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敬涵養要求我們,要做一個有理性的人。這就需要在自己的性情、品德、心理、膽魄等方麵不斷修煉,使自己健全而充盈,豐富而堅定,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堅毅的人、有教養的人。在世界的日新月異麵前,應不斷更新和發展自己,永遠不失自己的本色與價值,活出一個真真正正的自我。愛國愛民的經濟學家馬寅初就是這樣的人。一九五七年春,馬寅初向全國人大正式提出了《新人口論》提案,但他的真知灼見遭到了錯誤的批判。在這真理與謬誤、科學與愚昧的大較量、大搏鬥中,七十五歲的馬寅初先生,以大無畏的氣概據理力爭,拒不檢討。其堅持真理的鐵骨錚錚精神,令世人欽敬。
主敬涵養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麵前要處之泰然。有涵養者,在遇到風險時,能夠做到臨危不亂,臨淵不驚,泰然自若,以巨大的力量去從事崇高的事業。主敬涵養,讓人品格崇高,意誌堅定;主敬涵養,讓人不斷自我淨化,自我完善;主敬涵養,讓人麵對日新月異的人間世態,永葆自己的本色。我們應堅持運用主敬涵養這一修養道德的良方,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和人生價值,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一步又一步的堅實腳印。
主敬涵養,是中華民族貢獻於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其經驗與價值是值得我們珍視和借鑒的。尤其是一個人的青年時代,正是血氣方剛,無所畏懼,初生牛犢不畏虎,不計得失利害,不怕打破,不怕失去什麼。而唯知雄飛、躍進、創造,這本是青年人所獨有的天賦活性。但世間的事,並不是完全可以靠血氣、銳氣、朝氣、使氣所能成就的,有時甚至適得其反,如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所言:你想進入的是這一個房間,而曆史的現實卻讓你進了另一個房間。而德國的大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卻講道:一個人的長處、成功之處,往往又是他走向失敗與毀滅的死所。所以,對一個青年人而言,若想成就事業,就必須痛下“主敬涵養”的功夫。
30.別被傲慢的流沙把自己吞沒
做人不可有傲態,不可無傲骨。
——陸隴其
傲慢是驕傲與怠慢兩種情緒的結合體。傲是目中無人的盲目行為,慢是不自量力的狂妄作風。
傲慢的人眼空四海,睥睨一切。一個傲慢的人,既然他瞧不起別人,別人也就不買他的賬。這樣,傲慢者隻能孤芳自賞,結果必然是在傲慢中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傲慢是內心自慚而以道貌岸然的儀態來加以掩飾;從倫理學的角度看,傲慢屬於一種不良的道德品行;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傲慢勢必造成人際關係的不和諧;從曆史學的角度來看,“膏肓積乎驕慢”(王勃語)。有些無法補救的過失就是由於長期傲慢而造成的。
傲慢是粗俗:它嘩眾取寵,盛氣淩人,擺出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俗態。
傲慢是無知:它庸俗淺薄,狹隘偏見,表現出夜郎自大的心態,是虛榮和一知半解結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風雅,其實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矯揉造作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負:它會使人疏遠你,或敬而遠之,或避而躲之,使人感到強硬固執和剛愎不仁。
傲慢是流沙:正像人們所說的“傲慢自大是成功的流沙”,常常因此而導致事業的失敗。
中國的傳統文化素來鄙視傲慢,而崇尚平等待人。知識越多,學問越廣,就會越謙虛;文化越低,氣量越小,就會越傲慢。被奉為千古宗師的孔子說過這樣的話:不要強不知以為知,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師也。謙遜的態度會使人感到親切,傲慢的架子會使人感到難堪。相傳南宋時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極,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與大詩人楊萬裏會一會。楊萬裏謙和地表示歡迎,並提出希望他帶一點江西的名產配鹽幽菽來。名士見到楊萬裏後開口就道:請先生原諒,我讀書人實在不知配鹽幽菽是什麼鄉間之物,無法帶來。楊萬裏則不慌不忙從書架上拿下一本《韻略》,翻開當中一頁遞給名士,隻見書上寫著:“豉,配鹽幽菽也。”
原來楊萬裏讓他帶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時名士麵紅耳赤,方恨自己讀書太少,始覺為人不該傲慢。
傲慢是陷阱,隻有克服和防止傲慢,才能在人生之路上不斷前進。古人講:“君子寬而不慢。”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兩點:一是認識自己,二是平等待人。防止傲慢首先要認識自己,一個人要正確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之人要麼自以為有知識而清高,要麼自以為有本事而自大,要麼自以為有錢財而狂世,要麼自以為有權勢而壓人。殊不知,山外有山,樓外有樓,還有能人在前頭。人貴有自知之明。我們應該記住“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古今中外成大事者,都是虛懷若穀、好學不倦、從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學家歐陽修,其晚年的文學造詣可說是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但他從不恃才自傲,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壞了身體,勸他說:“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生氣嗎?”歐陽修回答說:“不是怕先生生氣,而是怕後生笑話!”看來,虛心自知,實在是醫治傲慢的一劑良方。
與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僅是文明禮貌的行為,也是人品修養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針對傲慢無理而言的,它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間的社會地位和生活條件有多大的差別,都一視同仁。待人要切忌“勢利眼”。古人說:“不諂上而慢下,不厭故而敬新。”告訴我們待人時不應用卑賤的態度去巴結逢迎有權勢、有錢財的人,而怠慢經濟條件較差、社會地位不高的人。韓愈在他的《原人》一文中說:“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人本無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為人的一種意識和心理,深深地附著在人的身上,並時時加以維護。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視,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如果你不願遭到別人的反感、疏遠,那你就切勿傲慢。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強品德修養,人人都謹防傲慢,那將會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讓我們記住清代陸隴其的話吧:“做人不可有傲態,不可無傲骨。”
31.河豚是怎樣喪命的
克己所以製怒,明理所以製懼。
——《宋元學案》
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升遷失落,往往使人失去理智……意外的收獲使人驚喜,意外的失落使人憤怒。喜與怒總是與一定的人生際遇有關。
感情是可貴的,但不能感情用事。如果說感情能驟然爆發出事業成功的力量,那麼理智則是通向事業成功的橋梁。感情一旦失去了理智的約束,就難免會把人帶入失敗的深淵。
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河裏有一種叫作河豚的魚。它喜歡在橋墩間遊來遊去,有時不當心,迎頭撞在橋墩上,它便怒氣勃發,無論如何都不肯走開。
它怨恨橋墩,它怨恨水流,它怨恨自己……於是,它張開兩腮,豎起鰭刺,滿肚皮充滿了怒氣,浮到水麵上來,許久都不動一動。
這時,蔦鳥掠過河麵,一把抓過圓鼓鼓的河豚吞而噬之,享受了一頓鮮美的午餐。
怒,是人從心理到生理的情緒反應。人在發怒時表現為情緒緊張,很快進入“應激狀態”。在怒氣的刺激下,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一係列全身性的變化:肌肉緊張度增高,毛發豎起,鼻孔開大,橫眉張目,咬牙切齒,緊握雙拳,進入臨戰狀態。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此刻,人繃緊了每一根神經,調動了身體裏所有的能量儲備,能迸發出比平時大得多的力量。一般來說,青年人好勝逞強、血氣方剛,情緒波動大,更易發怒。通常情況下,發怒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給我們的身體乃至學習、工作和生活造成危害,所以我們應加強自身修養,做到克己製怒。
怒字的結構是一種奴心。什麼是奴心?小人之心,被役使的心理,是不能自主的一種情緒。被不能自主的情緒所支配的小人,能有什麼理智可言呢?所以,常言道,“急則有關,怒則無智。”發怒時人常常失去理智,因此古人雲:怒不可以興師。《孫子兵法·火攻》中說:“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意思是說,一國之主,不能憑一時之憤怒決定興師,一軍之將不可以憑一時之憤怒率眾出戰。因為怒而興師出戰,很可能決策失誤,損兵折將,導致被動。憤怒可以重新歡樂,怨恨可以重新喜悅,但國亡不可複存,人死不會複活。所以,興師動眾,一定要有利則動,無利則止,慎之再慎。
曆史上有許多因“怒而興師”導致的悲劇。楚漢相爭時,項羽吩咐大將曹咎堅守城皋,切勿出戰,隻要能阻住劉邦十五日,便是有功。項羽走後,劉邦、張良使了個“罵城計”,派兵進抵城下,指名辱罵,畫著漫畫,汙辱曹咎。曹咎怒從心起,立即帶領人馬,殺出城門。漢軍早已埋伏停當,隻等楚軍出城入甕,霎時山搖地動,殺得曹咎全軍覆沒。
因此,對於一個聰明的領導者來說,一定不要怒而決斷;對於一個頭腦清醒的人來說,應做到避免怒而行事。明白事理的人都會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心情不好,精明的人還要懂得在自己感到不適當的時候絕不采取任何行動,要等到能夠對自己麵臨的難題付之一笑,才采取行動。憤怒時不采取任何行動,“三思方舉步”,這是容易發怒者避免失誤的妙法。一個高明的人應做到使自己盡量少怒,盡可能不怒,這就需要我們掌握克己製怒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