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身一變,一步登天的茶頭躋身珍品階層,現在能搜到的資料很多都在竭力吹捧,而某百科上甚至有這樣一句話: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就有:“疙瘩茶,味最釅”的記載。無恥啊,朋友們,上世紀七十年代才誕生熟茶,更不用說發酵副產物茶頭了,竟然被如此牽強附會到18世紀,氣憤之餘,筆者特意找到了這篇《普洱茶記》,讓我們來看看原文,“采而蒸之,揉為團餅。其葉之少放而猶嫩者,名芽茶,采於三四月者,名小滿茶,采於六七月者,名穀花茶,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女兒茶為婦女所采,於雨前得之,即四兩重團茶也;其入商販之手,而外細內粗者,名改造茶;將揉時預擇其內之勁黃而不卷者,名金玉天,其固結而不改者,名疙瘩茶。味極厚難得,種茶之家,芟鋤備至,旁生草木,則味劣難售,或於他物同器,則染其氣而不堪飲亦”,意思是非常明顯的,阮福的時代,采摘普洱茶後進行蒸茶,蒸軟後揉成團茶,葉子少,比較細嫩的,就稱之為芽茶,在三四月采摘,葉子多了些的,就叫小滿茶,六七月采摘的,就稱之為穀花茶,比較大又圓的,名為緊團茶,精致小巧的就叫女兒茶,女兒茶是經由婦女采摘(現在也有炒作女兒茶這個說法的,感興趣的茶油可以了解一下),在穀雨前采製,就得到了四兩左右的團茶;團茶到了茶商的手上,外麵細嫩,裏茶粗老的,名為改造茶,而對於揉時比較結實、色澤發黃且柔韌不卷的,就稱為疙瘩茶。這樣出來的疙瘩茶,與我們的老茶頭根本就是兩種東西,味最釅更是一個笑話,這樣去強推茶頭,更是一個大笑話。
對於茶頭,普洱茶友圈子裏常流傳這樣一句話,生不飲黃片,熟不飲茶頭,畢竟茶頭出身在那,半生不熟,衛生問題比熟茶還差不少意思,不過呢,熟茶同質化嚴重,即使換口味也還是會膩,喝膩了熟茶,換一杯帶些清新香氣的老茶頭顯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泡上二三十泡,再煮一煮,也頗有幾分韻味。不過因為老茶頭的騰飛,近些年也出現了一些“人造茶頭”,對於工藝合理的,相對安全衛生的,我們並不反對(比如刻意熟茶壓起來,再打碎),但是如果人工添加非食用膠,甚至粘合劑,這是不能容忍的,不說對身體有害,那濃鬱的膠香誰受得了?
老茶頭就簡單探討這些,對於近些年出現的茶頭類似物,如茶化石(曆史滄桑感十足,容易讓人浮想聯翩),在以後的章節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