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我的“三善”讀書法

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

——[俄]別林斯基

讀書是個很艱苦的事情,需要恒心與毅力。學問猶如苦根上長出來的甜果,要獲得學問的甜果,就要學習和發揚古人勤學苦讀的精神。我上小學時讀的《鑿壁偷光》的故事,至今還記憶猶新。我國古代著名經學家匡衡,小時候家裏十分貧窮,但他聰明好學,艱苦的生活並沒有使他自暴自棄。他白天勞動,晚上讀書,由於家裏點不起燈,不能看書,就在自家牆上鑿了一個洞,讓隔壁人家的燈光射進來,他就湊到洞口讀書。晉朝的孫康,小時候很愛讀書,但家裏窮買不起燈油,於是在冬天的晚上,他就冒著嚴寒,到室外借著雪的反光來讀書。這些勤學苦學的故事,至今仍激勵和鼓舞著我們刻苦學習。

要求知,不僅需要苦讀,而且要善讀。如何善讀呢?據我個人體會,善讀要點有三,即“善擇”、“善思”、“善行”。

善擇,就是讀書要善於選擇。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需要去選擇書目,用分析的觀點吸收書中的精華,摒棄書中的糟粕。人們常說“開卷有益”,這是就一般情況而言的,其實開卷未必均有益,關鍵是開什麼卷。擇書不同,效果會截然不同。笛卡兒、菲爾丁和別林斯基三位名家對此均有卓見。笛卡兒認為好書似“與高尚的前人談話”。菲爾丁則說:“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把你坑害。”而別林斯基講得更深刻:“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的確如此,好書如“聖水”,壞書似“魔鬼”。“聖水”可以淨化人們的心靈,使讀者思想境界升華;“魔鬼”可以使人產生邪念,誘使讀者沿坡下滑,甚至會墜入陰暗之深淵。因此,在浩瀚的書海中,我們要學會擇善而從,做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書籍來讀。

善思,就是把讀書與思考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進學解》)等,已成為讀書治學格言。

讀書與思考需交替進行,才能使學習收到實效。正如程頤所說:“為學者,必本於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讀書忌死讀,否則變書奴。隻有把學到的東西,經過思考,成為自己頭腦裏“會發酵”的知識,才能做到“活讀運心智,不為書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為珠玉”(葉聖陶語)。

10.記住馬斯洛對他的研究生的忠告

艱難由懶惰生,苦處經偷安來。

——[英]培根

人要有意義地度過一生,就要記住一句警語——切莫偷安。

偷安,即指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一個人之所以有偷安惡習,主要是因其自身的惰性所致。應當說,惰性人皆有之,誰要想不斷進步,誰就要自覺地克服自身的惰性。而現代心理學大師馬斯洛對他的研究生的一句忠告則是:如果一開始就懶惰而不認真,那麼它將會毀掉你的一生。

偷安,可以齧噬自己的靈魂。偷安者往往是思想困頓、心靈倦怠之人。如不自覺克服,則會學習厭倦、工作懶散、作風疲遝、辦事拖拉,整日渾渾噩噩,無精打采,胸無大誌,不思進取,如行屍走肉,失去了人特有的靈性,故孟子評價這種人時說:“人若無誌,與禽獸同類。”

偷安,會斷送自己的前途和命運。生活告訴我們,偷安者往往偷來的不是“安”而是“危”。看過《笑林廣記》的人,都會記得那個“懶婦”的故事:有個婦人懶極了,每天穿衣飲食,都由丈夫操作,她隻知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別的什麼都不會。有一次,她的丈夫要出遠門,五天以後才能回來。丈夫怕她懶惰挨餓,就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她的脖子上,作為五天的吃食,才放心出門。五天後丈夫回來了,這婦人已餓死了。丈夫吃了一驚,走進房裏一看,脖子上的餅隻有嘴旁邊的地方被吃了一塊,其餘的餅都沒動。這雖然是一則誇張的笑話,但它卻生動地告訴人們:切莫偷安!否則,它會斷送自己的前途和命運。

偷安,是成功的絆腳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學業有進展,希望自己的事業能成功。然而,要把自己的願望變為現實,最重要的是要勤奮而不要偷安。勤奮,是成功的奠基石;偷安,是成功的絆腳石。偷安,將受到時間的懲罰。宋朝有個叫朱敦儒的人,年輕時懶散、偷安,自以為來日方長,隨便打發眼前的歲月。日月如梭,滿頭青絲換白發,再想追回浪費掉的時間,已經辦不到了。他悲歎地寫道:“原是西江散漢,江南今朝衰翁。從來顛怪更瘋,做盡百般無用。屈指八旬將到,回頭萬事皆空。雲間鴻雁草間蟲,共我一般做夢。”這是偷安結下的苦果,他的教訓是多麼沉痛啊!北齊文學家顏之推洞察了懶散、偷安帶來的惡果之後,在《顏氏家訓》中深有感觸地說:“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

偷安,會招致各種災難紛至遝來。偷安與災難是一對天生的伴侶,正如人們所說,偷安是誘惑的溫床、疾病的搖籃、饑餓的母親、偷盜的姊妹、福祿的蠶食者和生命的糟蹋者。難怪明代理學家在《戒懶文示諸生》中驚呼:“細看萬事乾坤內,隻有懶字最為害。”

偷安,雖害處很大,但並不那麼可怕,可怕的是偷安者不認識偷安之害,不改偷安之陋習。一個有誌幹一番事業的人,就要埋葬惰性,甩掉偷安,揚起勤奮的風帆,勇往直前。

勤奮,是戰勝偷安的克星。“業精於勤荒於嬉”,隻要我們刻苦地學習,努力地工作,“偷安”這個魔鬼,就會被趕出大門,人的心靈就會得到淨化,人的精神就會振作起來。

意誌,是克服偷安的動力。一個人如果有了堅強的意誌,就會滿懷信心地去迎接困難的挑戰,就會踏著困難去迎接勝利的曙光。而一個人堅強意誌的形成,要靠日常的修養與磨煉。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抒發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闊胸懷和不圖安逸、積極進取的抱負。然而他的這種遠大誌向並非天生而來,而是從幼時學習、磨煉而成。範仲淹上學時,每天晚上用糙米煮一盆稀粥,等第二天粥成了凍以後,就用刀劃成四塊,每天早晚各取兩塊吃;沒有菜,就把鹽水浸過的野菜莖切上幾十段,作為副食。範仲淹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刻苦學習,他曾對人說:“現在如果貪圖吃好的,一味偷安,將來怎麼能吃苦呢?”還說:“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不立大誌,即使能吃飽喝足,生活舒適,也沒多大意義。”正是由於範仲淹有能夠吃苦耐勞的堅強意誌,才有了克服偷安的勇氣、力量和行動。

目標,是衝擊偷安的波濤。在生活的海洋裏沒有前進的目標,就會隨波逐流,聽天由命,難以把握成功的契機,就是幸運的苗頭從身邊擦過,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失掉。一個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有了目標,就會產生追求進步、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力量。這力量,猶如胸中的波濤,偷安的陋習將會被這不斷衝擊的波濤所洗刷、所淨化。人的一生首先應確立自己奮鬥的大目標,為祖國的富強和人民的幸福,奮鬥終生。同時,還要切記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的道理,光有大目標還不夠,還必須有具體的小目標,即要有具體的學習計劃、工作計劃,並要為實現這些計劃去努力奮鬥。

“不患才之不贍,而患誌之不立。”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才智有高低,生命有長短,但是一定要記住“切莫偷安”這句處世金言。清代朱彝尊在《朱翁六十壽序》中講過:“人生世上,寸陰可惜,豈可晷刻偷安耶?”讓我們把這句話作為激勵自己勤勉奮進的座右銘吧!

11.在人生之路入口處的兩塊路標

一毫之善,與人方便。一毫之惡,勸君莫作。

——呂洞賓

人生是充滿矛盾的:光明與黑暗的矛盾,真善美與假惡醜的矛盾,先進與落後的矛盾,生與死、福與禍、得與失、樂與苦、順與逆的矛盾……

因此,在人生道路的入口處,都豎立著兩塊路標,一塊上寫著“善之路”,另一塊上寫著“惡之路”。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樣才算美,這就有了醜;都知道怎樣才算善,這就有了惡。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看出了美與醜、善與惡的對立、依存和轉化。

“積善成德”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這方麵,古人有許多精辟的論述。荀子說過:“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故跬步而不休,跛鱉千裏,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荀子·勸學》)三國時,劉備在臨死前,也曾經告誡他的兒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些都說明了思想變化的漸進性,很有道理。從助人為樂到見義勇為,以至於舍己救人,為國捐軀,是我國許多英雄人物所走過的道路。

積善成德,既是美德形成的一個規律,也是加強道德修養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人們道德品質形成的過程中,“積善”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一般來說,人們先從道德認識開始,掌握有關的道德知識;運用這種認識對事物進行善惡評價,引起感情上的愛憎,即產生道德情感;繼之在道德實踐中形成或強或弱的道德意誌,排除各方麵的幹擾和障礙,堅持履行道德義務;道德認識、情感和意誌的統一,構成一定的道德信念,這是指導人們道德行為的準則;道德行為反複多次,日積月累,便逐漸成為一種不需要任何意誌約束和監督的自覺行動,這就是道德習慣。以上所說的道德認識、情感、意誌、信念和習慣,是構成人們道德品質的基本要素,但隻有道德習慣形成之後,道德品質才算達到了完善的程度。而“積善”作為道德行為和道德實踐,則是這五個要素賴以形成和統一的基礎。離開“積善”這個道德實踐,不僅道德認識、情感、意誌、信仰無由產生,道德習慣也難以形成,哪能談得上優良道德品質的造就呢?

慈善的行為比金錢更能解除別人的痛苦。

善行,指具有積極的道德意義,被道德意識評價為善的行為。在人類曆史上,人的善惡觀念不同,善惡標準各異,人們確認的善行總是以人們的利益及表現其利益的道德原則和規範為轉移的,符合某種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行為就被稱為善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個人處理與他人、集體或社會的關係時,一般把個人有利於他人、集體或社會的行為稱作善行。

公元一零七七年,蘇軾任密州太守,碰上荒年,一些被扔在路邊的孩子奄奄一息,他就“灑淚循城拾棄兒”。盡管他的薪俸銳減,“齋廚索然,不堪其憂”,但仍拿出一些錢來救濟這些孩子,這樣先後救活了三四十個即將餓死的孩子。蘇軾的行為,即是偉大的善行。

對一個人的辦事能力、學問高低很快可以觀察出來,但對人心中的善惡,卻不可妄加揣測。因為這要經過長久的深入考察,才能有正確的判斷。

狄仁傑,是武則天時期最有名望的宰相。有一次,武則天單獨召見狄仁傑說:“你當刺史時,治理有方,百姓擁戴,但是有的人在朝廷上彈劾你,你想知道誣告你的是誰嗎?”狄仁傑坦率地說:“臣如有過錯,請陛下賜教!至於說臣壞話的人,臣不願知其姓名,這樣可以相處得好一些。”如此大度容人,令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