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是一種智慧有餘的表現。
——西方格言
幽默,就是風趣巧妙地思考和表述問題。幽默是一種智慧,幽默是一種藝術。
中國自古就以文化昌明著稱於世,幽默之士輩出。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便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一位。
《晏子春秋》記載,晏子出使楚國,因他身材矮小,楚人想羞辱他,事先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讓晏子進去。晏子說:“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楚人隻得讓晏子從大門進去。
還有一次,晏子出使楚國,楚王設宴招待他。席間,按照楚王與臣屬的預謀,兩個差役捆綁著一個人走上,說這人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遂問晏子:齊國人善於偷盜嗎?晏子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樹。橘樹和枳樹隻是葉子相像,果實的味道卻不同,這是由於水土差異造成的。”“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則無(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楚王無話可答,落了個自討沒趣。
從以上兩則故事可以看到,正是幽默的智慧和藝術,使晏子從容、有力地回擊了挑釁,挫敗了對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
幽默,在世界許多國家和民族中都閃爍著智慧和藝術的火花。
有一次,俄國鋼琴家魯賓斯坦舉行獨奏音樂會,演出的票很快賣光了。一位貴婦人自恃特殊,找到他要票。鋼琴家很有禮貌地說:“夫人,我隻有一個座位,如果您願意的話,我非常願意奉送給您。”貴婦人聽了,又傲慢地說她要坐在前麵。魯賓斯坦答道:“是的,我這個座位是在前麵,而且是在最前麵。”說著,用手一指:“就在台上鋼琴那裏!”
有幽默感的人,善於不失時機地抓住事物有趣的一麵,分寸得當地以詼諧的語言和動作,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和意願。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幽默可以使人們的關係變得親切、自然、和諧,幽默是調節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我讀過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個男人頗具幽默感,多次化解了夫妻之間看來不可避免的衝突。比如,一次他錯拿了妻子的自行車鑰匙,害得妻子上班遲到了半小時。晚上,他回到家見妻子滿臉怒氣,正待發作,便立刻做出祈禱的姿勢高聲說:“暴風雨,請不要降臨到我們這個幸福的家庭!”妻子忍不住笑了一下,他又說:“啊!陰雲中露出一線陽光。”妻子不禁笑出了聲,他緊接著說:“雲開日出,晴空萬裏。”妻子被他逗得笑個不停,家中又充盈著快樂的氣氛。
有句格言說得好:“幽默是生活波濤中的救生圈。”幽默,可令心頭的愁雲化為烏有,可將胸中的抑鬱一掃而光。幽默者的生活愉快而充實,幽默者受到他人的歡迎和喜愛。青年人,努力學會幽默吧!
36.永遠不發畢業證的一所大學
名不徒生,而譽不自走,功成名遂,名譽不可虛設。
——《墨子》
名譽,如同一朵豔麗的光榮之花,驕傲地開放在社會生活的土壤上。中華民族是一個重視名譽的民族。早在春秋時代,我國的典籍中就有了“名譽”這個概念。《呂氏春秋》中有“名人”、“名士”之謂,《管子》裏有“名滿於天下”之說,《墨子》裏有“名譽不可虛設”之辭。我國曆史上許多名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寧願以性命來維護自己的名譽。“留胡節不辱”的蘇武,“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辛棄疾,“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於謙等,他們都把名譽視為人生追求的一大目標。古語“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不患年不長也”,意思是說,有德行的人隻愁自己到死沒有一個好名聲為人稱道,不愁自己活不長久。
人們為什麼如此重視和珍惜名譽呢?這是因為名譽是靈魂之寶。好的名譽可使人受到社會的尊重,它像是一個人的生命之果,有多大的果實,則會受到多大的尊重。“名譽是你的一封最有效的自薦信,你一生的前途都得依靠它。”而壞的名譽則如同聲名狼藉的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人生過程中最純潔的寶珠是沒有汙點的名譽,失掉它,人便變成鍍金的塑像。”蘇聯小說《活著就要記住》,講述了一個關於名譽的故事:衛國戰爭勝利前夕,曾榮立戰功的士兵安德烈趁傷愈返回前線之機,從車站逃跑,開小差回了家。此後,他喪失了革命軍人與公民的尊嚴和名譽。父母的斥責,鄰裏的鄙視,朋友的冷眼,使他無地自容,處境孤立,隻能像狼一樣成天躲在森林裏,甚至學會了狼嚎。他的妻子在極端羞愧中自殺。安德烈在壞名譽的壓力下惶惶不可終日,“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古今中外的人們都把名譽視為人的第二生命。我國曆代的賢士偉人都遵奉著幾千年前孔子的遺訓:“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他們可殺而不可辱,雖然離開了人間,卻把美名留給了後代,激勵著我們走堂堂的人生之路。
好的名譽是靠踏實工作和誠實做人的美德換來的。靠投機取巧獲得的名譽隻不過是美麗的露珠,太陽一出它就會立刻幹涸,欺世盜名隻能身敗名裂。我國有句古語叫“沽名釣譽”,出自《管子·法法》篇,“釣名之人,無賢士焉。”當名譽的桂冠降臨到你頭上時要正確對待,切不可自我誇大、自視高傲。漢代應劭《風俗通·怪神》中寫有一事:“張遼以二千石之尊過鄉裏,薦祝祖考。白日衣繡,榮羨如此。”後來“白日衣繡”成了一句成語,意思是穿了標誌新身份的錦繡衣服在大白天出門,讓別人都看見,以此諷刺那些得到了功名富貴之後自以為了不起,向鄉裏誇耀的人。驕傲自大隻會使人忘乎所以,最終損害了自己的名譽。老子說得好:“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名高而不顯,任重而不驕”。名譽越好,越要注意自身修養,名譽愈好,愈要保持謙遜。滿足名譽將會失去名譽,名譽對於一個真正的英雄,永遠不是一張畢業證書,而是登攀人生高峰的一塊裏程碑。
我們生活的社會就如同一個巨大的人生回音壁,你的言行都會在社會的坐標係中留下痕跡,每個人都能從回音壁上聽到自己生命價值的回響。白居易詩雲:“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隻要你始終有一顆純潔正直的心,做忠貞善良的事,時時處處體現出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名譽就會屬於你!
珍重你的名譽吧!
37.“勇敢”麵麵觀
仁者之勇,雷霆不移。
——蘇軾
勇敢,是一個容易被人誤解的題目,因而它成了眾多的思想家潛心研究的題目。我國古代思想家對勇敢的含義、類型、境界等均有精辟的論述。古人認為:依據其表現有上勇、中勇、下勇之分,依據其性質有“狗彘之勇、賈盜之勇、小人之勇、君子之勇”之別。我們所需要的是“上勇”、“大勇”和“君子之勇”。
如果說你失去了財物,隻是失去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那麼,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既然勇敢在人生的追求中占有這麼重要的位置,那麼,我們就要自覺地在社會實踐中去培養自己的道德之勇。
培養自己的道德之勇,首先要培養自己的道德正義感。在傳統的道德倫理文化中,經常把“勇”和“義”連在一起。在這方麵,古代先哲們有許多精辟論述。在《論語·陽貨》篇中,子路問孔子:“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為政》篇雲:“見義不為,無勇也。”《左傳》雲:“率義之謂勇。”《呂氏春秋》雲:“所貴勇者,為其行義也。”西漢哲學家、文學家揚雄說:“勇於義而果於德。”這些論述告訴我們:隻有從正義生發出來的勇氣才是真正的勇敢,才是道德之勇。否則就會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假若君子隻有勇而沒有義,那就會搗亂造反;假若小人隻有勇而沒有義,那就會去做土匪強盜。由此可見,道德正義感對勇的表現起著重要作用。我們應該努力培養自己的道德正義感,在其指引下充分發揚勇敢精神,使它成為一種偉大人格的力量。
培養自己的道德之勇,就要培養和發揚大無畏的精神。一個人隻有心地光明,才能驅除心靈中黑暗角落裏的膽怯。一個人隻有心底無私,才能具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在敵人麵前,毫不畏懼,英勇鬥敵;在艱險麵前,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在陳腐勢力麵前,不信邪惡,仗義執言,敢於宣戰,勇於革新。南北朝的範縝、北宋的王安石、宋代的包拯、明代的海瑞之所以名留青史,千古流芳,就是因為他們具備了這種高風亮節和勇敢精神。
培養自己的道德之勇,就要倡“義理之勇”而戒“血氣之勇”。勇有“血氣之勇”與“義理之勇”之分。有一些人把魯莽蠻幹、盲目冒險、強梁霸道、凶殘逞強視之為勇。如果說,這是一種勇的話,那它是“血氣之勇”,或者說是莽夫之勇。
《水滸傳》第十二回有個“汴京城楊誌賣刀”的故事,說的是:楊誌在京城中花光了錢,衣食無著,隻好拿著祖傳的寶刀到市上去賣,沒想到遇上了無賴牛二。牛二橫行霸道,無人敢惹。他看中了楊誌的寶刀,又不想出錢買,便無理糾纏起來。他問楊誌,為什麼叫寶刀?楊誌告訴他,這把刀砍銅剁鐵,刀口不卷,吹毛得過,殺人刀上沒血。牛二不信,楊誌便當場試驗。先是剁一摞銅錢,從上到下一劈兩半;又拿一把頭發,對著刀口一吹,頭發都斷成兩截,紛紛飄落。牛二還要看刀不沾血,楊誌說可以找條狗來試。喝得半醉的牛二,存心要賴楊誌的寶刀,非要楊誌殺人試試不可,並向楊誌叫號:“你要是條好漢子,就剁我一刀!”還動手打楊誌。楊誌見牛二欺人太甚,盛怒之下,一時性起,朝他嗓子眼上捅了一刀,把他捅倒了,又趕上去,往胸上連捅幾刀,把牛二殺死。結果楊誌被打入死囚牢中,多虧眾人相救,才免一死,被發配到大名府充軍。楊誌怒殺牛二,痛快則痛快矣,但這隻是發泄情緒的血氣之勇,是不足取的。
西漢的開國功臣韓信,遇事則表現出“義理之勇”的風範。《史記·淮陰侯列傳》中講了一個“胯下之辱”的故事,說的是:韓信年輕時,家裏很窮,到處流浪。一天,韓信在市上逛,被一個屠夫的兒子瞧見了。這小子看韓信貧寒的樣子,就存心欺侮人。他來到韓信麵前挑釁地說:“你這麼大的個子,腰裏還挎著刀哇劍的,有多大能耐?我看你是表壯裏虛,膽子還沒兔子大!”這小子一吵吵,很多人都圍上來看熱鬧,於是他更來勁了,指手畫腳地衝韓信說:“你有本事,不怕死,就用你那寶貝劍把我殺了;若沒這個膽量,你就從我胯下鑽過去!”說著,叉開腿,叉著腰,露出一副無賴相。韓信細看了一下這小子,搖了搖頭,歎口氣,就伏下身子,從他的胯下爬過去了。圍觀的人哄堂大笑,有人甚至罵韓信是膽小鬼。那個屠戶的兒子揚揚得意。後來,韓信受到劉邦重用,拜為大將軍,統兵北上。在和趙王的決戰中,韓信大智大勇,以幾萬兵力打敗了趙王的二十萬人馬,滅了趙國。接著又平服了燕、齊,與劉邦合兵一處,消滅項羽於垓下。韓信先被封為齊王,又被封為楚王。路過家鄉時,韓信派人把那屠戶的兒子找來,那小子嚇得戰戰兢兢,以為非死不可。韓信不但沒殺他,還給了他一個小官做,並對部下說:“我不但現在可以殺這個人,當年也可以殺死他。但我想,殺了他我就要給他償命,怎麼建立大丈夫的功業呢?不能因小失大,所以就忍下這口氣。不然,怎麼會有今天呢?”說完,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