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貯藏技術(2 / 2)

2.防止貯藏損失的途徑

防止貯藏損失首先要從田間抓起,加強田間病蟲害的防治,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避免病薯及病土入窖。適當增加鉀肥用量,提高馬鈴薯的抗逆能力。從源頭抓起,提高馬鈴薯抗貯藏損失的能力,減少或切斷病害的傳染源。

(1)收獲、整理和成熟 對於鮮食的馬鈴薯可根據市場行情,隨時收獲隨時銷售,避免貯藏環節,減少貯藏損失。但要在雨季或霜凍來臨前實現銷售,如不能銷售,則必須留有時間,準備貯藏。

馬鈴薯要在幹燥、涼爽天氣下收獲。收獲前要調整好土壤墒情,以利於塊莖與土分離,收獲時盡量避免對塊莖造成機械損傷。選用的工具或機械,要適合本地的生產實際,有利於操作。采收後要避免在大風中吹或在陽光中暴曬,應進行晾曬,除去田間熱和呼吸熱,散發部分水分,促進愈傷組織形成。同時在田間進行初步的分級與去除病薯。

(2)愈傷 愈傷是馬鈴薯在8~20℃、相對濕度為85%的條件下,在傷口形成新的木栓層,俗稱新皮,它具有防止病菌侵入與水分散發的作用。因此,在入窖前要創造條件,促進傷口愈傷的形成。

(3)室內堆藏 首先要對堆藏室進行消毒(福爾馬林熏蒸),分級堆放。通過分級的馬鈴薯在室內堆藏的方法最簡單、易操作,但難以控製發芽。一般采用藥物處理防止發芽,有條件的可用輻射方法防止發芽。藥劑防治:在10~20℃、相對濕度在34%~70%範圍內,使用氯異丙基-氨基甲酸酯(CIPC)、異丙基-N-苯基氨基甲酸酯(IPC)混合藥劑,在8個月的貯藏期內,可有效地抑製發芽和降低失重。CIPC是強抑製劑,在馬鈴薯中應用比較普遍,但它要在馬鈴薯形成木栓層後使用,不可在種薯上使用。

夏季種薯貯藏溫度不能過高,讓種薯安全度過休眠期。

(4)窖藏 馬鈴薯入窖後一般不移動,因此,要做到分級貯藏,有利於銷售。入窖前首先要對窖室進行消毒。若是窖溫高、貯藏時間長的可酌情倒動1~2次,窖四周和薯堆表麵用幹燥的吸濕物覆蓋,要勤換吸濕物,轉移出汗層。

(5)通風庫貯藏 通風庫要求既要通風又能保溫,上下留有通風口。馬鈴薯入庫前要對通風庫消毒,薯堆高度以不超過2米為宜,與四周庫壁要留有間隔,堆中間要放置通風塔,堆四周要放置吸濕材料,注意檢查,經常更換。一般剛入庫的馬鈴薯還未進入休眠期,呼吸旺盛,釋放熱量較多,容易“出汗”,因此此時以降溫散熱、通風換氣、更換吸濕材料為主;到了冬季主要是保溫防凍害與加強覆蓋保暖為主;到了開春主要是以降溫防發芽為主;要經常觀察室內溫度變化,加強管理。

(6)低溫貯藏 低溫貯藏要求有降溫設備,貯藏成本較高,但安全、能控製、水分損失少、貯藏質量好。消毒好的低溫貯藏室內,第1周溫度可高一些,在10~15.6℃,相對濕度85%左右,促進馬鈴薯木栓層形成和傷口愈合,長出新皮。1周後按不同的用途與貯藏時間逐步調整溫度。油炸用薯最佳貯藏溫度10~12.8℃,相對濕度90%。澱粉用薯控製在3.3~4.4℃。