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成龍在順治、康熙年間,從知縣、知府直至做到巡撫、總督,秉公執法,興利除弊,政績斐然。《清史列傳》卷八《於成龍傳》說:於成龍“凡有親戚交遊相托者概行峻拒,所屬人員並戚友間有饋贈一介不取”。這話表明,正因為於成龍對“饋贈一介不取”,所以對請托營私之事才能“概行峻拒”,始終保持端嚴的操守,從而贏得康熙帝的稱讚:“居官清正,實天下廉吏第一。”(《清史列傳》卷八《於成龍傳》)

這裏需要指出的是,曆史上雖然出現過不少清官,但請托饋送、賄賂公行、朋比結納、貪贓枉法等陋習醜行,仍是封建社會官場中的普遍現象。隻有在人民當家做主的今天,清廉自守的好風尚,才真正得到了發揚。

柳直荀烈士是毛澤東主席早年的至交好友。新中國成立初,為了照顧柳的遺孀李淑一的生活,有人請毛主席推薦李淑一任北京文史館館員。毛主席說:“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幹為助,解決這個問題。”在毛主席看來,由於“文史館資格頗嚴”,自己“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是很自然合理的事情。為了遵守有關的規章,已“未便再薦”,遂決定拿出自己的一部分稿費來資助李淑一的生活。另外,毛主席已故夫人楊開慧的哥哥楊開智,曾寫信給毛主席,要求在湖南給安排個廳長職務,毛主席婉轉地拒絕了。這兩件事情,充分體現了毛主席嚴於律己、清廉自守的道德風範。

我們的祖國湧現出了千千萬萬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好幹部。他們當中有的主理財務多年,整天和大宗錢財打交道,卻纖塵不染;有的掌管人事大權,麵對不斷的請托送禮卻從不動心;有的負責審批緊俏物資,聞風而來的行賄者卻休想用錢、物打通關節……有人說:“常在河邊站,哪能不濕鞋?”而清白廉潔,自覺守節、守法,卻使上述同誌做到了常在河邊站,就是不濕鞋。

古語雲:“公生明,廉生威。”當年,北京市長城風雨衣公司年產一百六十八萬件優質名牌風雨衣,而公司經理張潔世直到病逝前卻連一件風雨衣也沒有。這樣的幹部,怎能不受到群眾的尊重愛戴呢?在群眾中怎能不具有很高的威望呢?

清廉自守,並非都是為官者的事。為官者應清廉自守,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也都應清廉自守,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工作權限,都不應以自己所負責之事,去向被服務者索取財物。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恪守職業道德。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我們每個人都應自覺地做到清廉自守,自覺地抵製形形色色不良風氣對自己的侵蝕。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損公肥私、貪汙受賄,乃是各種腐敗現象中影響最惡劣、最有破壞性的不道德行為,因此,我們必須堅決清除之、杜絕之。

隋代王通認為:“廉者常樂無求。”(《中說·王道篇》)意即清廉的人終日為無所求取而快樂。人若無求品自高,事實確是如此。縱觀古今,凡清廉自守之士,均不貪不求,以儉助廉,以儉養廉,以廉為本,以廉為樂。可以說,持身儉樸,是清廉自守的前提。

清廉自守雖貧而榮,貪汙受賄雖富猶恥。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自覺地抵製金錢和物質的引誘,都能保持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為民的優良傳統,“寧廉潔正直以自清兮”(《離騷》),一心為公,無私奉獻,永遠做一個名副其實的人民公仆。

19.醫治人類創傷的“兩大名醫”與“三節論”

不患不富,患不知節。

——張居正

節約與勤勉是人類的兩大“名醫”。

大約三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了貴儉的思想。《周易》的“節卦六十”,把當時人們對於節儉的態度分為三種:最好的是“甘節”,即甘於節儉,樂於節儉,把節儉當作“甘之如飴”的樂事;其次是“安節”,即雖然不能“甘節”,但能安於節儉,不追求豪華奢侈;最壞的是“苦節”,即不能“甘節”、“安節”,而把節儉當作一種苦事。這三種態度,必然產生三種不同的結果:“甘節,吉”——甘於節儉,前途是吉祥美好的;“安節,亨”(亨即亨通,順利)——安於節儉,做事會通達順利;“苦節,凶”——苦於節儉,結果將是不幸的。

人類生存並不是苟活,溫飽並不是奢侈,發展也不是放縱。我國古代的明君賢相都深知此理,身體力行。

五代後周太祖郭威就位以後,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懲辦貪汙,自稱“儉約天子”。他稱帝以後,對大臣說:“我起自寒微,備嚐艱苦,今日為帝,豈敢厚自奉養以病民乎?”於是下令把前朝留下的宮中奢侈用品當眾打碎,並停止“四方貢獻珍美食物”。他在位三年期間,“宮中用品力求樸素,乘輿服飾力戒華麗”。

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受封食邑一萬三千戶,足能在京城地麵廣置田宅,但他偏在終南山下買了幾間沒有院牆的茅屋。臣僚們問他為何不在京城置辦良田闊宅,蕭何說:“如果我的子孫賢良,可傳我的儉樸家風;如果子孫不賢良,也不被勢利者所侵奪。”南宋抗金愛國名將嶽飛被秦檜陷害,官兵抄嶽家隻搜出九串銅錢,嶽飛這種為官清苦之風,使時人感動得落淚。雖然都是千百年來故人往事,其嘉言懿行,仍足以發人深省。隻是來者不鑒往者,所以便總有當下的悲劇發生。

20.嘉慶痛哭師相為一廉

半生唯獨宿,一世不言錢。

——嘉慶帝

清朝嘉慶皇帝執政期間有兩件事備受稱道:其一是即位伊始,就快刀斬亂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倒了乾隆的第一寵臣、天下第一貪的和珅;其二便是他的老師兼宰相朱珪去世時的痛哭哀挽。對於前者人皆耳熟能詳,而後事則多無所聞。他的老師被人稱為清廉的楷模。嘉慶皇帝的老師是誰?看過電視連續劇《木魚石的傳說》的人都會說:是王爾烈。其實,嘉慶的老師乃北京大興人朱珪。朱珪持躬勤謹,清正廉潔,晚年官居相位,卻清苦如寒士,連皇上賜予他的貂裘都送到當鋪去了。死時,臥處僅有布被、布褥和殘書數篋而已。嘉慶皇帝親臨祭奠,進門即放聲大哭,挽詞中說:“半生唯獨宿,一世不言錢。”香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十分富有,但他每餐隻吃兩個菜,在一般人眼中,他真是太吝嗇了。但當一九九八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大水災時,他一次就捐贈港幣五千萬元。

儉,需要從兩個方麵進行:一方麵要從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在衣、食、住、行上處處都要注意艱苦樸素,“儉以養誌”;另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注意提高思想覺悟,樹立雄心壯誌,把自己的思想和精力用在事業上,“儉以養德”。

從科學意義上講,並不是人們所吃的,而是他們所消化的,使得他們強壯;類乎言之,並不是我們獲取的,而是我們的節省,使得我們富裕。

儉的對立麵是享樂。享樂對於人生來說,是最危險的東西。雖然它沒有牙齒,但可以吃掉你的理想;它沒有雙腳,但可以勾引你走向歧途;它沒有煙味,但可以熏黑你的靈魂;它沒有砒霜,但可以毒害你的情操、意誌和人格……享樂的生活猶如醋酸,能腐蝕靈魂,會使人墜入深淵。

21.窮人的財富與富人的智慧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李商隱

“曆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對曆史經驗教訓的概括。古時,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就紂王用的象牙筷子一事的分析和推斷,發人深省。箕子認為,紂王用的象牙筷子跟泥碗是不能相配的,一定要使用犀角美玉製成的杯碗;使用象牙筷子、玉製杯碗,必然不肯食用粗劣的食物,那就要用杯碗盛上豹胎這類精美高級的食物;食用精美高級的食物,必然不能穿著粗布衣服住在茅草棚下麵,那就一定要換上一套高貴的衣服,住上豪華宮殿。紂王的行為印證了箕子的預言。五年以後,紂王修造酒池肉林,狂飲作樂,而且設置炮烙的酷刑,殘害忠正的臣子。就這樣,隨著紂王的暴虐昏庸、揮霍無度,商王朝很快滅亡了。

腐蝕,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好端端的一塊鐵,日曬雨淋,要不了多久,光澤漸消;再過些時候,表麵就出現大小不一的鏽斑;時日漸移,腐蝕漸深,經年累月,整整一塊鐵就變成了一堆鏽疙瘩。

人要拒腐就要從儉。一位革命者在《殉道者的記述》中寫道:我毫不稀罕那華麗的大廈,卻寧願居住在簡陋潮濕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寧願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軟的鋼絲床,寧願睡在豬欄狗窠似的住所!不稀罕閑逸,寧願一天做十六個鍾點的苦工!不稀罕富裕,寧願困窮!不怕饑餓,不怕寒冷,不怕危險,不怕困難。一切難以忍受的生活,我都能忍受下去!這些都不能絲毫動搖我的決心,相反的,能更加磨煉我的意誌!

不稀罕,表現了人類先進分子拒腐蝕於千裏之外的氣概是多麼豪邁!

在人類的曆史上,成就偉大事業的,往往不是那些富貴之家的寵兒,而是那些飽受磨難的苦孩子。

有人統計,從公元六百年到一九六零年,有一千二百四十三名科學家、發明家做出過一千九百一十一項重大科學發明和科學發現,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曾經曆過各種各樣的逆境、貧窮、磨難和不幸。但正是他們,踏平了人生坎坷,最後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