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不是學問,而是行為。區別善惡,在於行為本身,不在於地位的高低。
沒有美德,成不了真正的英雄。
從某種角度看,人類對理想的追求,即是對哲學意義上的善的追求。
從個人來看,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一片忠誠是立身之本,滿懷善良是快樂之源。
從對別人來看,善待壞人與虐待好人是同樣危險的。
從對人民來看,“善”的意義,就是旨在“利人”。這在一切德行及精神品格中是最偉大的。有利於人民的行為,就是善;有害於人民的行為,就是惡。
從公共利益上看,“善”並不把幸福、快樂和物質享受同道德絕對對立起來。
古代哲人認為,善的類別有四:公正、勇敢、節製、知識。當代社會的善,也有各種具體表現,諸如: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舍己為人,先人後己,尊老愛幼,關心幫助別人,愛護公共財物,維護公共秩序……係統化的情操體現在真、善、美三個方麵。人們的追求應是真善美的整體構成。心理學研究表明,對真善美的追求,是與人的理智感、道德感、審美感密切相聯的,而且,這些心理活動從來不是單獨進行的,它們是互相貫通、彼此聯結的整體活動。因此,人們對於真、善、美的追求是互相滲透的。
人們求是去非、揚善懲惡、向美背醜的行為,有時難免遇到非難或阻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自己和小集體的利益。但正義的情感體驗能支持人們以犧牲精神去追求、去實踐,在崇高的事業中調整奮鬥的方向。
在人生的階梯上,我們要記住先賢們的處世金言: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嫉惡如仇,從善如流!
12.有欲則剛方顯本色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林則徐
“無欲則剛”的“欲”,乃“欲望”之欲。欲望的意思是“想得到某種東西或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欲是人的一種生理本能。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餓了有食欲,渴了有飲欲,困了有睡欲,冷了有暖欲,缺東西用時有物欲,情竇初開時有情欲。但“無欲則剛”,似有欠科學。人永遠做不到無所欲。如果能夠用自己的理性克製本能,使自己的種種過度的欲望、欲求、欲念,能合理地節製在一個質變的臨界線上,便不至於使人沉淪,這也便稱得起“剛”了,且方為真“剛”。
人的何種正常欲求,都不是過錯。但是,凡事總要有個尺度。欲望多了、大了,就要生貪心;欲望過多、過大,必然欲壑難填。貪求私欲者往往被財欲、物欲、色欲、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貪求私欲的危害實在太大了。《韓非子·解老》說:“有欲甚,則邪心勝。”私欲太多,邪惡的心思便占上風。《劉子·防欲》說:“欲熾則身亡。”私欲太強烈了,會使人喪命。《慎言·見聞篇》說:“貪欲者,眾惡之本。”把貪求私欲作為一切罪惡的根源。貪欲,不知吞食了多少無辜良善,又不知使多少人作繭自縛,名敗身亡。貪欲還能禍國亂天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勵精圖治,將唐王朝推上盛世的頂點,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開元之治”、“天寶盛世”。後來,他窮奢極欲,享樂無度,寵幸楊貴妃,從而導致了延續八年的“安史之亂”,致使生靈塗炭,山河失色,唐王朝由此轉盛而衰。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義以為上”、“見義勇為”、“殺身成仁”,即要有為了堅持正義敢於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而剛直不阿的品德,則是這種精神的體現,也是古今賢人在道德修養方麵所追求的目標。林則徐曾手書一副自勉堂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上聯告誡自己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下聯砥礪自己杜絕私欲,做剛直不阿的好官。
“無欲則剛”,善哉斯言!林則徐所言絕非是絕人欲。它揭示的道理無非是:去除私欲,就能無所畏懼;無所畏懼,就能一身正氣,剛直不阿。
《後漢書·酷吏列傳》記載,董宣任京都洛陽令時,湖陽公主(漢光武帝劉秀的姐姐)的家奴,無端打死賣唱的父女二人,董宣智捕凶犯,就地正法。公主告到劉秀那裏,劉秀要將董宣亂棍打死,董宣陳述情由後,“以頭擊楹”欲自盡。劉秀見狀,又讓太監攙架董宣,強迫他向公主磕頭謝罪,而董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劉秀見他鐵骨錚錚,稱之為“強項令”,即剛正倔強,不可使之低頭屈從的縣令。董宣的“剛”,源於“無欲”。他一心秉公,不惜生命,不戀官位,至於生活,更是儉樸,七十四歲時死於任上,“布被覆屍”,家中僅有一輛破車和幾斛大麥而已。
包拯和海瑞是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們正氣凜然,執法如山,被稱為“包青天”、“海青天”。包拯屢次指斥權貴大臣,嚴厲打擊邪惡勢力,皇親國戚、佞臣奸黨無不懼怕。當時,京師流傳著“關節不到,有閻羅老包”的諺語,言其鐵麵無私,像閻羅王一樣難以打通關節。海瑞曾冒死上書嘉靖皇帝,以“嘉靖者,言家家皆淨,而無財用也”等激烈言辭斥他昏庸無道,以致民不聊生。海瑞每到一任,貪官汙吏心驚膽寒,土豪惡霸威勢頓挫,窮苦百姓歡欣鼓舞。
包拯和海瑞的“剛”,亦源於“無欲”。他們克己奉公,兩袖清風。包拯前往陳州放糧賑災時,不吃沿途州府官吏為其安排的飲食,一日三餐隻吃“落斛粥”(次米熬成的粥)。海瑞外任地方大員時,規定自己每餐飯食連同薪柴、茶水、蠟燭等項費用,不超過三錢,在物價便宜的地方,則不超過二錢。他在南京吏部尚書任上,為慶賀老母七旬壽辰,僅買了兩斤肉,被浙江總督胡宗憲當作新聞四處宣揚。《金陵瑣事續編》中雲:“剛峰海公清苦三行,舉朝不能堪,亦舉朝不能及。”他們為官幾十年,衣食住行唯溫飽能居而已,對個人、對生活從無他求,因此一無牽掛,不怕丟官、不怕殺頭,為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敢於打擊權貴,抑製豪強,觸犯龍顏。
前麵談到,人要生活下去,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七情六欲,乃自然之理也。“無欲則剛”,並非不允許人們有欲,而是要克製私欲。克製私欲,就能寡欲清心,淡泊守誌;克製私欲,就能剛鋒永在,清節長存。
今天,麵對錯綜複雜的大千世界,麵對來自各方的種種誘惑,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將如何處之?我認為,通過對人生這一需求高峰期種種欲望的克服與節製,從而達到林則徐所言的境界,以其“無欲則剛”這一警語作為立身行事的指南。人若無欲品自高。就是說,人若沒有私欲,品格自然高峻潔清,不染塵泥。社會上還存在著假、惡、醜現象,純潔社會、淨化風氣則是我們要擔負起來的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對此,我們青少年責無旁貸,當仁不讓。“無欲則剛”的操守,將使我們能在障眼的迷霧中辨明方向,勇往直前;將使我們在與邪惡的鬥爭中伸張正義,克敵製勝。“無欲則剛”,使人如同蒼鬆翠柏,不怕烏雲翻卷,不怕雨暴風狂,挺立世間,永不摧折。
13.用青春熱血譜一曲當代“正氣歌”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多才多藝著稱於世,同時又是追求自由、熱愛祖國、反對壓迫、忠誠正直的民族。炎黃子孫重氣節,脊梁直,骨頭硬,古往今來,浩然正氣之士燦若群星。他們為人光明磊落,為國家、為民族氣壯山河;他們的言行與日月同輝,光照千秋萬代,教育、激勵著無數後人。
我們的先賢用浩然之氣譜寫了一曲曲激蕩人心的正氣歌。
《蘇武牧羊》這首民歌唱道:“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飲雪,饑吞氈,牧羊北海邊。心存漢社稷,旄落猶未還。曆盡難中難,心如鐵石堅。夜在塞上時聽笳聲入耳動心酸。”這段歌詞,反映的是“蘇武留胡節不辱”這一曆史故事:公元前一百年,漢武帝委派蘇武為正使中郎將出使匈奴。蘇武雖然知道匈奴貴族不守信用,但為了國家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不避危難,望險而趨。果然不出所料,蘇武到後即被扣留,關進一個又濕又暗的地窖裏,不給吃、不給喝。蘇武渴了就吞雪塊,餓了便啃氈皮。單於以封蘇武為王的誘降計破滅後,惱羞成怒,把他流放到了北海(今前蘇聯貝加爾湖一帶),給他一群公羊,要他使每頭公羊都生出小羊,然後才能回國。蘇武隻身孤影,饑寒交迫,處於絕境,但仍手持出使時帶來的漢節(一種用竹杖和犛牛尾做成的憑信物)。冬去春來,他苦苦熬過了十九個年頭。雖然“漢節”上的毛羽被風霜雨雪吹打光了,但蘇武懷念祖國的心情絲毫沒有改變,堅信總有一天漢匈和好,自己會帶著“漢節”回到漢朝。漢昭帝即位後,派使臣與匈奴交涉。公元前八十一年,被匈奴羈留了十九年的蘇武,終於手持漢節榮歸京城長安。蘇武“留胡節不辱”的高尚氣節,兩千多年來,一直喚起人們心頭愛國主義的激情。
南宋右丞相文天祥,在元軍南下大舉進攻的緊要關頭,領兵抗敵,不幸於廣東潮陽戰敗被俘,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拘禁。他被囚了三年,住的是低窄陰暗的土室,受盡磨難,但他頂住了敵人的一切威逼,拒絕了敵人許以宰相高位的利誘,在獄中寫下了《過零丁洋》,表現了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氣節,最後慷慨就義。他那千古流傳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至今為人們所吟誦。
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英才早熟,膽氣過人,五歲就能與人談論學問。當時有首《夏童子讚》,讚他“包身膽,過眼眉,談精義,五歲兒”。一六四四年,夏完淳十四歲時,清軍入關攻占北京。在國家危亡和人民遭難之際,他與父親在家鄉上海附近參加了抗清鬥爭,後失敗被捕,囚於南京。明朝降將洪承疇親自勸降,遭到夏完淳義正詞嚴的痛斥。夏完淳在《獄中上母書》中寫道:“人生孰無死?貴得死所耳。”顯示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氣概。一六四七年九月,年僅十七歲的夏完淳在刑場上神態從容,昂首挺立,堅不下跪,像壯遊一樣走向死亡,以其生命的熱血,譜寫了一曲忠烈的詩篇。
曆史上的浩然正氣之士,在強寇犯境之時,聞鼙鼓而拔劍,望烽煙而請纓,奮力殺敵,浴血疆場;在身陷囹圄之時,麵對威脅利誘毫不動搖,身受折磨困苦決不屈服,傲骨錚錚,忠魂凜凜,始終保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朝綱不振,民陷水火之時,不怕丟官去職,不畏斧鉞加身,冒死直諫,為民請命;在為之奮鬥的事業受挫折之時,甘灑一腔熱血喚起千萬民眾,以完成未竟事業;在近代西方強盜逞凶之時,前仆後繼,義無反顧,嚴懲了侵略者。他們是華夏神州的中流砥柱,是中華民族的鋼鐵脊梁。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為了百姓,他們舍生取義,“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正氣在人間;他們真正做到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們的浩然正氣,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他們的功績,永遠彪炳史冊!
千百年來,人們熱愛、懷念、歌頌這些仁人誌士,麵對喪失氣節的佞臣賊子、民族敗類,如宋朝的秦檜、明朝的吳三桂、清朝的慈禧太後等,則無比地憎惡、痛恨。害死嶽飛、賣國求榮的秦檜(塑像),不是一直跪在西湖畔的嶽飛墓前,遭受著人們的切齒唾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