忌心極盛,容不得比自己強的人。在“孫劉聯合,共拒曹兵”之際,周瑜見諸葛亮處處勝他一籌,便耿耿於懷,幾次欲加害之,均未得逞。赤壁大戰,周瑜損兵馬,費糧財,卻讓諸葛亮撿了個現成,取得了南郡,得了荊州,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之後,周瑜用美人計騙劉備去東吳成親,被諸葛亮將計就計,結果是東吳“賠了夫人又折兵”,又氣得周瑜“大叫一聲,金瘡迸裂”。最後,周瑜用“假途滅虢”之計謀取荊州,被諸葛亮識破,四路兵馬將周瑜圍住,並寫信規勸他。周瑜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無怪東吳寬厚老成的魯肅感歎地說:“公瑾(周瑜)量窄,自取死耳!”盡管這些文學性的描寫與曆史上的周瑜完全是兩回事,但至少告訴了我們人的器量、肚量的重要性。而曆史上的周瑜是十分年輕的統帥,麵對的都是孫堅、孫策時代的老將,怎麼能孚眾呢?靠的是器量,連資格最老的程普最後也不得不歎道:與周公瑾處,甘之如飴。

從上述故事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具有“豁達大度”之風範並非小事。它不但關係到自己的工作、學習乃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而且關係到事業的興衰與成敗。

我們生活在社會群體中,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產生誤會是常有的事。如何處理好這方麵的問題,我們的祖先留下許多閃光的思想和可供借鑒的經驗。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以寬厚的態度待人,並非軟弱無能,而是自信的表現,是正義的行為。尤其是“以德報怨”的高風亮節,可以使人反躬自問,心悅誠服。

35.幽默:生活波濤中的救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