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無私,還體現在嚴於執法,不徇私情上。

隆慮公主是漢武帝的妹妹,其子昭平君又娶武帝之女為妻,昭平君既是武帝的外甥,又是武帝的駙馬,可謂親上加親。昭平君平素不法,隆慮公主怕他日後觸犯刑律,去世前以重金向漢武帝為之預贖死罪。後來,昭平君果然因醉殺公主乳母而入獄,按律當誅,武帝不顧大臣們的求情,毅然下令將他處死。

海瑞任應天巡撫時,徐階之弟徐陟犯法當懲。但徐階對海瑞恩重如山。徐階曾任掌宰相權的首輔大學士,當年海瑞直諫觸怒了嘉靖皇帝,多虧徐階營救才得免死。以後,由於徐階的提拔,海瑞很快從一個六品小官升遷為坐鎮一方的二品大員。然而,海瑞並沒有被個人感情所左右,迅即將徐陟捉拿歸案,依法定罪。

公正無私,是否意味著不要個人感情,甚至六親不認呢?當然不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史書記載,漢武帝決定處死昭平君時,曾“為之垂涕”、“哀不能自止”;海瑞下令捕拿徐陟時,也曾心緒難平,思慮了多半夜。他們何嚐不重親族之情?何嚐不念恩人之德?他們的可貴之處在於:麵對公與私的衝突,雖然手握權柄,仍能以公為重,忍痛去私。

公正無私,還體現在公私分明上。

三國時期,諸葛亮與其兄諸葛瑾分別在劉備和孫權手下為官。即使在孫劉兩方不和的時候,他們依然各自為國,忠心耿耿。但同時,兄弟二人又始終關係融洽,手足情深。諸葛亮出使東吳,諸葛瑾出使蜀漢,二人均於公堂議國事,於私宅敘胞情,從不逾矩。

在公正無私方麵,先賢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他們為國為民,不計一己之私,拋卻個人恩怨,甚至大義滅親;他們公私分明,玉潔冰清,肝膽可鑒。《韓非子·飾邪》說:“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回顧曆史,朝野若以公心為重,必能上下同心,海內升平;反之,挾私成風,定然上下異誌,天下紛爭。可見,公正無私的道德風尚對於社會的安定進步,有著重要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講公正無私,是要消除徇情枉法、以私害公的醜惡現象,而不是否定合法合理的權利。因此,對於爭取和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人們應該予以支持,社會應該予以保護,必要時,還可以運用法律這一有力武器。

隻要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就會處處“公”字當頭。每一個熱愛祖國和人民的青少年,都應立誌做公正無私的人。《薛文清公讀書錄·體驗》說得好:“公則四通八達,私則一偏向隅。”為人公正,就能走遍天下;心中存私,則將到處碰壁。青少年朋友應永懷“公”心,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開拓,發出更多的光和熱。

28.偏見比無知更可怕

偏見是黃疸病,有偏見的眼睛看什麼都是黃的。

——民諺

偏見是人品的毒瘤,是進步的障礙。眾人皆知,公正是一個人最可寶貴的品質,而偏見則是公正的克星。因而誰要想成為一個處事公正的人,誰就要謹防偏見。因為偏見比無知更可怕,偏見是愚蠢為無知者準備好了攻擊他人的毒彈。

所謂偏見,即是片麵、偏激、不公正的見解,是一種妨礙認知信息的行為態度。

偏見是諸偏之根。一個人對某事某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產生偏向、偏心、偏辭、偏重、偏袒,乃至導向行為的偏頗和事業的偏廢。人犯錯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頭腦裏有偏見作祟。

偏見者常常把人看偏。偏見是正確進行判斷的感情障礙。當一個人被偏見俘虜之後,對自己喜歡的人,就會隻看見他的優點;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就會隻見到他的缺點。偏見會帶來偏愛和偏恨,“情人眼裏出西施,情敵口裏變東施”,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種待人處世哲學,使自己失去了為人公正的品格。

偏見者常常疑心生暗鬼。記得一位哲人說過:“偏見可定義為缺乏正當充足的理由,而把別人想得很壞。”有兩則古代寓言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則寓言是《疑人偷斧》:“人有亡(古通“斧”)者,疑其鄰人之子,視其行步,竊也;顏色,竊也;言語,竊也;動作態度無為而不竊也。俄而抇(挖掘)其穀而得,他日複見其鄰人之子,動作態度無似竊者。”(《列子·說符》)這個人丟了斧子,便懷疑是鄰家的兒子偷了,總覺得那個人走路的姿勢、麵部的表情、說話的態度,都像是偷斧子的人。等他找到了斧子,再看鄰家的兒子,就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另一則寓言是《疑人作盜》:“宋有富人,天雨牆壞。其子曰:‘不築,必將有盜。’其鄰人之父亦雲。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韓非子·說難》)請看,這位富人對同樣的忠告采取了不同態度:對兒子的忠告,便認為是未卜先知,實在聰明;對鄰人的忠告,便起疑心,懷疑是他把東西偷走了。

這兩則故事說明,一個人的頭腦如被偏見所禁錮,對他人的一言一行都會用頭腦裏的錯誤標準去衡量,其結果可想而知。事實告訴我們,偏見比無知離真理更遠。

偏見的類型多種多樣,有種族偏見,有階級偏見,有集團偏見,有行業偏見等。形成偏見的原因也很複雜,有的是階級立場導致的,有的是由於既得利益或私心作祟而形成的,有的是由於按照個人經驗匆忙做出無根據的結論,有的是由於無分析地接受了某人或某集團流行的判斷,而有些是由於片麵的思想方法而形成的。

分析產生偏見的原因是為了謹防偏見。通常情況下,有偏見的人常常意識不到或不願意承認自己有偏見,因而克服偏見是很困難的事情。

謹防偏見需要加強多方麵修養,如培養公正待人的優良品德,養成冷靜觀察問題的習慣,不要過於相信自己的印象,不去接受未加分析的判斷,不聽信流言,不去隨人說三道四論短長。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人雲亦雲,而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謹防偏見最重要的是要用科學的思想方法來觀察思考問題。因為:

諸多事物,均有兩道。

正反兩麵,互相對照。

長短鬆緊,快慢多少。

薄厚輕重,冷熱低高。

軟硬黑白,清濁混淆。

各有所長,處置周到。

——[緬甸]望書《密達沙》

29.主敬涵養是人的價值與魅力所在

蓋必平日莊敬誠實,涵養有素,方能如此。

——《朱子全書·論語六》

夜讀古書,感到錢世昭所著的《錢氏私誌·宋相郊》所記載的一個故事頗耐人尋味。文中說,宋朝宰相宋郊在位時,有一年元宵節晚上,在書房研讀《周易》。這時,他的弟弟、大學士宋祁,正點著華燈,擁抱著歌伎,狂呼濫飲,通宵達旦。第二天,宋郊責備弟弟說,昨晚你府上燈火通明,大擺宴席,窮奢極欲,不知你是否記得有一年元宵節,我們同在某州學府內吃醃菜煮飯的情景?宋祁笑著答話:我倒應該回一句話給你,不知我們當年同在那個地方吃醃菜煮飯是為了什麼?

宋郊兄弟的思想認識為何如此迥異?應該說,根源在於二人主敬涵養的差距。

主敬涵養是一種有益的心理活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養方法,其要點是自我修煉、自我把握、自我提高。“主敬”要求人排除一切私心雜念的幹擾,超脫紛繁世界的種種誘惑,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於內心,從而達到心緒寧靜的境界。“涵養”則主要是指內省體驗修養。這種修養需要日積月累地給予滋潤養育。《朱子全書·論語六》中解釋道:“蓋必平日莊敬誠實,涵養有素,方能如此。”主敬涵養,說到底就是指能控製情緒,冷靜處世,苦練內功,提高修養。

主敬涵養,對於人生和社會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都被社會影響著,而又影響著社會。修養主要靠自身的磨煉,可以說,自己是自身形象的第一個塑造者。一個人隻有首先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堅實、深厚、高雅、純真,才能漸入佳境,他的一生才富有價值,他的人格才富有魅力。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夠切身感受到,起點高、素質高、追求高的人,其事業一旦發達起來往往是曆久不衰的。因為,注重自身修養的人,往往都能與社會取得一種內在的和諧,非理非禮非法之事不做,非理非禮非法之言不聞,從而與社會的進步精神水乳交融,形成一體。

主敬涵養有著豐富而明確的內涵。人類一切有助於提高人的主體素質、保護人的本色與尊嚴、促進人的文明與進步的優秀成果,都應當成為主敬涵養的基本準則。通過主敬涵養,人們應當具有堅不可摧的尊嚴、豐富鮮明的個性、科學與文明的意識、民主與法製的觀念,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受到現代文明的教育。總之,主敬涵養,就是要使我們每一個人充分認識到人生的價值,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角色,把自己融入到社會的發展與秩序中去,追求思想的卓越、操守的高潔和言談舉止的優雅。一言以蔽之,主敬涵養,就是要使我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時代新人。

主敬涵養要求我們要下苦功夫修身養性。大千世界,物欲橫流。人,如若不能慎獨,如若不增強涵養,就難以保持自主力,難以擺脫外部世界的影響,那就可能在花花世界中丟失了自己,渾渾噩噩、蠅營狗苟地虛度年華,乃至釀成人生的悲劇。我們從一些人的生活足跡中看到了這樣的事實:誰抵擋不住外界的困擾,就無法進入主敬涵養之境界。宋代理學家朱熹主張,必須使人的心境達到“虛靜明澈”的狀態,才能“見得事理分明”。主敬涵養,需要日積月累,集腋成裘。宋代哲學家陳亮曾說過:“原心於秒忽,較禮於分寸,以積累為功,以涵養為正,睟麵盎背,則亮於諸儒,誠有愧焉!”其意思是說,要修煉心性、明辨禮法,就在於每一瞬間的重視,就在於一分一寸的把握,要在不斷積累中見到真功夫,要以滋潤養育為根基,這樣,就可以麵有潤澤,背亦充盈,達到孟子所說的“睟然見於麵,盎於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