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茶頭,又稱疙瘩茶,大多數茶友都不會陌生的一個名詞,也是曾經被視之為垃圾,而今已經是普洱茶精華所在的一個另類。
為什麼曾經視之為垃圾?這就要牽扯到茶頭的來源。首先我們要清楚茶頭是何物,它是如何產生的。大家都清楚,普洱熟茶是渥堆發酵的產物,渥堆發酵的流程中極其關鍵的一步就是翻堆,整個渥堆發酵過程會有多次翻堆,以保證水分分布相對均勻以及堆心溫度保持在50—60℃之間,保證渥堆發酵的正常進行。
堆成一堆的茶葉,撒上水,蓋上一層“厚厚的棉被”,然後因為酶以及各種黑曲黴、酵母菌為代表的微生物的作用,不斷發生各種生物化學反應,隨著時間推移,棉被下的毛茶不斷的進行發酵,而發生化學反應的過程是必然會產生一定熱量的,同時,由於所處的位置不同,堆子內外的溫度也是有著明顯差異的,堆心溫度往往會超過65℃,而外層的溫度則明顯較低,此時,翻堆的目的就在於給堆心降溫,使堆心的溫度不至於過高,同時給外圍的茶葉升溫,使其溫度不至於過低。曬麥子的過程與此有相似之處,僅供參考。堆內溫度高,而一些比較細嫩的原料含有比較多的果膠,這些果膠在茶葉中以三種不同的形式存在著,分別是原果膠、果膠以及果膠酸,在整個發酵過程,由於黴菌的存在,原果膠減少,水溶性的果膠逐步增加,而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茶葉中逐步增加的水溶性的果膠又逐步被釋放出來,而毛茶本來就被堆在一起,加上果膠的作用,很容易就被粘在一起了。於是我們的茶頭就這樣誕生了。
這樣誕生的茶頭,注定是發酵失敗的產物,發酵程度比較低,半生不熟的存在,五成熟基本就是一個上限了,說它是輕發酵都是抬舉了,因為果膠的粘結作用以及茶葉的包裹作用,明顯的存在發酵不均勻的現象,就像我們下速凍餃子,時間不到,火候不夠,餃子就會皮熟了,而餡不熟(其實根據個人多年下速凍餃子的經驗,一般餡熟了,可能餃子皮的麵芯還沒熟,一般素餡比肉餡更容易熟),餃子的問題就討論到這,再探討下去可以整一桌北方大菜了。不過作為地道的北方漢子,好吃真不過餃子。
回到我們的茶頭,廢品誕生了,怎麼辦?傳統的經驗就是丟棄或者人工打碎,前者是比較敗家的做法,後者還是比較節儉的,壓進低等級的磚頭或者茶餅裏麵,做成迷你沱(如此完整的沱,很地道了),或者打碎了做成袋泡茶。因此以前茶頭的歸宿隻有這些,說是珍品,精華,別逗了,誰會拿摘菜摘下來的爛葉子作珍品?茶頭真正實現逆襲應該是在2005年以後,李文華(猛海茶廠的發酵師傅,後來的主拚配師、副廠長,在前麵提到過)正式以其為原料製成茶磚,並在2006年正式推出了茶頭磚。而老茶頭這一名詞的誕生,則要在2000年以後,所以市麵上那些動輒九十年代、八十年代的老茶頭,即使搭配上爺爺不小心存下來這種故事,也沒有幾分可信性,誰會去保存連名頭都沒有的廢品呢?而不走心的扔在豬圈,倉庫,這樣的茶還能喝嗎?敬而遠之顯然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