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的浩然正氣是怎樣形成的呢?我想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孟子曾提出要養“浩然之氣”。“浩然之氣”就是在高尚道德境界中所具有的自豪的、無畏的精神狀態。孟子關於“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醜上》)的思想在我國曆史上影響很大,對培養民族正氣、民族氣節產生了積極作用。

二、與教育有關。自西漢時起,重視氣節的儒家思想在中國成為最重要的思想體係,不論官學還是私學,都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教育內容。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古代的家庭也重視氣節教育。

三、本人注意加強道德修養。先賢們平素嚴格要求自己,敬仰、學習先烈的高尚品格,“內心有理想的光”,把報國為民當作自己奮鬥的目標,不斷努力,不斷進取,逐漸培養了自己正直剛強的性格和勇敢堅定的信念。

青少年朋友們,你們也一定想使自己成為有浩然正氣的人吧?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願望,這一願望完全能夠實現。俗話說,“有誌不在年高。”霍去病、夏完淳不就是青少年英雄嗎?今天,中華民族繼承並發揚了重視民族氣節的優良傳統,青少年在社會上、學校中、家庭裏,都能受到民族氣節的教育和熏陶。浩然正氣來自對祖國和人民無限忠貞熱愛的赤子之情。我想,隻要我們愛國愛民,不斷加強道德修養,以仁人誌士為學習的楷模和行動的榜樣,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麼,關鍵時刻我們就會像先賢先烈那樣,顯現出頂天立地的浩然正氣。

14.淡泊未必安貧,進取自有樂道

實淡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

——曹植

“淡泊明誌”語出三國諸葛亮的《誡子書》,意謂:恬靜寡欲,誌向遠大。其原句為:“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此後曆代文人誌士常以此語鞭策自己,鼓勵別人,成為我國古代道德倫理、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人們進行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麵。清人《杜詩言誌》中寫道:“至於寬閑之野,寂寞之濱,每自寓其天懷之樂,而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未嚐不處處流露。”

諸葛亮的《誡子書》還認為儉與淡泊,是一種恬淡寡欲而又儉樸的生活方式,隻有心境安定冷靜才能思慮深遠。“遠”就是實現理想抱負的遠見卓識,隻有恬淡儉樸的生活方式才能砥礪人的誌趣。“誌”就是建功立業的大誌。諸葛亮的這一思想對後世的影響極大,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將“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書寫懸掛於房中或置於書桌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我們從這一思想中,可以看出諸葛亮作為一位政治家的寬闊情懷。他要求人們重視治心修身,培養節儉好學的道德品質;克服荒嬉浮躁的毛病,不虛度年華,苦誌成學,將來做成一番事業。以後諸葛亮還在他的《誡外甥書》中繼續闡述了“誌當存高遠”、“慕先賢”和“忍屈伸”的思想。

諸葛亮的《誡子書》和《誡外甥書》中,雖然沒有豪言壯語,但其“淡泊明誌”的思想,卻意境深邃,影響深遠。諸葛亮以“淡泊明誌”去教育後人、教育子女,希望他們不要驕奢淫逸,切戒輕浮妄動,要立誌成才,幹一番事業。諸葛亮是一位重於身教的人,是一位“淡泊明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偉人。他的後代循著前輩的足跡以“淡泊明誌”要求自己,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奉獻,當時的人們評價他們三代人為“三代忠貞”。

“淡泊明誌”是我國儒家推崇的“安於貧而樂於道”的思想品德的繼承與發展。孔老先生稱讚他的得意弟子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東漢鄭玄注曰:“貧者人之所憂也,而顏淵誌道,自有所樂。”東漢有位楊彪,史傳說他“安貧樂道,恬於進取,三輔諸儒莫不慕仰之”。他們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在曆史上留下了美名。然而這種遠離人世、甘於寂寞清貧的主張在社會潮流麵前,很容易引發人們的厭世心緒。諸葛亮的“淡泊明誌”則不然,他發展了儒家這一思想的積極成分,化消極為進取,淡泊之中懷有大誌,清貧之中向往奉獻。“淡泊明誌”的可貴之處在於,不僅僅要求人們做到不圖名、不爭利、不貪享受,而且還要懷有宏偉遠大的抱負,堅韌不拔的毅力,忠貞不渝的赤忱,以達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境界。

春秋時期,齊國正卿晏嬰雖然身居高位,卻一直住在祖上留下的一處老宅子裏。齊景公看到他的宅子低濕逼仄,環境嘈雜,有意為他修建新居,幾次都被他謝絕了。但是,齊景公為晏嬰建造新居的主意並沒改變,他要晏嬰出使晉國,利用這個機會把晏嬰的鄰居遷走,拆了鄰居的住房,建成新宅。晏嬰從晉國回到齊國之後,新居已經落成。晏嬰向景公謝恩之後,便拆了新居,又按鄰居們原來住房的樣子修建了住房,讓鄰居搬了回來。景公無奈,隻得同意。

晏嬰身為丞相,久居陋室而謀大事,拒毀民居為己建宅的高風亮節,就是淡泊明誌美德的生動體現。

古往今來,眾多的學問家都是淡泊明誌的佼佼者。這些人對個人的名利常常采取漠然冷淡和不屑一顧的態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理想、事業的追求上。受人尊敬的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曾多次有人拉他去“出仕當官”,但他不為仕途利祿所惑,全身心探求學問,考察地理,三十年如一日,“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程期,不求伴侶”,求科學、求真理的誌向始終不變,終於寫出了“天下第一奇書”——《徐霞客遊記》。

今天的社會是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有著各式各樣的炫人耳目的名利誘惑,要做到“淡泊明誌”很不容易,更需要加強自己的道德修養,更需要把古人“淡泊明誌”的閃光思想發揚光大。

誠然,生於如此昌明的時代,淡泊未必就去安貧,更不等於不去進取。如果人人安於貧困而不思進取,那我們的國家何以興旺?我們之所以講淡泊,則是說,一個人隻有立足於淡泊私利虛名的境界,才會有所為,有所成。

我們要以賢明的諸葛亮、無私的晏嬰、有誌的徐霞客為榜樣,求淡泊而不求利祿,有大誌而不虛度年華。隻有這樣,才不會在熙熙攘攘的名利追逐中渾渾噩噩地了卻一生。

一個人心境的淡泊,誌向的確立,要在磨煉中獲得。這樣不論順境還是逆境,不論在貧窮中還是在富貴中,就都能做到不貪名利,不被環境所牽,才能做一個“淡泊明誌”的聰明人。

15.“寧”者萬事小,“靜”處乾坤大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說:“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致遠”一語即由此簡化而來,意思是心境寧靜,思慮可致深遠。

寧靜致遠,此言甚確。人的思慮,隻有在寧靜的心境中才得以展開、深入;人的思慮,隻有在寧靜的心境中才能夠發揮最佳的功效。

北宋哲學家邵雍在《何處是仙鄉》一詩中寫下“靜處乾坤大”的詩句,說的是隻要心境寧靜,就會感到世界曠達廣大。心境寧靜,思慮才能在高遠的時空中翱翔,人們才能以深邃的眼界和宏大的氣魄來看待世事人生。在這方麵,諸葛亮便是一個範例。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寫劉備初顧茅廬時,這樣描述臥龍岡諸葛亮的居處:“修竹交加列翠屏,四時籬落野花馨……廬中先生獨幽雅,閑來親自勤耕稼。”如此幽靜清雅的環境,為諸葛亮提供了保持寧靜心境的客觀條件。而寧靜的心境,無疑有助於諸葛亮高瞻遠矚,縱觀透析世事風雲,從而在未出茅廬之時,就已預見到天下的三分大勢。

寧靜的心境,可以使人的思慮全麵、深刻、敏銳、細膩,從而最大限度地開發個人心智的潛能。

科學家們常常凝神苦思,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吃飯,忘記了休息,甚至因精神高度專注鬧出過不少笑話。而正是這種高度專注的精神,才保證了科學家們擁有一片寧靜的心境,從而完成一個又一個新發現、新發明。

詩人、作家有時在夜間入睡時,寧靜的心境使他們的文思噴湧出靈感的火花。蘇聯著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一次為了描繪一個孤獨的男子怎樣保護和疼愛他的情侶,花了兩天時間,絞盡腦汁,搜索枯腸,也沒找到恰當的詞句。第三天夜晚睡覺時,馬雅可夫斯基仍在苦思,半夜時分,他忽然想到了如下詩句:

我將保護和疼愛

你的身體

就像一個在戰爭中

殘廢了的

對任何人都不需要了的兵士

愛護他唯一的一條腿!

這詩句,極好地表達了主人公對情侶的保護和疼愛之情。

在現代社會中,另一方麵,各種交往不斷增多,人際關係越來越複雜;一方麵,科學飛速發展,技術、產品不斷更新。故而,一個人在工作中能否保持寧靜的心境,往往直接影響到工作的成效。有鑒於此,日本的一些公司專為職員開設了靜坐沉思室。以美能達照相機公司為例,每間靜坐沉思室僅設一桌一椅,公司職員在上班時間可隨意進入,獨自靜坐,避開人、事、電話等的幹擾,以使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得以充分發揮。於是,許多有助於公司管理與生產的方案措施,便於靜坐者的頭腦中不斷萌生出來。

寧靜的心境,對解決社會生活中其他一些方麵的問題,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

犯了過錯,如能清夜捫心自問,則可在寧靜的心境中認真自責、反思,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遇到突然事件,保持沉著、冷靜,可使人猝然臨之心不驚,身處劇變神不慌,方寸不亂,以清醒的理智,做出迅速、準確的反應。

在待人接物時,寧靜的心境有助於我們保持謙虛和藹的態度,親切悅和的語氣,禮貌得體的舉止,從而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促進問題的順利解決。

平日,人們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往往不是馬上表態、下結論,而是說:“讓我靜下心來想一想。”看到別人遇事慌亂無措時,人們往往會勸他說:“先別著急,靜下心來,總會找到解決的辦法。”這說明,人們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應用寧靜致遠的道理,來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

有時候,人們處理某事失誤後會說:“剛才我太不冷靜了,結果把事情辦糟了。”當有人碰到問題沉不住氣時,人們會告誡說:“要冷靜,光著急隻能壞事。”這說明,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意識到:心境不寧靜,解決問題和處理事情很可能要出偏差。

自古以來,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應用寧靜致遠這一道理,曾為政治、軍事、生產、科技、文化等無數活動增色添彩。今天,願我們大家自覺、主動地將寧靜致遠的道理,應用於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這樣,我們將在各方麵獲得更多、更好的成效。

讓我們把“寧靜致遠”四個大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