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全部活動內容可大體分為兩部分,即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生產活動固然是維持社會存在與發展的重要部分,但人們要生存,要進行人力、物力的再生產,就必須消費。人們對物質方麵和精神文化方麵的需求的滿足,都是通過消費實現的。

提倡克勤克儉、艱苦奮鬥,千方百計節約人力、物力、財力,不是為別的,是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的現代化,是為了進一步發揚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的美德。

勤儉是大誌的表現。

一般說來,人們對節儉兩個字的解釋,似乎是“省錢的方法”。一般人往往把節儉與吝嗇看作一對雙生子,這真是一個很大的誤會。其實節儉的含義是:當用則用,當省則省;換句話說,是用得適當。吝嗇的含義卻是:當用的不用,不該節省的也節省。

節儉貴於黃金。

金玉非寶,節儉乃寶。

節約是窮人的財富,富人的智慧。

我們父輩、祖輩的節儉,盡管雜有曆史的舊跡,卻都是克己奉人的,並不要求他人節儉而滿足自己的奢侈。正是這種傳統,才使一個窮困的國家得以維持,漸漸走向富足。

據一些知名的美籍華人說,中國人具備一種美國人所缺少的精神和紀律。因此,尼克鬆總統當年宣布新經濟政策時,要求美國人民做出自我犧牲,厲行自持,克勤克儉。在中國,這種精神理所當然地被人們作為社會的基本信條來奉行。而青年人似應從小打好這個基礎,有道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少年貧,不算貧;老來貧,貧死人。千萬不可在青年時代便染上奢侈鋪張的惡習。

22.不合道義,一飯不受;無違節操,天下可取

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過。

——《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見利思義”,這句話最早出於《論語·憲問》。多少年來,“利”與“義”一直是人們討論的話題。有人認為,在孔孟的儒家理論中,“利”與“義”是對立著的,取“利”則不講“義”,講“義”則不要“利”。其實,“利”與“義”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互相影響,存在於一個事物之中。當物質利益得到時,並不意味著道義上的喪失,當道義上達到完美境界時,並不是利益上必然受損。但是,我們這裏要說的是,當“利”與“義”發生矛盾的時候,應該采取什麼態度。

與“見利思義”截然相反的是“見利忘義”。《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雖然是對人們行為帶有偏見的解釋——它忽視了“義”在人們心目中應有的地位與生活中正義可以戰勝邪惡的現實,但它也道出了見利忘義和保利棄義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現象。《孟子·告子上》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就是說,求生存是我所希望的,求仁義也是我所希望的,當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時候,那麼我就寧可舍去生命而爭取道義上的完美。曆史上許多仁人誌士,在生死麵前,大義凜然,慷慨就義,他們連生命都置之度外了,更何談從中取利呢?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許多見義勇為的人,在別人為難之時或危險之際,敢於挺身而出,不怕犧牲,維護正義,他們並不曾想得到什麼利益與好處,所以他們的英勇行為是舍個人之利,求人生之大義。

孟子說:“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過。”不合道義的,即使一簞飯也不能接受;合乎道義的事,像舜繼承堯的天下那也不算過分。要把義擺在首位,決不見利忘義,更不能唯利是圖,“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古時候,有個叫列子的人,家裏很窮。一天,鄭國宰相給他送去糧食,列子說什麼也不肯接受。他妻子埋怨說,隻聽說跟有道德、有才學的人能過上好日子,可我們跟著你餓得皮包骨了,宰相讓人送來糧食你又不要,難道你連妻子兒女的性命都不要了嗎?列子說,宰相並不是真正愛惜我,隻不過聽人說我是賢人,他給我糧食是為了落一個愛惜賢才的好名聲。如果有一天別人說我的壞話,他照樣可以聽別人的話來加罪於我,所以我不能接受。列子寧可清貧度日,也要維護自身的名譽、維護道義。

對於物質上的索取要講究義,那麼對待榮譽是不是可以不講義了呢?楚昭王被伍子胥打垮,出逃在外,屠羊店的老板屠羊說也跟著出逃。昭王複國後,封賞隨同逃難的人,屠羊說卻不接受賞賜。他說大王亡國失位我沒有過錯,大王複位我又沒有功勞,這賞賜我不能接受。楚昭王一聽十分感動,要讓他出任三公。屠羊說講,三公職位比我殺羊為生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可我不能圖榮華富貴而壞了自己的名聲。三公之職不可謂不高,他不動心;昭王的封賞不可謂不厚,他不予理睬,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義重於一切。屠羊說要用自己的勞動獲得應有的報酬,這樣才心安理得。我們現在提倡要做於社會、於人民有益的事情,隻有根除利己主義,克服“保利棄義”惡習,才能以義為重,見利思義,從而達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每個人都有物質欲望,在講義的同時,不能忽視利的正當所取,否則隻能流於空談。隻有利中見義,義中得利,以利見義,利義共存,才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北宋時期,在與黨項族毗鄰的邊境上有一清澗城,時常遭鄰敵騷擾,守城大將種世衡便獎勵官吏與老百姓練習射箭,以增強防禦能力,鄰敵再也不敢侵犯。宋史上是這樣記述的:種世衡曾督促吏民練習射箭,有過失的,射中就可釋其罪,有請求辦事者,也以能否射中來定奪。這樣“人人自勵,皆精於射”。如果種世衡不采取這種辦法,隻是一味地向老百姓講大道理,動員人們練習射箭,是不會獲得成功的。這就在於他把增強保家衛國的防禦能力與群眾的物質利益結合在了一起,讓百姓得到了實惠,又提高了射箭技術。射箭本身是衛國人的一種本領,而學習本領又能得到實惠,這樣百姓的積極性才能充分調動起來,種世衡讓百姓獲利的同時又實現了“義”的境界。

23.世無淨土有淨心,纖塵無染蓮花白

世人崇尚蓮花品,纖毫不染淨俗塵。

——自題

“采微善,絕纖惡,矜細行,防微蔽。”這是曆朝曆代品德高尚、事業成功的人的寶貴經驗,也是一些人悖此而身敗名裂的慘痛教訓。這裏講的纖、微、細都是一個意思,即細微、細小之意。纖塵不染,就是一點灰塵都不沾染,拒絕任何腐朽東西對自身的侵蝕。“垂大名於萬世者必先行之於纖微之事。”漢代陸賈這句話已被無數事實所證明。深受海峽兩岸中華兒女敬仰的孫中山先生,不僅將自己的一部分收入獻給了革命事業,而且經他之手無數次接受的華僑捐獻的大量經費,亦分文不沾。他身肩重擔,日夜操勞,生活上卻很儉樸,有時竟陷入身無分文、衣食難保的窘境。孫先生逝世後,遺產隻有一些日常穿用的衣物、兩千餘冊書籍和一所華僑捐資購置的住宅。

老百姓最喜愛廉政勤政的公仆。我曾寫了一首歌頌孔繁森的《公仆讚》歌詞。第一句就是“老百姓在呼喚你呀孔繁森”。為什麼呼喚他呢?因為他是個纖塵不染的好公仆,他身上凝聚著民族魂。在歌詞中有這樣幾句詞:

心清如明月,高潔似白雲。

胸懷真善美,兩袖不染塵。

孔繁森生前任拉薩市副市長、阿裏地委書記等職時,曾悄悄地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資花在群眾的身上。為了撫養兩個藏族孩子,他三次賣血,並叮囑護士要替他保密。孔繁森因公殉職後,人們發現其全部錢款隻有八元六角。

在改革開放生機勃勃的大潮中,在五花八門的誘惑麵前,要自覺地做到:穩住自己的心,定住自己的神,見利思義,纖塵不染。

要做到纖塵不染,就需“勿謂小而弗戒,勿謂微而不防”(《勸忍百箴·忽之忍》),要常以自省,不時拂塵,正如一首佛偈詩所雲: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纖塵不染,是指一個人不要染上損人利己、損公肥私、貪汙腐化等不講仁義道德、不遵紀守法的醜陋習氣,而那種個人應得之利、應享之益非但不屬此列,而且應當得到保護。早在北宋年間,大文學家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就講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今天再細品此語,仍覺得很有味道,甚至可以說,這句話也是對纖塵不染的一種解釋。

纖塵不染是一種品德修養的高標準、高境界。在現實生活中,誰也難免受到一時一事塵俗的浸染,但隻要對點點滴滴的塵埃“時時勤拂拭”,就能做到“心如明鏡台”。

我曾寫過一首詠荷詩《妙香》,願以此詩作為本文的結語:

妙香清遠遐邇聞,

皎皎素心見純真。

世人崇尚蓮花品,

纖毫不染淨俗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